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明:浅析思想政治工作的“暧昧”倾向
作者:张永明
2010-09-19 08:04
来源:中国煤炭新闻网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目的和职责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和生动、鲜明、尖锐、毫不吞吞吐吐的风格。它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从具体情况出发,既要“疏”,又要“堵”;既要开“绿灯”,又要亮“红灯”;既要说“好”,又要敢于说“不”;既要坚持正面教育、正确引导、耐心说服、表扬为主的方针,又要对消极、阴暗面用于揭露和批评,对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言行敢于批判和抵制。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一定条件下,大声疾呼,敢于说“不”,对鞭策后进、抵制消极、消除阴暗更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是其它方法不可代替的。但这些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性在淡化,战斗性在钝化,有效性在弱化。拿起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依然是一个迫切任务。
思想政治工作的“暧昧”倾向,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逃避现实,回避矛盾。往往以主流掩盖支流,以成绩掩盖错误,对消极面、阴暗面不敢正视。观察形势总是“一片大好”,评估成绩总是“年年有进步”。对普遍存在的错误倾向漠然视之,对发生的问题轻描淡写,对群众议论的热点问题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有的甚至唯恐避之不及。
二是处事态度暧昧,模棱两可。对许多有争议、迫切需要弄清是非的问题,不敢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或装聋作哑、推诿拖延,或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对一些单位、个人发生的矛盾、纠纷和不团结等问题,长期不敢主动、正面解决,保持表面的一团和气。
三是对消极、有害的言行不敢进行批评和抵制。或者以“大气候影响”、“不可避免”为借口,不理不睬,放任自流;或者是不痛不痒、蜻蜓点水般地说一说,不敢点透问题的实质,不敢击中问题的要害,起不到应有的触动、震动作用。
四是对坏人坏事姑息手软、畏难迁就,不敢理直气壮地批评教育,更谈不上纪律处分。
为什么会有出现这种“暧昧”倾向呢?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和方法理解片面。以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耐心说服、表扬先进,忽视或放弃了批评的武器和必要的思想斗争。还有的同志片面地总结历史教训,认为一讲思想斗争和严肃处理就是“左”,走到软弱涣散的另一个极端。
——不敢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错误地认为,时代变了,大道理“不灵了”;现在的人们重实际,讲实惠,对大道理“不信了”;再讲大道理是“不合时宜”,甚至招人嘲笑。因而不敢大胆开展批评,面对一些“把不是当理说”的人和事,大道理讲不出口,似乎自己输了理似的。即使批评教育,也往往是低格调、搞安抚、讲小道理,甚至迁就、迎合少数人错误的认识和口味。
——好人主义突出,怕得罪人。批评上级怕给穿小鞋,丢了乌纱帽;批评同级怕伤了感情,影响关系;批评下极怕招惹是非,丢了选票。因而遇到矛盾绕道走,即使批评也是“有保琵琶半遮面”,毫无战斗性可言。
——党性不强,个人主义严重。不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视为自己的生命,而是把个人名利摆在首位,把讨好别人作为保护自己、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还有的人自身不正派,心虚理亏,当然就更不敢说“不”,更不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了。
找到了症结,应该说问题并不难解决。关键的一点,是各级领导和政工干部要从提高认识入手,加强理论素养,加强党性锻炼,真正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实效性。 作者单位:山西同煤集团轩岗煤电公司
下一篇:吴甲甲:浅谈东西方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