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机环境”的和谐
作者:赵青山
2010-10-04 11:10
来源:www.alkalizemylife.com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机械化程度也得到了快速提升。机械设备在给人们带来高效、快捷和方便的同时,如果其自身设计不合理、安装位置不当或工作人员操作失误,也往往会造成各种各样的伤害事故,给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为此,构建“人机环境和谐”作为安全管理的一项新内容被众多管理者提上了议事日程。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机环境”的和谐呢?现就个人理解发表一些看法,与诸位同志相互交流。
所谓人“机环境和谐”,即是在设计人机系统时,要把人和机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合理地或最优地分配人和机器的功能,保证系统在环境变动下达到要求的目标。为了取得人机系统的最佳效果,必须从人和机器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求机器的设计和安装要“适宜于人”,即“机宜人”;二是要求人的行为要“适应于机”,即“人适机”。
所谓“机宜人”,是指机器设备在设计、安装和使用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把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从而使机器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运行性能适宜人的操作。为了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应采取以下三项安全技术措施:
一、直接安全技术措施:在设计机器时,履行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通过合理分配人机功能、适应人体特征、人机界面设计,作业空间的布置,提高机械设备的操作性和可靠性,使操作者的体力消耗和心理压力降到最低,从而减小操作差错考虑消除及其本身的不安全因素,亦即本质安全型;
二、间接安全技术措施:在机械设备上采用和安装各种安全防护装置,克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安全因素;
三、指导性安全措施:制定机器安装、使用、维修的安全规定及设置标志,以提示或指导操作程序,从而保证作业安全。
所谓“人适机”,是指要适应机器的要求就需要对人的因素予以限制,对人进行教育、训练、并且尽量发挥人的积极因素。人机系统中,操纵人员是人机系统中的主体,设计和运用人机系统时应当充分发挥人在人机系统中的能动和主导作用,使人机系统达到要求的性能和指标。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使操作人员熟悉机器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熟练掌握机器设备的操作技术,通过规范的操作,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促进安全生产。
总之,人机环境的和谐可使人的能力和机器的潜力得到完美地配合,从而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不仅是今后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更是体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根本要求。
此文章是使用(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网)匿名投稿系统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