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河煤矿“10•31”流砂溃决事故的处理
作者:兖矿救护大队:刘统海 冀家寒
2010-08-27 20:17
来源:www.alkalizemylife.com
兖矿救护大队:刘统海 冀家寒
流砂溃决事故在煤矿事故中发生较少,2002年10月31日,山东省邹城市横河煤矿1931采煤工作面发生流砂溃决,流经路线长700余米,预计流砂量5000多立方米,2人被困。经过兖矿救护大队和有关部门的科学营救,历过9天13小时成功地营救了2名遇险人员。
一、矿井概述
邹城市横河煤矿属国有地方煤矿,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经过改造扩建生产能力达90万吨,主采3#煤层,煤层平均厚度为8.8米,采用水平分层、走向长壁全部垮落法开采。为增加煤炭资源回收,在原设计的基础上,经山东省煤炭工业局批准,提高了上限开采。开采上部留有防沙防水煤岩柱不少于15.2米。发生事故的工作面为1931W采煤工作面,顶板岩石为泥岩和粉砂岩,工作面形成后,有滴水、淋水现象,矿上非常重视,加大了工作面的密集支护及回采措施。
二、事故发生经过
2002年10月31日凌晨20分,职工发现顶板有漏沙现象,并有异常声响,该面立即向矿调度汇报,并组织撤人,人员撤出不到15分钟就发生了流砂溃决事故,两名区长进入运输顺槽检查撤人情况,未及时撤离,被堵在运输顺槽里边。泥沙从巷道标高-152.3米工作面沿轨道顺槽冲击到标高-253.4米的轨道大巷,高差100余米,流经路线长达700米,把-258轨道石门、皮带石门的4个出口全部冲严、充实,预计流砂量5000多立方米。(横河煤矿溃砂现场示意图)
三、事故处理经过
兖州煤业股份公司矿山救护大队接到事故召请电话后,值班小队和待机小队在大队指挥员的带领下闻警出动,到达横河煤矿后,值班小队和待机小队立即做战前检查,大队指挥员前往调度室询问情况。当时,矿方正在组织职工清理泥沙,根据处理矿井溃决事故的行动准则,处理淤泥、勃土和流砂溃决事故时,矿山救护队的主要任务是救助遇险人员,清除透人井巷中的淤泥、豁土和流砂,加强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恢复通风。如果通风正常,则可组织矿工进行清理。大队指挥员首先派值班小队到现场采取措施监护清理泥沙现场,保护清理泥沙职工的安全,防止泥沙二次冲击,扩大事故,等待指挥部抢救方案。
救护大队指挥员在调度室向矿方领导提出成立抢险救灾指挥部,并成为指挥部成员,参加抢救方案的制定。根据图纸资料显示、分析,和1931采煤工作面相连1831运输巷没有被泥沙冲击,该巷道总长度270余米,巷道断面5.1平方米,2名遇险人员可能撤到1831运输巷。根据人员生存条件,人员在氧气10%以上具有生存环境,按氧气浓度从20%降低到12%的时间为:270×5.1×1000(20%-10%)/(0.3×60×2)=3825(h),即使考虑到煤岩中有瓦斯放出,二氧化碳及其它气体不断释放造成氧气浓度降低的因素(空气中甲烷与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含量为0.1%~0.2%),被围困人员都能有足够的生存时间。因此指挥部决定,将北翼运输巷内通往1831运输巷的水管改为压风管连续供风。为及时向被困人员供氧,供食物。地面向两人可能生存的运输巷打钻,为确保钻孔准确到位,同时施工两个钻孔。处理淤泥粘土流砂事故的行动原则规定, 处理淤泥、粘土和流砂溃决事故时,在淤泥下方没有阻挡的安全设施时,不得进行清除工作。为安全可靠的把人员营救出来,立即停止井下清理淤砂工作,防止打破流砂堆集平衡,并用摞沙袋、外打挡柱、戗柱的方法封堵各溃砂涌出口,防止溃砂冲出,事故扩大。确定选择最近距离,从断面(2M*2M)施工一条绕道掘小巷贯通1831运输巷救人,设计绕道全长350余米,巷道施工采用2米棚头,单体支护,棚距1米,前期采用矿车运输,后期采用镏子运输,遇有老巷必须超前5—6米打钻探测。矿上组织突击队,打破正常循环,快速掘进,掘进进度每天按30米计算,预计需13天左右。
11月6日下午2时20分(事故发生6天14小时后),由兖矿集团地质工程公司承担并精心组织施工的第一个钻孔钻进243m,准确的按预定位置贯通。在现场指挥的救护指挥员即刻组织人员用敲击钻杆方法与被困人员进行联系,在敲击钻杆两次后,人们期待的奇迹出现了,指挥员用螺丝刀贴在钻杆上清晰地听到了被困人员敲击钻杆的回声,当钻杆提上来后,钻杆上绑着两道标志,一道用塑料编织袋捆着,一道用放炮线捆着,进一步证明了遇险人员生还的事实。在准备下食品、通讯器材之前,先向井下供风30min。当了解到1831运输巷道以下140m处没有流砂后,指挥部当即决定提前改变掘进方向尽快贯通。随后从1#钻孔轮换供风、供食品。11月7日11时30分,第二个钻孔的贯通,为连续向被困人员提供食品、输送氧气、传递信息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使被困人员得到了能源供给,精神上得到了无比的鼓舞和安慰,为下一步的营救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同时,井下掘小巷施工的绕道可少掘巷道180余米,提前贯通,兖州煤业股份公司矿山救护大队为实施巷道贯通后营救被困人员,制定了抢救计划,进行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1)出动两个小队,巷道贯通前3m在井下救护现场值班。考虑到井下巷道条件差,搬运距离长,距井口3000余米,而且有22°上山330余米,为保证救护队员的体力安全平稳的搬运两名遇险者,每个小队负责搬运一名遇险人员。
(2)巷道贯通后,首先派有经验的救护队员,大队指挥员带队先接近被困人员打开氧气瓶提高空气中氧气含量并对被困人员进行必要的安置。安置工作包括:稳定被困人员情绪,蒙上被困人员的眼睛。进入人员借助特改制的微光矿灯接近被困人员,禁止直射被困人员眼睛,为被困人员更换服装,采取保温措施把被困人员安置在担架上。安置工作完成后,由两个小队人员同时进入开始搬运。
(3)为保证搬运过程中的安全,巷道贯通前,由大队指挥员对搬运路线进行现场检查和清障,确保行走路线安全畅通。
(4)搬运过程有医护人员配合,分阶段对被困人员进行检查治疗,医护人员同意后,方可进行下阶段的搬运。
11月9日下午1时30分,巷道贯通,按照以上方案,救护队把困在井下9天13小时,已精疲力竭的两名同志安全营救上井,圆满的完成了这次抢救任务。
四.经验与教训
(1)、在处理流砂溃决事故时,要严格遵守处理矿井溃决事故的行动准则,不盲干,不蛮干,保护清理泥沙职工的安全,防止泥沙二次冲击,扩大事故。
(2)、依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遇险人员生存环境和条件,是准确研究制定方案的基础。
(3)、尽快与被困人员联系和输送氧气和食物,对被困人员在精神上得到了无比的鼓舞和安慰。
(4)、处置得当,为避免救护队员在接近遇险人员时强光直射使瞳孔急剧收缩导致眼睛失明,改制了两盏微光矿灯,接近遇险人员时不准直射其眼睛,在距遇险人员一定距离时让其闭上眼睛,采用黑布蒙眼、更换保暖衣服,是保护遇险人员安全的必要措施。
(5)、在搬运遇险人员的过程中,对其进行阶段性治疗,并与其进行谈心、稳定其情绪,也是一条成功经验。
(6)、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协调好多方面的关系,为营救工作创造了条件。
此文章是使用(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网)匿名投稿系统投稿上一篇: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模板
下一篇:Xxxx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