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坑煤矿980井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第一章 矿区概况
第一节 交通位置及矿区范围
永春县铅坑煤矿有限责任公司铅坑煤矿岩刀坑980井位于永春县城北西方向290°,与县城直距37公里,位于天湖山煤矿区铅坑井田;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7°58′36″,北纬25°29′10″。行政区隶属永春县下洋镇下洋村管辖。矿区公路7公里与永(春)漳(平)线相连,漳泉铁路天湖山支线从矿区边缘经过,交通方便(详见矿区交通位置图)。
永春县铅坑煤矿有限责任公司铅坑煤矿岩刀坑980井“四证”齐全,各证照证号如下:
采矿许可证证号:3500000420040;
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证号:(闽)MK[2005]C017;
煤炭生产许可证证号:X130505066;
工商营业执照证号:3500001002694。
采矿许可证开采范围拐点坐标:
(2) H:X=2819484,Y=39598519;3:X=2818930,Y=39599440;
K:X=2818768,Y=39598749。I:X=2819155,Y=39598252。
开采标高:+830m~+1100m。
(3) I:X=2819155,Y=39598252;K:X=2818768,Y=39598749;
4:X=2818729,Y=39598584;J:X=2819064,Y=39598176。
开采标高:+800m~+1100m。
(8) G:X=2819555,Y=39597592;D:X=2819791,Y=39597786;
O:X=2819342,Y=39597840;4:X=2818729,Y=39598584;
F:X=2818420,Y=39598240;G:X=2819141,Y=39597305。
开采标高:+980m~+1100m。
(9) A:X=2820310,Y=39598610;1:X=2820125,Y=39599230;
2:X=2819300,Y=39599420;H:X=2819484,Y=39598519;
J:X=2819064,Y=39598176;O:X=2819342,Y=39597840;
P:X=2819690,Y=39597800;C:X=2819515,Y=39598365;
B:X=2819785,Y=39598620。
开采标高:+890m~+1100m。
煤炭生产许可证开采范围拐点坐标:
第一块段:
①X=2819128,Y=39598568;②X=2818738,Y=39598237;
③X=2819356,Y=39597455;④X=2819555,Y=39597592;
⑤X=2819690,Y=39597800;
第一块段开采标高: +980m~+1020m
第二块段:
②X=2818738,Y=39598237;
⑥X=2818547,Y=39598076;
⑦X=2819141,Y=39597305;
③X=2819356,Y=39597455。
第二块段开采标高: +980m~+1100m
本矿井开采面积:0.74km2
第二节 矿区地质勘查简况和矿山开发简史
铅坑煤矿的地质勘探工作始于1958年,福建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301分队在铅坑开展地质勘探工作,1966年和1969年,福建省地质局301地质队又进行了地质补勘探。在前后三次的地质勘探和补勘期间,对该矿区的勘探工作程度较低,未对F31上盘及F31下盘的37、41、47号煤层储量进行计算。1978年12月,福建省一九七煤田地质勘探队对铅坑井田(南块段)进行勘探,提交B+C+D级储量970万t,(福建省煤炭工业总公司批准文号:闽煤基字〔79〕337号)。其中53号煤层储量70万t(B级10万t,C级40万t,D级20万t)划分给永春县铅坑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开采。
2003年由泉州市煤炭学会对永春县铅坑煤矿有限责任公司铅坑煤矿进行储量核实,经福建省国土资源评估中心评审确认(闽国土资储审[2003]99号),至2002年底铅坑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保有总资源储量275.7万t。参加资源储量估算的有37、41、47、53、59层煤,但未对铅坑煤矿岩刀坑980井单独进行储量核实。
铅坑煤矿岩刀坑980井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建设,1996年换发采矿许可证,1999年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时,认定生产能力4万t/年;自2001年以来,实际年生产原煤达到4万t。2006年核定的生产能力为4万吨/年。现有3个实行分区通风的生产采区,分别是980~993,1025~1050,985~1008采区,均采用平硐开拓开采,主采37、41、47、51、53、59等六层煤层。该矿井自建井以来累计生产原煤41万t。
该矿井采用平硐开拓方式,采用放炮落煤,自溜或人工装车,井下采用板车运输。矿井采用机械通风,辅以局部通风机通风。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大部份采煤工作面采用残采法开采。
经本次核实,截至2006年底,该矿37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为5.19万t; 41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为5.50 万t;47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为12.74万t;51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为14.76 万t;53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为18.20万t;59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为4.60万t;合计保有资源储量122b类60.99万t。
第二章 矿井地质概况
第一节 矿井地质特征简述
一、地层
矿井内出露的地层有侏罗系下统梨山组和二叠系下统童子岩组。梨山组岩性为含砾石英中细粒砂岩,呈不整合于童子岩组之上,由于F31断层的推复,厚度不详。童子岩组可分为一段、二段和三段,二段为浅海相沉积,一段以湖泊沼泽相及泥炭沼泽相等滨海陆相沉积为主,共含煤43层,其中37、41、47、51、53、59号煤在矿井内为可采煤层。该矿井含煤地层是一段(P1t1)。
(一)童子岩组第二段(P1t2) 厚度:50 m。
上部细粉砂岩、砂质泥岩,薄层状,由下往上粒度增粗,顶部夹厚度10—20cm的细砂岩钙质砂岩数层,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发育,内含少量眼球状黄铁矿、胶磷矿质结核。
中部为粗粉砂岩、细砂岩,厚层状,内夹薄层状细粉砂岩,具浪成砂纹交错层理。
下部为泥岩、砂质泥岩,质纯,含较多椭球状、饼状、串珠状、柱状树枝状等黄铁矿、胶磷矿质结核,含丰富动物化石。
该段不含煤,俗称“动物泥岩段”。
(二)童子岩组第一段(P1t1) 厚度344 m。
为一个海进序列的次级旋回,低级序小旋回多,中、下部小旋回较上部完整,且厚度较大,是该矿的主要含煤地层。可分为二个亚段:
1、第二亚段(P1t1-2) 厚度127 m。
岩层组合以粗、细粉砂岩为主,砂质泥岩、细砂岩较少,低级序小旋回较多,厚度小,发育不完整。可分为上、下二带:
(1) 上带(P1t1-2b) 厚度50 m。
岩性以细碎屑岩为主。上部以细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细砂岩、粗粉砂岩,含薄煤3层。由下往上粒度增粗,含较多的粉砂质条带及植物化石碎片,具浪成砂纹交错层理。各煤层顶板均含瓣鳃类及少量海百合茎动物化石。
中部细砂岩,灰白色,厚层状,颗粒较粗,含较多的白云母细片,泥质胶结,下部具直线型交错层理,中部具浪成砂纹交错层理,上部具水平层理。
下部除底部夹薄层细砂岩外,均为细粉砂岩、砂质泥岩。含可采煤层1层(37号),5层薄煤层。除37煤层顶板含少量动物化石外,其余均为植物化石,有单网羊齿、华夏齿叶、基缩蕉羊齿、延蕉羊齿、细脉栉羊齿等。
(2) 下带(P1t1-2a) 厚度77 m。
以细碎屑岩为主,夹3~4层细砂岩,且大部分布于上部。小旋回厚度小(4~10 m),发育不完整。含煤9层,可采2层(41、47)。 40、42号煤层顶板富含植物化石,其余煤层直接顶板均含丰富动物化石及少量植物化石。各煤层顶板均含密集似层状赤铁矿、胶磷矿质结核,条带状水平层理,浪成砂纹交错层理。
2、第一亚段(P1t1-1) 厚度217 m。
低级序小旋回发育较完整,旋回厚度较大,下部以粗碎屑岩沉积为主,形成厚度大、层位稳定的厚层状细砂岩。上部以细碎屑岩沉积,厚度较小且稳定性差。
本亚段是童子岩组主要的成煤段,共含煤24层,可采、局部可采煤层9层。
(1)上带(P1t1-1b) 厚度78 m。
自下而上岩性变细。上部以粗、细粉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煤层,中、下部为3~4层的细砂岩夹粗、细粉砂岩、煤层,小旋回发育不完整。含煤10层,可采2层(51、53号),各煤层顶板含密集似层状赤铁矿、胶磷矿质结核,条带状水平层理发育。含单网羊齿、栉羊齿等植物化石。
(2)下带(P1t1-1a) 厚度139m。
由2~3层厚度大的细砂岩夹粗、细粉砂岩、泥岩、煤层组成。小旋回厚度一般10~35m,且发育完整。含煤14层,可采煤层1层(59号),煤层顶板砂质泥岩、细粉砂岩普遍含单网羊齿、栉羊齿等植物化石,少量瓣鳃类、海百合茎化石。
二、 构造
该矿处于尤溪华口——安溪福前复式大向斜的东翼,德化上涌——安溪感德折断带边缘,其构造体系为华夏系,经受新华夏改造,其特点表现在F31断层上下盘的明显差异,下盘以NE30°—35°向紧密褶皱为主,伴生较多小断层,而上盘褶皱断裂均发育,唯褶皱不如下盘紧密,但沿走向的起伏较下盘明显。F31大逆掩断层切割了下侏罗的梨山组,使童子岩组煤系推复于梨山组之上,其规模大,影响范围广,该矿井为F31逆断层上盘的地层,现将影响该矿的几条主要断层叙述如下:
(一) F31逆掩断层
为天湖山煤田区域大断层,纵贯曲斗—长汀一带,延伸7公里以上,走向NNE,倾向NW,倾角平缓,断层面沿走向、倾向均呈舒缓波状,水平错距达数公里。该矿处于该断层转折部位,横切本区中部,童子岩组一段逆掩于下侏罗梨山组之上,断层倾角一般为20-40°,地表一线及TC34槽所见断层倾角小于5°。
(二) F4逆断层
位于煤矿西部,F31断层上盘,未切割F31断层,走向NE37°,全长750 m以上,倾向西,倾角60°左右,落差30~50 m,往北落差逐渐变小。
(三) F45正断层
位于该矿西部,北端交于 F31断层,南端延伸至20线以南,全长700 m以上,走向NE30°,向西倾斜,倾角70°左右,落差50~60 m,深部交F31断层,未影响下盘煤系。
(四) F46逆断层
位于该矿西南部,北端交于F45断层,南端延伸至F37断层,全长1000 m左右,向西倾斜,倾角72°,落差80m,深部交F31断层,对下盘未造成影响。
根据构造的复杂程度划分,该矿区范围内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复杂类别(三类)。
三、火成岩
矿内火成岩不发育,只见零星闪长玢岩及石英斑岩,多呈脉状或岩墙沿断层带产出。
闪长玢岩:地表见于-19线及-20线西段,走向呈NNE,倾向不明。
四、煤层与煤质
(一)煤层
该矿井含煤地层含煤36层,其中局部可采有33、36、43、45、50、54、55号煤层,可采煤层有37、41、47、51、53、59号煤层。此次参加资源储量核实的煤层为37、41、47、51、53、59号等六层煤层。
1、可采煤层及其顶底板特征:
(1)37号煤层:平均厚度0.84m。顶板细粉砂岩,含多量植物化石;间接顶板为细砂岩;底板为薄层状粗粉砂岩,含多量根部化石;间接底板为薄层状细砂岩。之下一层为38号煤层的顶板,为砂质泥岩,富含戟贝及舌形贝化石,为I4标志层的对比特征。
(2)41号煤层:平均厚度0.76 m。顶板为灰黑色细腻的砂质泥岩,含多量舌形贝及瓣鳃类动物化石;底板为块状细粉砂岩,含根部化石;间接底板为细砂岩,厚约5 m。
(3)47号煤层:平均厚度0.65 m。顶板为灰黑色细粉砂岩,以动物化石舌形贝与植物化石共生为特征;底板为砂质泥岩,含丰富根部化石;间接底板为细砂岩,厚约3 m。
(4)51号煤层:平均厚度0.80 m。顶板为灰黑色细粉砂岩,富含植物化石和舌形贝动物化石,厚约6 m;底板为细粉砂岩富含根部化石和泥质结核。
(5)53号煤层:平均厚度0.99 m。顶板为细粉砂岩,厚约3 m,富含植物化石和似层状泥质结核;底板为细粉砂岩,厚约3 m,含多量根部化石。
(6)59号煤层:平均厚度0.67 m。顶板为砂质泥岩,水平层理发育,含多量植物化石与似层状泥质结核。底板为中厚层状细砂岩与细粉砂岩互层。厚约12 m。
2、煤层稳定性
(1)37号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利用钻孔煤厚有3个,分别是1.18 m,0.66 m,0.69 m;采空区平均厚度为0.84 m,资源储量估算该煤层平均厚度0.84 m。稳定性程度属第三型第二种。
(2)41号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利用钻孔煤厚有6个,分别是0.58 m,0.34 m,0.98 m,1.11 m,0.72 m,0.70m;石门见煤点1处,煤厚0. 85 m; 运巷平均厚度0.77 m;采空区平均厚度为0.76 m,资源储量估算该煤层平均厚度0.76 m。稳定性程度属第三型第二种。
(3)47号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利用钻孔煤厚有5个,分别是0.58 m,0.70 m,0.52 m,0.42m,0.48m;石门见煤点1处,煤厚1.12 m;运巷平均厚度0.75 m ,资源储量估算该煤层平均厚度0.65 m。稳定性程度属第三型第二种。
(4)51号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利用钻孔煤厚有5个,分别是0.47 m,0.45 m,1.01 m,0.57m,1.08m;石门见煤点3处,煤厚分别为0.88 m,0.91m,0.90m; 采空区平均厚度为0.96 m,资源储量估算该煤层平均厚度0.80m。稳定性程度属第三型第二种。
(5)53号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利用钻孔煤厚有8个,分别是0.72 m,1.18 m,0.75 m,0.69 m,0.65m,1.36m,1.34m,0.94m;石门见煤点2处,煤厚分别为1.00 m,1.20m;运巷平均厚度1.06 m, 采空区平均厚度为0.99 m,资源储量估算该煤层平均厚度0.99 m。稳定性程度属第三型第二种。
(6)59号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利用钻孔煤厚有8个,分别是0.19 m,0.40 m,0.37 m,1.24 m,0.48m,0.48m,0.93m,1.08m;石门见煤点1处,煤厚0.80 m;运巷平均厚度0.70 m, 采空区平均厚度为0.70m,资源储量估算该煤层平均厚度0.67 m。稳定性程度属第三型第二种。
(二)煤质及用途
矿井开采的煤层煤质均属于中至高灰分、特低硫、特低磷、中等发热量无烟煤(见表),主要可供动力、化工、和民用燃烧用煤。
煤层煤质分析成果表
煤层
编号 工 业 分 析 结 果(%) 容重
D
(t/m3)
水份
Wr 灰份
Ag 挥发份
Vr 因定碳
CGD 发热量
Qg
(KJ/g) 全硫
Sg 全磷
Pg
37 8.47 17.43 3.04 67.37 23.21 0.44 0.032 1.78
41 11.19 16.96 2.30 72.07 26.39 0.56 0.008 1.75
47 9.38 26.48 3.17 63.38 23.94 0.23 0.016 1.77
51 8.36 22.30 2.98 68.87 25.85 0.28 0.011 1.78
53 7.87 21.20 2.87 69.87 25.95 0.30 0.012 1.77
59 8.17 23.42 3.52 68.14 25.89 0.16 0.007 1.75
第二节 矿井地质新认识
从建井至今,随着矿井开拓和煤层的开采,对地层、含煤性、煤层稳定性变化规律以及对构造断层性质的不断深入研究和认识,积累了不少实际的矿井地质资料,对原有地质剖面及矿井地质资料进行不断修改。值得肯定的是,原地质报告的主要煤层对比、断层性质等均较为可靠。但煤层的构造形态变化较大,尤其是煤层厚度变化有较大的出入。在褶曲轴部常变厚,翼部常为变薄带。一些未参加资源储量估算的极薄煤层,在特殊的构造部位往往形成局部厚煤带,从而提高了矿井资源利用率,如33、36、40、43、45、50、54号煤层。
经过开采证实,37、41、47、51、53、59号煤层在走向、倾向上应属于不稳定型中的第二种,矿井地质构造属于复杂类。
第三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该矿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710m,开采标高+980m以上,位于侵蚀基准面之上,矿内亦无大的地表水体,山脊陡峻,冲沟切割深,地表水排泄条件良好,主要充水水源以大气降水为主,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弱,断裂带局部充水且导水性弱,故水文地质条件为裂隙充水简单型。但在今后的开采过程中,随着开采水平的延深,必须注意采空区积水的防探工作,预防矿井突水灾害的发生。
第二节 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通过对该矿多年巷道开拓和煤层开采,总体上该矿井巷道围岩及煤层顶底板多为粉砂~细砂岩类,岩石力学性质强度较大,稳固性较好,全岩巷道一般可以不用支护(使用裸体巷道)。矿井地质构造以褶皱构造为主,从未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总体上矿井的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简单。但开拓开采巷道在遇到风化带或断裂破碎带时,必须使用架棚或砌碹支护。在采区工作面煤层产状急剧变化或小断层牵引带之处,往往产生伪顶(砂质泥岩或细粉砂岩)松动,甚至出现岩层脱层现象,加大了顶板管理难度,也是矿区内顶板事故为主要事故类型的主要原因。由此,应坚持实行敲帮问顶制度,加强采区工作面的顶板管理,进行有效支护,严防顶板事故的发生。
该煤矿开采近二十年,经长时间检测,矿井瓦斯涌出量极其低微,从未发生瓦斯爆炸,应属无爆炸危险的低瓦斯矿井。另外,经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对送检煤样进行煤尘爆炸指数和煤层自燃倾向性分析鉴定,该矿煤层为无煤尘爆炸危险、煤层自燃倾向性分类为三类的不易自燃煤层。
地温正常。
第三节 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铅坑煤矿岩刀坑980井经多年开采,没有对地表生态环境造成大的负面影响。从建井至今,尚未发生过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对地表的影响将越来越小。开采过程中必须重视矸石和矿井水的处理,矿井水应在硐口经沉淀处理后方可排到矿外;煤矸石应集中堆放,要砌筑挡矸坝,防止矸石冲向河床或造成水土流失,矿业主要在矸石场上植树种草,保护生态环境。
该矿井的环境地质条件良好。
第四章 资源储量估算
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及工业指标
一、资源储量估算范围
本次资源储量估算是在铅坑煤矿岩刀坑980井煤炭生产许可证划定的开采范围内。以省一九七煤田地质队提交的《铅坑井田(南块段)地质报告》及泉州市煤炭学会提交的《2003年铅坑煤矿储量核实报告》为主要依据,通过对近年来矿井的开拓开采情况进行调查,以及历史积累的资料,进行资源储量重新估算。估算资源储量标高:第一块段:+980m~+1020m;第二块段:+980m~+1100m。
(一)37号煤层块段:东至+1085m标高,南至-19线,西至F46断层,北至20线。
(二)41号煤层块段:东至采空区,南至-19线,西至F46断层,北至20线。
(三)47号煤层:
Ⅰ块段:东至F45断层,南至20线,西至生产许可证边界,北至-20线。
Ⅱ块段:东至+1020m标高,南至20线,西至F46断层,北至+1020m标高。
Ⅲ块段:东至F45断层,南至F45断层,西至+980m标高,北至20线。
Ⅳ块段:东至煤层露头,南至-19线,西至F46断层,北至20线。
(四)51号煤层块段:
Ⅰ块段:东至F4断层,南至+1000m标高,西至F45断层,北至+1020m标高。
Ⅱ块段:东至F46断层,南至+980m标高,西至F45断层,北至20线。
Ⅲ块段:东至煤层露头,南至-19线,西至F4断层,北至20线和+1020m标高。
(五)53号煤层块段:
Ⅰ块段:东至F45断层,南至+980m标高,西至生产许可证边界,北至煤层露头。
Ⅱ块段:东至F4断层,南至+1000m标高,西至F45断层,北至+1020m标高。
Ⅲ块段:东至+1020m标高,南至20线,西至F4断层,北至+1020m标高。
Ⅳ块段:东至+1025m标高,南至-19线,西至+980m标高,北至20线。
(六)59号煤层块段:
Ⅰ块段:东至煤层露头,南至20线和+980m标高,西至F4断层,北至+1020m标高。
Ⅱ块段:东至煤层露头,南至+980m标高,西至+980m标高,北至20线。
二、工业指标的确定
根据国家和福建省有关小煤矿估算资源储量最低可采厚度的规定,结合天湖山矿区的煤层赋存特点、永春县小矿井多年来对平均厚度0.5m、甚至小于0.5m的煤层,都进行开采利用的实际情况,确定煤层(不分倾角大小)最低可采厚度为0.50m。矿内各煤层的最低发热量Qnet,d 12.5MJ/kg, 最高硫分
St,d 3%。
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一、划分各级资源储量的条件
基础储量(122b)(相当于旧分类C级):资源储量块段构造形态已查明,断层在走向上有一定的工程控制,煤层对比可靠,工程控制基本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经开采证实是经济的、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信度较高。
根据该矿井范围内的钻孔、采矿工程(包括石门、运输巷道和采空区见煤点平均厚度)和煤层露头见煤点的分布情况 ,煤层厚度及可采性,该矿资源储量类型已达到基础储量122b的要求(相当于旧分类编码C级)。
二、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划分
本次资源储量估算中以福建省197煤田地质勘探队提交的《铅坑井田(南块段)地质报告》及泉州市煤炭学会提交的《2003年铅坑煤矿储量核实报告》的资源储量估算表为主要依据,在矿界范围内,根据该矿井巷道的见煤情况及采区开采情况,划定采空区范围,重新确定保有资源储量估算块段。
37号煤层: 资源储量估算1个块段,为122b类基础储量。
41号煤层: 资源储量估算1个块段,为122b类基础储量。47号煤层: 资源储量估算4个块段,为122b类基础储量。51号煤层:资源储量估算3个块段,为122b类基础储量。53号煤层:资源储量估算4个块段,为122b类基础储量。
59号煤层:资源储量估算2个块段,为122b类基础储量。
三、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采用地质块段法,估算公式如下:
Q =(M÷cosα)×d×h
式中: Q ——块段资源储量(单位t);
M——块段平面积(单位:m2);
cosα——块段平均倾角余弦;
d ——煤层容重(单位:t/m3);
h——块段平均厚度(单位:m)。
四、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选择
(一)块段平面积(M):
在CAD软件支持下,由电脑自动求取。
(二)煤层平均厚度(h):
根据天湖山矿区煤层厚度变化剧烈的特点,在资源储量估算中不适合采用适用于厚度渐变式煤层的内插法,另又考虑从80年代至今历次核实资源储量中都是采用全层厚度平均法,因此仍采用矿界范围内的钻孔、石门、运巷和采空区平均厚度、露头等见同层煤厚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厚度(见附表2)
1、37号煤:采用工程点4个,其中钻孔3个,采空区平均厚度点1个(5个),见煤最薄点0.66m,最厚点1.18m,平均厚度0.84m。
2、41号煤采用工程点9个,其中钻孔6个,石门点1个,运巷点平均厚度点1个(5个),采空区平均厚度点1个(5个),见煤最薄点0.34m,最厚点1.11m,平均厚度0.76m。
3、47号煤采用工程点7个,其中钻孔5个,石门点1个,运巷点平均厚度点1个(5个),见煤最薄点0.42m,最厚点1.12m,平均厚度0.65m。
4、51号煤采用工程点9个,其中钻孔5个,石门点3个,采空区平均厚度点1个(5个),见煤最薄点0.45m,最厚点1.08m,平均厚度0.80m。
5、53号煤采用工程点12个,其中钻孔8个,石门点2个,运巷平均厚度点1个(6个),采空区平均厚度点1个(4个),见煤最薄点0.65m,最厚点1.36m,平均厚度0.99m。
6、59号煤采用工程点11个,其中钻孔8个,石门点1个,运巷平均厚度点1个(5个),采空区平均厚度点1个(5个),见煤最薄点0.19m,最厚点1.24m,平均厚度0.67m。
(三)煤层容重(d):
采用《福建永春天湖山煤矿区铅坑井田详查最终地质报告》中的有关数值:
37号煤:1.78t/m3;
41号煤:1.75t/m3;
47号煤:1.77t/m3;
51号煤:1.78t/m3;
53号煤:1.77t/m3;
59号煤:1.75t/m3。
(四)块段平均倾角及斜面积
块段平均倾角(α):采用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选择多个有代表性的倾角取其平均值。
斜面积:以平面积除以平均倾角的余弦,得出块段斜面积。
第三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本次资源储量核实共求出该矿保有基础储量(122b)60.99万t,其中37号煤层5.19万t,41号煤层5.50万t,47号煤层12.74万t,51号煤层14.76万t,53号煤层18.20万t, 59号煤层4.60万t。见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表。
表2: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表
单位:万t
类别 标高
(m) 煤 层 编 号 合计 备
注
37 41 47 51 53 59
122b 980
~
1085 5.19 5.50 12.74 14.76 18.20 4.60 60.99
122b 4.41 4.68 10.82 12.55 15.47 3.91 51.84 预可采系数85%
第四节 资源储量增减原因
本次资源储量核实是在煤炭生产许可证矿界范围内进行的,参加资源储量估算的煤层为37号、41号、47号、51号、53号、59号煤层。铅坑煤矿有限责任公司铅坑煤矿岩刀坑980井在2002年末保有地质资源储量(122b)为42.82万t,其中37号煤层6.22万t,41号煤层8.33万t,53号煤层21.07万t, 59号煤层7.20万t。本次资源储量估算,该矿井2006年底保有资源基础储量122b类60.99万t,增加储量18.17万t。储量增减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煤层厚度发生变化
1、37号煤层:在2003年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平均煤厚取值0.75m,本次核实平均煤厚为0.84m,增加0.09 m,因此增加储量0.75万t。
2、53号煤层:在2003年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平均煤厚取值0.85m,本次核实平均煤厚为0.99m,增加0.14 m,因此增加储量3.47万t。
3、59号煤层:在2003年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平均煤厚取值0.81m,本次核实平均煤厚为0.67m,减少0.14 m,因此减少储量1.48万t。
上述三层煤因厚度变动而增加资源储量2.74万t。
二、增加资源储量估算的煤层
47、51号煤层在2003年时没有估算储量。经几年来开采证实,可采性较好,为可采煤层,列入资源储量估算。因而新增122b类基础储量42.94万t,其中47号煤层资源储量20.37万t、51号煤层资源储量22.57万t(未扣除03~06年这两层煤的动用量)。
三、动用资源储量情况
铅坑煤矿岩刀坑980井2003~2006年动用2003年资源储量核实中的37号、41号、53号和59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12.07万t,另还动用了47、51号煤层15.44万t储量,合计动用27.51万t资源储量。经估算,这四年共产出原煤19.0万t,损失量共计8.51万t。矿井采区资源回收率达到69.1%。
资源储量变动情况见表3。
表3:
资源储量变动情况表
单位:万t
煤
层
编
号 2002年底保有
资 源 储 量 资源储量变动情况(+ -) 2006年底保有 资 源 储 量
03-06年动用量 因厚度变化(+ -) 因面积变化(+ -) 资源储量累计增减(+ - -)
122b
+333 其中 122b
+333 其中 122b
+333 其中 122b
+333 其中 122b
+333 其中 122b
+333 其中
122b 333 122b 333 122b 333 122b 333 122b 333 122b 333
37 6.22 6.22 -1.78 -1.78 +0.75 +0.75 -1.03 -1.03 5.19 5.19
41 8.33 8.33 -2.83 -2.83 -2.83 -2.83 5.50 5.50
47 -7.63 -7.63 +20.37 +20.37 +12.74 +12.74 12.74 12.74
51 -7.81 -7.81 +22.57 +22.57 +14.76 +14.76 14.76 14.76
53 21.07 21.07 -6.34 -6.34 +3.47 +3.47 -2.87 -2.87 18.20 18.20
59 7.20 7.20 -1.12 -1.12 -1.48 -1.48 -2.60 -2.60 4.60 4.60
合计 42.82 42.82 -27.51 -27.51 +2.74 +2.74 +42.94 +42.94 +18.17 +18.17 60.99 60.99
03~06年采出量19. 0万t,共计动用资源储量27.51万t,损失量8.51万t,矿井资源回收率为69.1%。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主要成果
一、经本次资源储量估算,根据原地质资料、2003年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和该矿井开采的实测资料,求得该矿井保有资源储量60.99万t,其中37号煤层5.19万t,41号煤层5.50万t,47号煤层12.74万t,51号煤层14.76万t,53号煤层18.20万t,59号煤层4.60万t,全部为基础储量(122b)。资料较为翔实,所获资源储量较为可靠,可作为矿井核定能力和布置开拓生产的依据。
二、地层、地质构造形态及规律、煤层及含煤性已查明或基本查明。
三、主要可采煤层稳定性已查明,煤层对比可靠。37、41、47、51、53、59号煤层的稳定性属第三型第二种情况。
四、该矿工程技术条件属简单类型,水文地质条件亦属简单类型,开采技术条件较为简单;环境地质条件良好;属无瓦斯爆炸、煤尘爆炸危险的低瓦斯矿井,灾害类型比较简单。
第二节 矿井生产能力
铅坑煤矿岩刀坑980井可利用现有采区进行生产。经本次资源储量核实,截至2006年底矿井保有资源基础储量(122b)60.99万t,按矿井设计储量利用率85%、采区回采率85%、资源储量备用系数取1.6、矿井生产能力4万t/年进行计算,矿井服务年限可达6.8年。
第三节 经济效益分析
该矿交通方便;主采煤层有37、41、47、51、53、59号煤层,煤质较好,均达到民用、工业用煤的要求,煤炭产销基本平衡,无库存。据2006年全年平均测算,煤炭出矿价为200元,扣除投资、生产成本,吨煤约盈利30~35元。
第四节 存在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铅坑井田虽属于详查勘探,但对地层、煤层及构造的了解和控制程度还不够,在开采过程中,应结合边采边探,对原有资料进行必要的修改,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
二、对构造破坏带、淋水带、煤层交叉口等,应加强支护,防止发生顶板事故。
三、矿井已开采多年,应加强老窑、采空区积水情况调查,做好探放水工作,防止发生透水事故。
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煤矸石应集中堆放,要砌筑挡矸坝,防止矸石冲入河床或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在矸石场上植树种草,保护生态环境。
附表1: 资源储量估算明细表
煤层编号 块段 类别 开采标高(m) 面积 平均煤厚(m) 容重(t/m3) 资源储量(万t) 小计(万t)
平面积
(m2) 平均倾角(度) 斜面积(m2)
37 Ⅰ 122b 1025~1085 32618 15 34711 0.84 1.78 5.19 5.19
41 Ⅰ 122b 990~1060 39910 15 41318 0.76 1.75 5.50 5.50
47 Ⅰ 122b 980~1020 29829 15 30881 0.65 1.77 3.56 12.74
Ⅱ 122b 980~1020 7876 17 8236 0.65 1.77 0.95
Ⅲ 122b 980~1020 4877 15 5049 0.65 1.77 0.58
Ⅳ 122b 980~1075 64227 15 66493 0.65 1.77 7.65
51 Ⅰ 122b 980~1020 33362 17 35169 0.80 1.78 5.01 14.76
Ⅱ 122b 980~1000 4477 15 4635 0.80 1.78 0.66
Ⅲ 122b 980~1075 61653 15 63828 0.80 1.78 9.09
53 Ⅰ 122b 980~1020 23140 17 24197 0.99 1.77 4.24 18.20
Ⅱ 122b 980~1020 22130 17 23141 0.99 1.77 4.05
Ⅲ 122b 980~1020 24731 17 25861 0.99 1.77 4.53
Ⅳ 122b 980~1025 29656 15 30703 0.99 1.77 5.38
59 Ⅰ 122b 980~1020 27894 17 29168 0.67 1.75 3.42 4.60
Ⅱ 122b 980~1020 9684 15 10026 0.67 1.75 1.18
合计 60.99
60.99
附表2:煤层厚度统计基础表
附表2-1 37号煤层厚度统计基础表
见煤工程点 见煤点煤厚 工程点见煤平均厚度 总煤厚 平均厚度 备注
钻
孔 41 1.18 1.18 3.37 0.84
ZK15 0.66 0.66
ZK7 0.69 0.69
采
掘
工
程 采空区 0.90、0.75、0. 86、0.89、0.81 0.84
附表2-2 41号煤层厚度统计基础表
见煤工程点 见煤点煤厚 工程点见煤平均厚度 总煤厚 平均厚度 备注
钻
孔 21 0.58 0.58 6.81 0.76
ZK3 0.34 0.34
33 0.98 0.98
ZK15 1.11 1.11
ZK7 0.72 0.72
42 0.70 0.70
采
掘
工
程 石门 0.85 0.85
运巷 0.80、0.70、0.85、0.78、0.72 0.77
采空区 0.72、0.76、0.78、0.82、0.72 0.76
附表2-3 47号煤层厚度统计基础表
见煤工程点 见煤点煤厚 工程点见煤平均厚度 总煤厚 平均厚度 备注
钻
孔 ZK3 0.58 0.58 4.57 0.65
ZK1 0.70 0.70
CK108 0.52 0.52
ZK7 0.42 0.42
ZK15 0.48 0.48
采
掘
工
程 石门 1.12 1.12
运巷 0.81、0.70、0.77、0.73、0.74 0.75
附表2-4 51号煤层厚度统计基础表
见煤工程点 见煤点煤厚 工程点见煤平均厚度 总煤厚 平均厚度 备注
钻
孔 ZK3 0.47 0.47 7.23 0.80
ZK14 0.45 0.45
CK108 1.01 1.01
ZK1 0.57 0.57
ZK7 1.08 1.08
采
掘
工
程 石门 0.88 0.88
石门 0.91 0.91
石门 0.90 0.90
采空区 0.90、1.00、0.97、
0.95、0.98 0.96
附表2-5 53号煤层厚度统计基础表
见煤工程点 见煤点煤厚 工程点见煤平均厚度 总煤厚 平均厚度 备注
钻
孔 21 0.72 0.72 11.88 0.99
ZK3 1.18 1.18
ZK14 0.75 0.75
CK108 0.69 0.69
ZK15 0.65 0.65
ZK1 1.36 1.36
41 1.34 1.34
ZK7 0.94 0.94
采
掘
工
程 石门 1.00 1.00
石门 1.20 1.20
运巷 0.99、1.08、1.10、0.95、1.18、1.05 1.06
采空区 0.95、1.03、0.97、1.01 0.99
附表2-6 59号煤层厚度统计基础表
见煤工程点 见煤点煤厚 工程点见煤平均厚度 总煤厚 平均厚度 备注
钻
孔 ZK14 0.19 0.19 7.37 0.67
ZK18 0.40 0.40
ZK16 0.37 0.37
CK108 1.24 1.24
ZK15 0.48 0.48
ZK1 0.48 0.48
ZK13 0.93 0.93
ZK7 1.08 1.08
采
掘
工
程 石门 0.80 0.80
运巷 0.65、0.70、0.67、0.79、0.71 0.70
采空区 0.75、0.71、0.55、0.73、0.75 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