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压测控技术》复习题
作者:佚名
2010-10-28 09:06
来源:本站原创
《矿压测控技术》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直接顶:是指能在采空区不规则冒落、不能向煤壁前方和采空区研石上永久传递力的、其作用力必须由支架全部承担的那部分岩层的总和。
基本顶:是指自身能形成平衡结构、能永久地向煤壁前方和采空区矸石上传递力的、其运动对采场矿压有明显影响的、作用力无需支架全部承担的那部分岩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矿山压力显现的基本形式包括 与 两个方面,其中支架受力包括 、 及 等现象。
2 矿山压力显现的基本形式包括 与 两个方面,其中围岩运动包括 、 及 等现象。
3 上覆岩层悬露后变形发展到破坏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为 和 。
4 在确定合理支护强度的过程中,直接顶初次垮落期间支的准则是 。
5 按支护方式分类,放顶煤采煤法可分为以下三种,分别指 、 以及 。
6 放顶煤回采工作面的顶板结构主要有三类,分别为 、 以及 。
7 煤体边缘处于弹性变形状态条件下,送巷时间应该在 。
8 在内应力场条件下有四种可能的送巷位置,分别为 、 、 以及 。
9 支护方式确定的原则(1) ;(2) 。
三、简答题(共28分)
1 我国常见的顶板事故有哪些?导致事故频繁发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2 影响巷道围岩变形量的主要因素
3 冲击地压发生的位置及主要特征
4. 回采工作面前后方支承压力是怎样分布的?作图并在图上标出四个区域的位置。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2、影响顶煤冒放性的因素有哪些?并对各影响因素作简单分析。
答:顶煤冒放性指标是指顶煤块度及其均匀性的综合指示。其冒放性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采深(H)与煤体强度
采深(H)大小是决定顶煤是否破坏的外部因素,直接影响到破煤作用的大小,采深大小应是相对的,视煤体强度而定。一般而言,工作面前方的最大支承压力值大于煤体的强度极限,则此时的采深就相对“大”,否则就相对“小”。因此,采深(H)与煤体强度之间有一对应关系,当时,即可认为煤层能被有效地破碎。
(2)顶板岩性
顶板岩性对顶煤冒放性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岩层越坚硬、完整,岩性越好,其向煤壁前方传递力的作用越强,即煤壁前方支承压力峰就越大,对顶煤破碎能力就越强;其二,岩性越松软,冒落性越好,冒落顶煤放出后顶板能及时冒落充填满采空区,为下一循环顶煤垮落后堆积在放顶煤口附近创造条件。即此时顶煤便于放出,但不利于破碎,考虑到其对顶板冒落与放出的综合影响,认为顶板属中硬,以粉砂岩、中砂岩为主最有利于顶煤的冒落与放出。
(3)煤层厚度
这里所指的煤层厚度是采煤高度与放煤高度之和,研究结果表明,顶煤破碎主要是靠前方支承压力的作用,支架阻力与顶梁长度对顶煤破碎范围仅在支架上方2m左右,当一次采出厚度加大后,上部顶煤破碎块度亦相应增大,支架对其影响较小,因此,合理的煤层厚度以采放高度比为1.2~3.0最适宜,按割煤高度2~3m计算,即顶煤厚度4~6m最好。
(4)节理裂隙发育程度
煤体中节理裂隙降低了顶煤的整体强度,总的来讲,裂隙发育程度高利于顶煤的再次破碎与冒落成均质松散体,顶煤放出时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回采率高。但裂隙发育超过一定限度后,由于顶煤过分松软,架前、架间顶煤片帮,冒顶将影响放顶煤工作的正常进行,降低了工效。
因此,理想的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以间距在0.3~0.4m间最好。
(5)夹石层厚度
根据规定,当煤层中夹石层单层厚度大于300mm时,将影响顶煤冒落和煤质,因此,以300mm为界,大于300mm时,视顶煤可放性“极差”。
(6)夹石层强度
夹石层强度对顶煤冒放性影响取决于夹石层强度与煤层强度之比值,一般认为,只有当夹石层强度大于煤层强度时,才会对顶煤冒落性造成影响,当夹石层强度小于顶煤强度时,夹石层作为中间软弱层随其下部顶煤的冒落而冒落,不会影响顶煤自身的冒落性。
3. 简述基本顶厚度的确定方法
井下采用岩层动态观测研究的方法确定基本顶厚度,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内容:
(1)确定各传递岩梁的位置及厚度;
确定各个岩梁的位置,主要是根据钻孔柱状图或石门剖面所揭示的岩层分布情况进行区别;然后根据传递岩梁组合规律进行判断。两相邻岩层是同时运动组成一个岩梁,还是分开运动形成两个岩梁,可用两个岩层沉降中最大曲率或最大挠度判断。当或,表示两岩层组合成一个传递岩梁同时运动;否则,表示两岩层分开运动。
(2)确定影响回采工作面的传递岩梁的数目。
组合基本顶的岩梁数目,可以根据实测所得回采工作面顶板下沉量,下沉速度,支柱承载值与回采工作面推进步距L间的关系进行推断。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直接顶:是指能在采空区不规则冒落、不能向煤壁前方和采空区研石上永久传递力的、其作用力必须由支架全部承担的那部分岩层的总和。
基本顶:是指自身能形成平衡结构、能永久地向煤壁前方和采空区矸石上传递力的、其运动对采场矿压有明显影响的、作用力无需支架全部承担的那部分岩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矿山压力显现的基本形式包括 与 两个方面,其中支架受力包括 、 及 等现象。
2 矿山压力显现的基本形式包括 与 两个方面,其中围岩运动包括 、 及 等现象。
3 上覆岩层悬露后变形发展到破坏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为 和 。
4 在确定合理支护强度的过程中,直接顶初次垮落期间支的准则是 。
5 按支护方式分类,放顶煤采煤法可分为以下三种,分别指 、 以及 。
6 放顶煤回采工作面的顶板结构主要有三类,分别为 、 以及 。
7 煤体边缘处于弹性变形状态条件下,送巷时间应该在 。
8 在内应力场条件下有四种可能的送巷位置,分别为 、 、 以及 。
9 支护方式确定的原则(1) ;(2) 。
三、简答题(共28分)
1 我国常见的顶板事故有哪些?导致事故频繁发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2 影响巷道围岩变形量的主要因素
3 冲击地压发生的位置及主要特征
4. 回采工作面前后方支承压力是怎样分布的?作图并在图上标出四个区域的位置。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2、影响顶煤冒放性的因素有哪些?并对各影响因素作简单分析。
答:顶煤冒放性指标是指顶煤块度及其均匀性的综合指示。其冒放性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采深(H)与煤体强度
采深(H)大小是决定顶煤是否破坏的外部因素,直接影响到破煤作用的大小,采深大小应是相对的,视煤体强度而定。一般而言,工作面前方的最大支承压力值大于煤体的强度极限,则此时的采深就相对“大”,否则就相对“小”。因此,采深(H)与煤体强度之间有一对应关系,当时,即可认为煤层能被有效地破碎。
(2)顶板岩性
顶板岩性对顶煤冒放性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岩层越坚硬、完整,岩性越好,其向煤壁前方传递力的作用越强,即煤壁前方支承压力峰就越大,对顶煤破碎能力就越强;其二,岩性越松软,冒落性越好,冒落顶煤放出后顶板能及时冒落充填满采空区,为下一循环顶煤垮落后堆积在放顶煤口附近创造条件。即此时顶煤便于放出,但不利于破碎,考虑到其对顶板冒落与放出的综合影响,认为顶板属中硬,以粉砂岩、中砂岩为主最有利于顶煤的冒落与放出。
(3)煤层厚度
这里所指的煤层厚度是采煤高度与放煤高度之和,研究结果表明,顶煤破碎主要是靠前方支承压力的作用,支架阻力与顶梁长度对顶煤破碎范围仅在支架上方2m左右,当一次采出厚度加大后,上部顶煤破碎块度亦相应增大,支架对其影响较小,因此,合理的煤层厚度以采放高度比为1.2~3.0最适宜,按割煤高度2~3m计算,即顶煤厚度4~6m最好。
(4)节理裂隙发育程度
煤体中节理裂隙降低了顶煤的整体强度,总的来讲,裂隙发育程度高利于顶煤的再次破碎与冒落成均质松散体,顶煤放出时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回采率高。但裂隙发育超过一定限度后,由于顶煤过分松软,架前、架间顶煤片帮,冒顶将影响放顶煤工作的正常进行,降低了工效。
因此,理想的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以间距在0.3~0.4m间最好。
(5)夹石层厚度
根据规定,当煤层中夹石层单层厚度大于300mm时,将影响顶煤冒落和煤质,因此,以300mm为界,大于300mm时,视顶煤可放性“极差”。
(6)夹石层强度
夹石层强度对顶煤冒放性影响取决于夹石层强度与煤层强度之比值,一般认为,只有当夹石层强度大于煤层强度时,才会对顶煤冒落性造成影响,当夹石层强度小于顶煤强度时,夹石层作为中间软弱层随其下部顶煤的冒落而冒落,不会影响顶煤自身的冒落性。
3. 简述基本顶厚度的确定方法
井下采用岩层动态观测研究的方法确定基本顶厚度,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内容:
(1)确定各传递岩梁的位置及厚度;
确定各个岩梁的位置,主要是根据钻孔柱状图或石门剖面所揭示的岩层分布情况进行区别;然后根据传递岩梁组合规律进行判断。两相邻岩层是同时运动组成一个岩梁,还是分开运动形成两个岩梁,可用两个岩层沉降中最大曲率或最大挠度判断。当或,表示两岩层组合成一个传递岩梁同时运动;否则,表示两岩层分开运动。
(2)确定影响回采工作面的传递岩梁的数目。
组合基本顶的岩梁数目,可以根据实测所得回采工作面顶板下沉量,下沉速度,支柱承载值与回采工作面推进步距L间的关系进行推断。
上一篇:液压支架工试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