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5463-1995)静电安全术语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与本专业领域有关的各类标准的制定,技术文件的编制,专业手册、教材、书刊的编写和翻译。
2 引用标准
GB 6951 轻质油品装油安全油面电位值
GB 12014 防静电服及其测试方法
GB 12158 静电事故预防通则
3 基本概念
3.1 静电
对观测者处于相对静止的电荷。
3.2 静电场
静电荷在其周围空间所激发的电场。它不随时间变化,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对位于该场中的其他电荷施以作用力。
3.3 电势
静电场中某点的电势值等于把单位正电荷从该点移至参考点处静电场力所作的功,它亦等于单位正电荷在该点的静电势能。电势的单位与电势差的单位相同,均为伏特。
同义词:电位
3.4 电场强度
描述静电场对位于场中的电荷具有作用力这一基本性质和方向的物理量。静电场中任一点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与单位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的作用力均同。电场强度的单位为牛[顿]/库[仑](N/C),或伏[特]/米(V/m)。
3.5 静电感应
在静电场影响下引起导体上电荷重新分布,并在其表面产生电荷的现象。
3.6 库仑定律
表示两静止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定律。其作用力的大小与两点电荷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而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力的方向沿着两个点电荷的连线,同性电荷间为斥力,异性电荷间为吸力。
3.7 静电力
由于带电体的静电场作用,使其附近的带电体受到的电的作用力。
3.8 静电现象
由于带电体的静电场作用而引起的静电放电、静电感应、介质极化以及静电力作用等诸物理现象的统称。
3.9 导体电容
导体的电荷与其电位的比值为一常数,该比值常数即为导体的电容。它表征导体容纳电荷的能力。
电容的单位为法[拉](F)。
3.10 电荷
组成实物的某些基本粒子(如质子和电子等)所具有的固有属性之一。电荷有两种,即正电荷和负电荷。两静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电荷的单位为库[仑](C)。
3.11 电量
电荷的数量,其单位为库[仑](C)。
3.12 电荷密度
电荷分布疏密程度的量。
3.13 体电荷密度
带电体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电量。
3.14 面电荷密度
带电体单位面积上所包含的电量。
3.15 线电荷密度
带电体单位长度上所包含的电量。
3.16 质量电荷密度
物质的单位质量所带的电荷量。
同义词:荷质比
3.17 电介质
电绝缘体的学名。系能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发生极化的一大类物质。
3.18 电介质极化
呈电中性状态的电介质,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其表面或内部出现正、负束缚电荷的现象。
3.19 束缚电荷
存在于物质内部,在通常的外电场作用下仅能在一个原子或分子的范围内作微小位移的正负电荷。
3.20 极化电荷
由于电介质极化而在其表面或内部出现的束缚电荷。极化电荷也能激发电场。
3.21 自由电荷
存在于物质内部,在通常的外电场作用下能够自由运动的正负电荷。
3.22 真空电容率
在国际单位制下,在库仑定律的公式中引入的一个有量纲的常量,常用ε0。表示。ε0
也等于真空中电场的电位移D与电场强度E之比,即 (真空)。
同义词:真空介电常数
3.23 绝对电容率
描述电介质极化性能的物理量。其与电场强度之乘积等于电位移C电通密[度]。即εE =D。
3.24 相对电容率
一种介质的电容率ε与真空的电容率ε0 之比。即 (εr无量纲)。
同义词:介电常数
3.25 电导率
表征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其与电场强度之乘积等于传导电流密度。即Σe=j。
电导率的单位为西[门子]/米(S/m)。
3.26 静止电导率
绝缘性液体在静止的、不带电状态下的电导率。
3.27 有效电导率
绝缘性液体带电后的电导率。
3.28 电阻率
表征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其倒数为电导率。电阻率的单位为欧[姆] •米(Ω•m)。
3.29 表面电阻率
表征物体表面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它是正方形材料两对边间的电阻值,与物体厚度及正方形大小无关,其单位为欧[姆](Ω)。
3.30 体积电阻率
表征物体内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它是单位横截面积、单位长度上材料的电阻值,其单位为欧 [姆]•米(Ω•m)。
3.31 电中性体
在常态下,正负电荷数量相等(即电荷代数和为零),对外界不显示电的特性的物体或系统。
3.32 带电体
正负电荷数量不相等,对外界显示电的特性的物体或系统。
3.33 带电体上的电荷
一个带电体中,正极性的电荷的总量与负极性的电荷的总量之代数和。
3.34 带电区
带电体上积聚静电的部位。
4 静电起电、积聚和消散
4.1 静电起电
由于物体的接触分离、静电感应、介质极化和带电微粒的附着等原因,使物体正负电荷失去平衡或电荷分布不均,而在宏观上呈现带电的过程。
4.2 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
4.3 流动起电
液体类物质与固体类物质接触时,在接触界面形成整体为电中性的偶电层。当此两相物质作相对运动时,由于偶电层被分离,电中性受到破坏而出现的带电过程。
4.4 剥离起电
剥离两个紧密结合的物体时引起正负电荷分离而使两物体分别带电的过程。
4.5 喷射起电
固体、粉体、液体和气体类物质从小截面喷嘴高速喷射时,由于微粒与喷嘴和空气发生迅速摩擦而使喷嘴和喷射物分别带电的过程。
4.6 吸附起电
物体由于吸附场所中的带电微粒而使之产生静电的过程。
4.7 沉降起电
相互混合、接触的各种固体微粒、液体、气体,由于比重差异发生沉降,使在不同物质交界面上形成的偶电层发生正负电荷分离而产生静电的过程。
4.8 溅泼起电
溅泼液体时,微小的非湿润液滴落在物体表面并在其界面产生偶电层。由于液滴的惯性滚动而发生电荷分离,使液滴及物体分别带上不同符号电荷的过程。
4.9 喷雾起电
喷射在空间的液体类物质由于扩散和分离,使之形成许多微小液雾和新的界面,当此偶电层被分离时而产生静电的过程。
4.10 感应起电
利用静电感应原理,使导体带电的过程。
4.11 破裂起电
物体破裂时发生电荷分离,由于正负电荷平衡受到破坏而产生静电的过程。
4.12 碰撞起电
粉体类物体由于粒子与粒子或粒子与固体之间发生碰撞,形成快速的接触分离而产生静电的过程。
4.13 滴下起电
当附着在器壁等固体表面上的珠状液体逐渐增大,由于自重形成液滴,致在坠落脱离时而产生静电的过程。
4.14 极化起电
在外电场作用下,由于介质极化而使其界面出现束缚电荷的过程。
4.15 静电起电序列
根据两种物质相互接触时产生静电的极性,将各种物质依次排成的序列(根据这个序列,前后两种物质接触时,前者带正电,后者带负电)。
4.16 功函数
一个电子从金属或半导体表面逸出时克服势垒所必须作的功。
同义词:逸出功
4.17 接触电位差
两种媒质界面或两种不同种类材料接触面间,在没有传导电流的情况下所呈现的电位差。
4.18 偶电荷层
两种物质接触时,由于电荷迁移而达到动态平衡时,在界面上产生的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两层电荷。
4.19 沉降电位差
当悬浮于液体中的微粒沉降时,产生沉降起电,使容器内液体的上下部分分别带上异号电荷而形成的电位差。
4.20 流动电流
在流动的液体中,由随液体而流动的电荷所形成的电流。
4.21 固定电荷层
在固体_液体类接触界面所形成的偶电层中,紧密吸附于固体表面、与固体表面约一个分子直径距离,且不随液体流动的极薄的电荷层。
4.22 扩散电荷层
在固体_液体类接触界面所形成的偶电层中,深入液体内部具有扩散性分布,且随液体流动而移动的一种电荷层。
4.23 ζ电压
在固体_液体类接触界面所形成的偶电层中,固定电荷层与扩散电荷层之间的电位差。
4.24 静电积聚
由于某种起电因素使物体上静电起电的速率超过静电消散的速率而在其上呈现静电荷的积累过程。
4.25 静电中和
带电体上的电荷由于与其内部或外部相反符号的电荷(电子或离子)的复合而使之部分或全部消失的过程。
4.26 静电泄漏
带电体上的电荷通过带电体自身或其他物体等途径向大地传导而使之部分或全部消失的过程。
4.27 泄漏电流
指带电体上的电荷通过各种泄漏途径向大地泄漏的电流。
4.28 电荷弛豫时间
带电体上的电荷(或电位)消散(或下降)至其初始值的1/e时所需要的时间。
4.29 静电消散
带电体上的电荷由于静电中和、静电泄漏、静电放电而使之部分或全部消失的过程。
4.30 电荷半值时间
带电体上的电荷(或电位)消散(或下降)至其初始值的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同义词:电荷半衰期
4.31 静电静置时间
在有静电危险的场所进行生产时,由设备停止操作到物料(通常为液体)所带静电消散至安全值以下,允许进行下一步操作所需要的时间间隔。
5 静电放电现象
5.1 静电放电
当带电体周围的场强超过周围介质的绝缘击穿场强时,因介质产生电离而使带电体上的电荷部分或全部消失的现象。
5.2 电离
中性原子或分子由于外界作用使其分离成正离子和负离子的过程。
5.3 离子电流
由于离子的定向移动而呈现的电流。
5.4 气体导电
电离气体传导电流的过程。
5.5 尖端放电
在带电导体曲率半径很小处所发生的放电现象。
5.6 电晕放电
发生在不均匀的、场强很高的电场中的辉光放电。电晕放电时,在电极周围有微弱发光的电晕层。
5.7 辉光放电
当电场强度达到气体的放电场强时,在气体中以发光形式出现的电传导现象。此时,没有大的嘶声或噪声,也没有显著的发热或电极的蒸发。
5.8 刷形放电
指发生于带电量大的绝缘体与导体之间空气介质中的一种放电形式。该放电形式放电通道不集中,呈分枝状。
5.9 火花放电
由于分隔两电极间的空气或其他电介质材料突然被击穿,使电流急剧上升,电压急剧下降,引起带有瞬间闪光、并有集中通道的短暂放电现象。
5.10 沿面放电
当带静电的物体接近接地体而在两者间发生放电时,沿带电体表面产生的发光放电。
5.11传播型刷形放电
在高速起电场所及静电非导体背面衬有接地导体的情况下,在静电非导体上所发生的放电能量集中、引燃能力强,并带有声光特征的一种放电。
5.12 火花间隙
一种含有两个或多个电极,用以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火花放电的间隙。
5.13 静电放电能量
带电体所形成的静电场,通过静电放电所释放出来的总能量。
5.14 电介质击穿
固体、液体、气体介质及其组合介质在高电场作用下,其介电性能迅速丧失而引起导电的跃变现象。此时,其电极间的电压迅速下降到零或接近于零。
注:气体、液体介质击穿后,如切断电压作用,介质可恢复其耐电强度。
5.15 对地电压
带电体与大地之间的电位差。
5.16 击穿电压
使电介质击穿的最低电压。
5.17 击穿电场强度
与击穿电压相应的场强称击穿电场强度(简称“击穿强度”)。
5.18 电晕风
电晕放电时,由于电场力的作用,使空气电离产生的离子飞离电极并带动中性分子而形成的气流。
5.19 电磁危害
由于静电放电产生的电磁辐射而对电子元器件及仪器所产生的有害影响。
5.20 静电斑
由于发生静电放电,使固体介质表面显现出的放射状痕迹。
5.21 静电噪声
由于静电放电产生的电磁波辐射而对电子装置、通讯设施等产生的电磁干扰。
6 材料及制品
6.1 静电导体
一种具有较低的电阻率,除非使它与地绝缘,否则其上难于积聚静电荷的材料。
6.2 静电非导体
一种具有很高的电阻率,因此能在其上积聚足够数量的静电荷而引起各种静电现象的材料。
6.3 静电亚导体
一种电阻率(或电导率)介于静电导体和静电非导体两者之间的材料。
6.4 导静电材料
指金属和碳等电导率大的材料,以及用其他方法(如在绝缘材料中掺入导电材料等)使物体具有导静电性能的材料。
6.5 导电纤维
全部或部分使用金属或导电性有机物以及防静电剂等导电材料或亚导电材料制成的纤维的统称。
6.6 防静电纤维
采用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方法及工艺制作,使之满足导静电要求的一类纤维(如材料中加入防静电剂或经抗静电剂处理所制作生产的纤维)的统称。
6.7 导静电橡胶
为了使橡胶材料(或制品)的电阻率能满足导除静电的要求,在生产工艺中采用某种措施(如掺入导电材料)而制成的橡胶。
6.8 导静电塑料
为了使塑料材料(或制品)的电阻率能满足导除静电的要求,在生产工艺中采用某种措施(如掺入导电材料)而制成的塑料。
6.9 导静电地面
由电阻率小的材料制成、旨在提供静电泄漏途径的地面。
6.10 导静电涂料
涂覆在物体表面,能形成牢固附着的连续薄膜,并能导除积聚其上电荷的一种涂料。
6.11 导静电垫
为了防止人体及地面上的金属物体的静电带电,用某种导电材料制成的导电良好的垫子。
6.12 亲水性绝缘材料
一种在空气中能吸附水分而在其表面形成水膜的绝缘材料。
6.13 防静电织物
通过某种工艺方法,使纤维表面电阻率降低,从而形成或生产出的一种具有防止静电积聚的织物。
6.14 防静电服
为了防止人体和衣物的静电积聚,用防静电织物为面料而缝制的工作服。
6.15 防静电鞋
鞋底用电阻值为5.0×104~1.0×108Ω的防静电材料制作,不仅能及时消除人体静电积聚,且能钝化触及250V 以下电源电击伤害的防护鞋。
6.16 导电鞋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鞋底电阻值不大于1.5×105Ω,能在短时间内消除人体静电积聚,但只能用于没有电击危险场所的防护鞋。
6.17 防静电剂
加入物体中或涂敷于物体表面以提高其电导率,使之不能积聚危险的静电,且不影响该物体其他性能的物质。
7 静电安全及灾害预防
7.1 静电安全
指在生产过程及各种环境(系统)中,不发生由于静电现象而导致人的伤害、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状况和条件。
7.2 静电安全工程技术
指为消除和防止静电灾害与事故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方法或防护措施。
7.3 静电危害
指由于某种静电现象的作用或影响而存在着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系统)受到破坏的一种现实的或潜在的状态与条件的统称。
7.4 静电故障
由于某种静电现象的作用,导致生产系统、设备、工艺过程、材料、产品等发生故障、损害、如生产率下降、产品质量不良,以至失效、破坏等)的现象或事件。
7.5 静电灾害
由于静电放电而导致发生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危害、损害的现象或意外事件(如火灾、爆炸、静电电击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二次事故等)。
7.6 二次事故
由于静电电击使人体失去平衡,导致人员由高空坠落或触及其他障碍物而引起的伤害,或造成已存在的火灾、爆炸的后果进一步扩大等危害的现象或事件。
7.7 静电电击
由于带电体向人体,或带静电的人体向接地的导体,以及人体相互间发生静电放电,其所产生的瞬间冲击电流通过人体而引起的病理生理效应。
7.8 人体静电
人体由于自身行动或与其他的带电物体相接触或相接近而在人体上产生并积聚的静电。
7.9 人体电容
与人体位置、人体姿势、鞋和地面及其他客体等因素有关的人体对地或对其他客体所构成的电容。
7.10 人体电阻
人的体内电阻与皮肤电阻之总和。
7.11 人体静电接地
通过使用导电垫、导电地面、导电鞋或其他各种接地用具使人体与大地保持静电导通状态的措施。
7.12 接地
物体通过导电、防静电材料或防静电制品与大地在电气上作可靠连接,使静电导体与大地的电位接近,给静电亚导体提供泄漏电荷的通道。
7.13 连接
将彼此间没有良好导电通路的物体进行导电性连接,使相互间大体上处于相同电位的措施。
7.14 静电接地系统
带电体上的电荷向大地泄漏、消散的外界导出通道。
7.15 静电屏蔽
为了避免外界静电场对带电体或非带电体的影响,或者为了避免带电体的静电场对外界的影响,把带电体或非带电体置于接地的封闭或近乎封闭的金属外壳或金属栅网内的措施。
7.16 直接静电接地
通过金屑导体使物体接地的一种接地方式。
7.17 间接静电接地
通过非金属导电材料或防静电材料以及防静电制品使物体接地的一种接地方式。
7.18接地体
埋入大地以便与大地有良好接触的导体或几个导体的组合。
7.19 静电接地电阻
指静电接地系统的对地电阻。
直接静电接地电阻为接地体或自然接地体的对地电阻和接地线电阻的总和。间接静电接地电阻为被接地物体的接地极与大地之间的总电阻,主要由导电、防静电材料或防静电制品的电阻决定。
7.20 静电泄漏电阻
物体在不带电的情况下,物体的被测点对大地的总电阻。
7.21 静电泄漏通道
带电区的静电荷通过带电体内部或表面而使之泄漏的途径。
7.22 静电消除器
能产生为消除带电体上的电荷所必要的正负离子的设备或装置的统称。
7.23 放射性静电消除器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射线,使周围空气电离成正负离子,以中和积聚在带电体上的表面异性电荷的一种静电消除装置。
7.24 离于化静电消除器
凡利用空气电离以产生为中和带电体上的表面异性电荷所必须的正负离子的各种型式静电消除装置的统称。
7.25 外加电源式静电消除器
利用外加电源能量使电极发生电晕放电,从而产生为中和带电体上的表面异性电荷所必须的正负离子的一种静电消除装置。
7.26 自感应式静电消除器
利用带电体自身的静电能量感应于电晕电极,藉此电晕放电而产生正负离子以中和原带电体上的表面异性电荷的一种静电消除装置。
7.27 缓和器
为使管中流动的带电液体减缓流速,以便充分泄漏电荷,使其衰减到安全范围值内而在管路系统中装设的粗径管段或缓和贮罐类装置。
7.28 增湿
增加空气相对湿度,藉以提高设备、材质的表面电导率,从而防止静电积聚的一种增泄措施。
7.29 静电点火源
能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燃烧或爆炸的静电点燃能源。
7.30 点火能
在一定条件下,点燃某一物质所需的能量。
7.31 最小点火能
在常温常压下,影响物质点燃的各种因素均处于最敏感的条件下,点燃该物质所需的最小能量。
7.32 引火火花
能释放足够的能量来引燃可燃性混合物的火花。
7.33 非引火火花
不能释放足够的能量来引燃可燃性混合物的火花。
7.34 本质安全电路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正常工作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混合物的电路。
7.35 爆炸极限
由外界火源可引起可燃性气体或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所形成的混合物发生爆炸的浓度界限,称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
可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爆炸下限;可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爆炸上限。
7.36 静电危险场所
空间存在可由静电引爆的爆炸性混合物,或对其进行直接加工#处理和操作等工艺作业场所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