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甲甲:浅谈东西方差异
作者:吴甲甲
2010-09-19 08:04
来源:中国煤炭新闻网
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原因,尽可能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当今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狂潮——出国留学,尤其是一些小留学生,出国留学有很多益处,但是对于任何一个留学生来说都要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文化差异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不便。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出国之前要对两国文化有个充分的了解,特别是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下面是我对东西方文化在礼仪与教育方面的一些了解,我想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更好适应。
(一)文化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一个国民党军官携夫人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顾问。双方见面后,美国顾问出于礼貌说:“您的夫人真漂亮!”军官甚感尴尬又不免客套一番:“哪里,哪里!”在中国,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话,可是蹩脚的翻译却把这句话译成:Where? Where? 美国顾问听了莫明其妙,心想:我只是礼貌地称赞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问起我他的夫人哪里漂亮?于是他只好说:“从头到脚都漂亮!”这就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闹出的礼仪上的笑话。由此可见,了解中西方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往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本部分就以下方面说明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礼仪所产生的影响:
一、 社会交往方式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一般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另外,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之举。中国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或质地;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更多的是羡慕,并直接赞美。东方人非常重义、重情,西方人则崇尚个人独立。
二、 个人人生观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人则崇尚个人独立。
1、 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则提倡谦虚谨慎。一般来说,中国人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而相反,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2、 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往往就成为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3、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
传统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因而中国人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而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
4、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
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而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
三、 法制观念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在情理法的中国,人情味浓厚,什么事都可以想想办法,托托人情,走走关系。因此在中国,人事关系极为重要,生活之中充满天伦之乐。有句老话:“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这些话所包含的意思是人情影响判断。“水”,即使不美,但只要是家乡水,那也就美了,这就是情重于理的表现。甚至有时会情重于法,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历来有情影响法的制度空间,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先讲合情,再讲合理,然后讲合法。若合法而不合情合理,这法就难以执行,若合情合理,有法也可以不依。
西方人则是倒过来的。西人重法,不重人情。在法理情的西方国家,法在理前,理在情前。我们时常看到西方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上法庭打官司。有些事明明不合情不合理,但合法,吃亏者也只有自认倒霉,旁观者也只能容忍。但若有的事不合法,即使合情合理,西人也会争论不休,直到闹上法庭。西方人虽淡薄人情,却十分的讲公正、平等,即使是一介草民,只要是真正合理合法,就是同总理打官司,他也照样可以打赢。
四、 社会习俗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在东方文化中,男士往往倍受尊重,这主要受封建礼制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东方文化也主张男女平等,但在许多时候,男士的地位仍然较女士有优越性,女士仍有受歧视的现象。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尊重妇女是其传统风俗,女士优先是西方国家交际中的原则之一。无论在何种公共场合,男士都要照顾女士,比如,握手时,女士先伸手,然后男士才能随之;赴宴时,男士要先让女士坐下,女士先点菜,进门时,女士先行;上下电梯,女士在前……。
在处理长幼关系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对待长者特别尊敬、孝敬。比如,在许多中国人看来,如果老人有子女,年老时子女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或敬老院去生活,这就是不孝,过年过节儿女一般要和老人一起过。在中国农村一些地方,过年时,晚辈都要给长辈行跪拜礼。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崇尚自立,儿女成年后和父母间的来往则越来越少,致使许多老人时常感到孤独,晚年生活有一种凄凉感。
五、 等级观念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与子女可直呼其名。他们的家庭观念往往比较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多牺牲。
(二)文化差异在教育方面的影响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以下就此做一些阐述: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1、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
2、西方重理,思辨。西方人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辨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3、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即人应该征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而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注重政治伦理。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所不屑。但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
三、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更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
正确认识了解礼仪可以顺利地与人友好相处,清晰了教育方面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融入学习,我们要在文话差异中与人与己和谐相处,使自己能沐浴在世界的和谐的文化浴中。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