通风困难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挖潜探析(二)
由表1可以看出,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通
风流程长,阻力大。在1 033Pa,总阻力中,回风段阻力
占74.1%—77.4%,阻力分布明显不合理。测定还显示,
高阻力区段主要分布在以下地点:
1)地面风硐。地面风硐在矿井改扩建时未进行
相应改造,其布置方式是:从副井井筒南北两侧并联
布置2条斜上风硐(断面均为2.0m2),经拐弯变坡汇
合成1条水平风硐,水平风硐与反风道连接后又拐弯
分岔分别与南北主通风机相连。由于风硐断面小
(汇合处断面仅2.97m勺、拐弯多(4处),风速高(为
19.45m/s),超过了规程允许的15m/s的最高风速),
尽管全长只有18.5m(占系统长度的0.7%),但其阻
力却高达210.46pa,占总阻力的20.4%。
2)集中胶带输送机运输斜巷。该巷道断面为
8.4~10.4m2,距离长(1 387m),胶带摩擦阻力大,其
阻力高达345.73pa,占总阻力的33.4%。
3)314采区总回风巷风桥处。314采区总回风巷
正常断面为7.8m’,回风巷风桥与314采区轨道运输
平巷立体交叉处,断面缩小为4.2m2,该风桥局部阻
力为17.6Pa。
4)314采区轨道运输平巷与314采区车场连接
处。该段巷道断面为5.0mw2,比该巷正常断面小35%,
局部阻力为4.5pa。
5)井下中央煤仓上口“乙”字型拐弯处,风流直
角拐弯3次,且绕行50m,局部阻力达12.9pa。
2.4矿井漏风严重
对风机性能及矿井外部漏风率测定结果表明,
两台4-72-11N020B型主通风机性能有所差异,南风
机比北风机性能略好。在改造前南、北风机单独运行
及二者联合运转时最大通风能力及外部漏风率如表
2所示。
从表2可看出:①南风机最大抽出风量为3 500
mYmin,北风机最大抽出风量为3 390mYmin,而该型
号风机最大额定抽出风量仅为3140m3/min,说明风
机本身性能良好,只是矿井外部漏风严重,漏风率高
达14.8%,导致风机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②南、北风
机单独运行比联合运行时外部漏风率高,说明备用
风机反风装置漏风较大。现场检查也发现,两台风机
扩散器闸门橡胶衬垫老化脱落,闸门关闭不严密,立
闸门两侧存在较大间隙,漏风大。
此外,矿井内部漏风严重,内部漏风率为10%。
造成内部漏风的原因:一是采区采煤工作面进、回风
巷全部平面交叉,联络巷多,风门多,且风门开关频
繁,风门密封不严;二是采区前进式开采,采区巷道
两侧保护煤柱受采动影响变形,产生大量裂隙,加重
了矿井内部漏风。
3 通风系统改造方案
3.1方案设计
从通风系统的调查分析中不难看出,解决风量
不足的关键是减阻、堵漏和提高风机通风能力。基于
这一认识,提出了以下4个方案。
方案1:积极采取堵漏措施。①把各采区不经常
行人的联络巷风门密闭,对各采区受压变形的密闭
墙、挡风墙、采区巷道保护煤柱用砂浆抹面或喷浆堵
漏风。②在备用风机扩散器上方增加盖板;更换通
风机扩散器闸门橡胶衬垫。③对断面为4.2m2的314
总回风巷风桥进行挑顶、刷帮,使其通风断面不小
于8m2。④在断面小于5m2,运输繁忙的314采区轨道
平巷交叉点20m段,新掘一条30m长的并联巷道,扩
大通风断面。⑤在中央煤仓上口总回风巷“乙”字型
拐弯处,并联新掘一条长70m、断面6.6m2煤巷,直接
沟通集中胶带机巷与311胶带机巷。⑥新掘140m巷
道将313风巷与总回风巷沟通,实现313采区独立通
风,使矿井通风阻力减少85Pa左右。
方案2:改造通风系统的动力系统部分。在基本
不改变现有通风设施的前提下,更换动力电机和皮
带轮,合理确定通风机叶片角度,增加在用风机转
速。将风机叶轮转速由原来的630r/min,提高到710
r/min,低压供电系统升级为高压供电,即由原来的低
压380V供电,升级到6000V高压供电。选用t:2BC开
关为核心部件的高压综合启动柜作为通风机电机的
控制设备。
方案3:改造地面现有风硐。掘一条单一斜上式
风硐直接与井筒相连,并使新旧风硐互相并联。当风
硐断面达到5.0m2H寸,阻力将从210.46pa降到60h。
方案4:更换风机和电机。根据矿井通风最困难
时期生产部署和需风量计算,矿井需风量为3 750m3/
min,矿井通风阻力为2400Pa,可选择G4-73—11
N025D型风机,配备JSQl57-10电机,功率260kW。
3.2方案比较
方案1既能维持现阶段生产所需,又是以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