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煤矿安全生产网!

冲击矿压机理研究概述

作者:未知 2009-02-23 09:07 来源:本站原创
长期以来,冲击矿压作为岩石力学的重大难题之一,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冲击矿压发生机理十分复杂,是一个正在深入研究的问题,更是关注的焦点。各国学者在对冲击矿压现场调查及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理论,如强度理论、刚度理论、能量理论、冲击倾向理论、三准则理论和变形系统失稳理论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对冲击矿压的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冲击矿压是裂纹扩展及变形局部化导致的失稳现象,与具有裂隙的各向异性岩石介质的力学性质和围岩在外加载荷作用下应力应变场的演化与失稳密切相关。

1.1.1 强度理论

早期的强度理论主要涉及煤()体的破坏原因。认为井巷和采场周围产生应力集中。当应力达到煤〔岩)强度的极限时,煤()体突然发生破坏,形成冲击矿压,并对煤()体形成应力集中的原因提出各种假说。如20世纪30年代末的拱顶理论和悬臂梁理论等等。近代强度理论以“矿体——围岩”系统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特点是考虑“矿体——围岩”系统的极限平衡。认为煤()体的承载能力应是“煤体——围岩”系统的强度,导致煤()体破坏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应力值大小,而是它与岩体强度的比值。

70年代强度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Brauner提出煤()体夹持理论,并导出煤体极限压应力的计算公式。李七生等的研究将此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1.1.2刚度理论

刚度理论是由Cook等人根据刚件压力机理论而得到的。该理论认为:矿山结构的刚度大于矿山负载系统的刚度是发生冲击矿压的必要条件。近年来Petukhov在他所提出的冲击矿压机理模型中也引入了刚度条件。但他进一步将矿山结构的刚度明确为达到峰值强度后其裁荷——变形曲线下降的刚度。在刚度理论中,如何确定矿山结构刚度是否达到峰值强度后的刚度是一难题,它不能由试验测定。数值方法可能是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的结果仍存在

一定的偏差,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1.1.3 能量理论

能量理论从能量转化角度解释冲击矿压的成因,是冲击矿压机理研究的一大进步。该理论认为矿体——围岩系统在其力学平衡状态遭破坏所释放的能量大于所消耗的能量时发生冲击矿压。20世纪70年代Brauner提出冲击矿压的能量判据,该判据考虑了能量释放与时间因素的相关件。其后,吴耀混等对此加以补充修正,引入空间坐际系统以说明冲击矿压发生的条件应同时满足能量释放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

冲击发生的能量源分析至关重要。Petukhocv认为冲击能量由被破坏的煤()积蓄的能量和邻接于煤柱或煤()层边缘部分的弹性变形能所组成、即从外部流人的能量赋予冲击矿压以动力。

剩余能量理论认为剩余能量的存在是围岩动力失稳的力学原因,该理论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人提出,其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相应用。

能量理论说明矿体——围岩系统在力学平衡状态时,释放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 冲击矿压就可能发生,但没有说明平衡状态的性质及其破坏条件,特别是围岩释放能量的条件,因此,冲击矿压的能量理论判据尚缺乏必要条件。

1.1.4冲击倾向性理论

冲击倾向性是指煤()介质产生冲击破坏的固有能力或属性。煤()体冲击倾向性是产生冲击矿压的必要条件。冲击倾向理论是波兰和前苏联学者提出的,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提出用煤样动态破坏时间、弹性能指数、冲击能指数三项指标综合判别煤的冲击倾向的试验方法。此外,在试验方法、数据处理及综合评判等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冲击倾向理论的另一重要方面是顶板冲击倾向性的研究,而且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包括顶板弯曲能指标和长壁开采方式下顶板断裂引起的煤层冲击等。

显然,用一组冲击倾向指标来评价()体本身的冲击危险具有实际意义,并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冲击矿压的发生与采掘和地质环境有关,而且实际的煤()物理力学性质随地质开采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实验室测定的结果往往不能完全代表各种环境下的煤()性质,这也给冲击倾向理论的应用带来了局限性。

1.1.5稳定性理论

稳定性理论应用于冲击矿压问题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NevilleCook的研究。刚性试验机的出现使人们可以获得受压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得到岩石峰后变形的描述,从而可以研究采动岩体的平衡以及这种平衡的稳定性。Lippmann将冲击矿压处理为弹塑性极限静力平衡的失稳现象,进一步又提出煤层冲击的“初等理论”,同—时期,章梦涛根据煤()变形破坏的机理,认为煤()介质受采动影响而在采场周围形成应力集中。煤()体内高应力区局部形成应变软化介质与尚未形成应变软化(包括弹性和应变硬化)的介质处于非稳定平衡状态,在外界扰动下的动力失稳,形成肿冲矿压,提出冲击矿压的失稳理论,并得到了初步的应用。

在目前的研究中。以断裂力学和稳定性理论为基础的围岩近表面裂纹的扩展规律、能量耗散和局部园岩稳定性研究备受关注大量研究农明裂纹的扩展方向受最大压应力方向控制,围压对裂纹的扩展起限制作用。Vardoulakis研究指出近自由表面的裂纹—旦开始扩展,将失去稳定,导致表面局部屈曲,临界屈曲应力随自由表面与裂纹间距离的减小而急剧减小。Dyskin对壁面附近裂纹扩展方式及裂纹贯穿后的壁面稳定进行了分析,认为比应力集中造成初始裂纹以稳定的方式平行于最大压应力方向扩展。这种扩展与自由表面相互作用加速了裂纹的增长并最终导致失稳扩展,裂纹面出现分离,分离层屈曲破坏形成冲击矿压。并建立了一个二维裂纹扩展模型以计算非稳定裂纹起裂点的应力大小。Bazant分析了近壁裂纹扩展引起的能量耗散及尺度效应,使对冲击矿压的能量估算成为可能。张晓春等在这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对近表面裂纹扩展、壁面局部稳定性作了初步的研究。探讨了煤矿巷道附近围岩层裂区的形成和破坏机理,通过理论分忻和试验模拟,建立了煤矿片帮型冲击矿压发生的层裂板结构失稳破坏模型,认为巷道或采场壁面的局部稳定是由高应力集中区内形成的层裂板结构区的稳定控制的,冲击矿压是煤逐形成的层裂板结构区的局部压屈。齐庆新等在煤与岩石以及煤层之间摩擦滑动实验研究基础上,考察了煤矿冲击矿压煤岩层间结构粘滑失稳机制。

材料破坏的分叉理论是冲击矿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VardoulakisDeborst等作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在数值计算上采用粘塑性、塑性应变梯度和Cosserat介质理论的本构关系等,以求实现对破坏失稳部位的预测。

近年来,突变理论在冲击办压研究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这包括:针对煤柱的非稳定问题,利用尖角突变模型,得到了判断煤()柱冲击矿压发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分析水平力和垂直力控制的空间煤()体系统失稳的分叉集以及由于它们变化而导致煤岩体状态突变的过程。这些研究在煤岩体的本构关系方面采用线性(弹性)和非线性(应变软化、损伤)模型。
下一篇:冲击地压

煤矿安全网(http://www.mkaq.org)

备案号:苏ICP备12034812号-2

公安备案号: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矿安全生产网 徐州铸安矿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网狐天下友情技术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