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矿安全事故致因研究
我国煤矿安全事故致因研究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并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实际的煤矿事故致因模型,明确了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繁发生的本质原因。并通过运用该模型对两个典型的煤矿事故案例的原因进行分析以验证其适用性。
关键词:安全管理;事故致因理论;煤矿事故致因模型
StudyonOurCountry’sSafeyAccidentCausationinCoalMineHANBin-jun,YUXiu-bao(SchoolofEconomics&Management,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Abstract:Basedontheaccident-causingtheoryandthe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ofcoalminesafetyinourcountry,ancoalmineaccidentcausationmodelfittingforrealityisestablished Accordingly,theessentialcauseofthefrequentoccurrenceofcoalmineaccidentisillustrated Then,theapplicabilityofthemodelisprovedbyapplyingittoanalyzetwotypicalcoalmineaccidentcases Keywords:safetymanagement;accident-causingtheory;coalmineaccidentcausationmodel
引 言
目前,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管理[1]工作成效不甚理想,矿事故频繁发生,每年约有六七千人因煤矿事故而死亡。其原因在于人们对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缺乏理论和模型支持和指导,不能找出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而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煤矿事故的发。基于此,本文尝试在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入研究事故致因理论[2],构建符合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管工作实际的事故致因模型,找出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本原因,以实现对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改善我国煤矿安生产状况,进一步确保广大煤矿职工的人身安全。
我国煤矿安全现状
本节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煤矿安全现状[3~6]。
1 1 死亡人数的变化趋势
1990年以前,随着煤炭开采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煤矿死亡人数也随之上升。主要原因是当时只追求产量,没有认清安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两者同方向变化;1990年以后,党和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煤矿生产状况总体上呈现出相对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趋势,在保证煤炭生产总量增加的同时(1990年至今,我国煤炭开采总量居世界首位),死亡人数逐年降低。具体的趋势见图1。&
2 1 煤矿事故致因理论
在煤矿事故原因分析[6]中,事故致因理论(Accident-CausingTheory)被广泛研究。该理论认为,事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安全因素和众多的社会因素及环境条件。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促成物的不安全因素,而物的不安全因素又会在客观上造成人出现不安全行为的条件。隐患是由物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一经出现隐患,再加上人主观上的不安全行为,就会立即导致事故的发生。具体说来,造成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1,6]主要有以下几点:
2 1 1 本质原因
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强调指出:管理失误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最本质原因。在煤矿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包括两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外部管理。企业内部管理的失误主要体现在企业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未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并消除各种隐患。企业外部管理的失误主要体现在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自身建设尚有不完善之处,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管理乏力、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从而难以充分发挥其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2 1 2 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因素是我国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促成物的不安全因素,而物的不安全因素又会在客观上造成人出现不安全行为的条件。同时,物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一经出现隐患,人主观上又表现了不安全行为,就会立即导致事故的发生。
2 1 3 间接原因
煤矿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包含:井下生产作业系统、地面操作指挥系统、外在环境系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相互影响。如煤矿瓦斯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照不良、噪声过大、通风不畅等。另外,一些煤矿企业为提高产量,盲目增设作业面,造成矿井整体布局不合理作业环境复杂,一旦发生事故,工人难以迅速撤出矿井救护队也难以实施有效的应急救援,往往造成事故损失扩大化。同时,我国小煤矿、小矿井分布多,乱挖滥采象比较严重,使煤矿作业环境进一步恶化,煤矿事故发的概率大大增加。
2 煤矿事故致因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煤矿事故原因分析我们可以设计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事故致因模型(如图3所示)。!t 3 范 例
3 1 贵州省木冲沟煤矿“9 27”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分析
2000年9月27日20时30分,贵州省水城矿务局木冲沟煤矿四采区41114机巷中第四联络巷附近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事故波及整个四采区。事故造成162人死亡,37人受伤,其中重伤14人,直接经济损失1227 22万元。下面运用本文提出的煤矿事故致因模型对此次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
3 1 1 本质原因:管理失误
1)管理者轻视安全工作。该矿自2000年以来从未召开“一通三防”安全例会,没有认真研究并解决矿井“一通三防”方面存在的问题。2)该矿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责任不落实。3)该矿违反《煤矿安全规程》,超通风能力组织生产;“一通三防”管理混乱。4)矿务局对该矿的安全管理松懈,监督不力。5)领导者和管理者忽视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对职工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教育,致使职工缺乏必要的生产技能和安全知识,自救能力差。
3 1 2 直接原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人员违章排放瓦斯,且在排放瓦斯的过程中,未设置警戒,也未采取停电、撤人等安全措施;现场人员违章拆卸矿灯产生火花,引起瓦斯爆炸,煤尘参与爆炸。2)物的不安全因素。41116回风巷停电,局扇停止工作,导致瓦斯积聚。3 1 3 间接原因生产布局不合理,采掘面作业过于集中,矿井下通风系统复杂,矿井防灾抗灾能力低。41116回风巷大量积水,导致回风不畅,瓦斯积聚超限。
3 2 辽宁省孙家湾煤矿“2·14”瓦斯爆炸事故分析
2005年2月14日15时,辽宁省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发生了一起特别重大的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14人死亡,3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968.9万元。下面运用本文提出的煤矿事故致因模型对此次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
3 2 1 本质原因
孙家湾煤矿事故的本质原因是管理失误,体现在:1)管理者轻视安全工作。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改扩建工程及矿井生产技术管理混乱。超能力组织生产,造成采掘接替严重失调。2)该矿违反《煤矿安全规程》,超通风能力组织生产;“一通三防”管理混乱。外包工队井下特殊工种长期违规无证上岗,违章带电检修电气设备。3)阜矿集团公司及孙家湾煤矿重生产、轻安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对有关部门下达的限期整改等指令不及时进行组织落实。集团公司购买的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因进货管理不严,未能发现是假冒伪劣产品。4)矿务局在监察执法工作中,对孙家湾煤矿的安全监察不到位,督促整改不到位。5)领导者和管理者忽视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对职工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教育,致使职工缺乏必要的生产技能和安全知识,自救能力差。
3 2 2 直接原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外包工队井下特殊工种长期违规无证上岗,违章带电检修电气设备;职工素质较低,安全意识差,在生产过程中“三违”现象过多。2)物的不安全因素。瓦斯监控系统维护、检修制度不落实、井下瓦斯传感器存在故障、地面瓦斯监控系统声音报警功能出现故障。并且该起事故中产生火源的照明综合保护装置入井前未进行检验,致使假冒MA标志的机电设备下井运行。
3 2 3 间接原因
海州立井331采区无采区设计、没有采区专用回风巷、采区未形成完整的通风系统,通风不畅,容易导致瓦斯积聚超标。
4 结 论
本文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系统、层次性的分析,构建了我国煤矿事故致因模型,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根据模型,认为煤矿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失误是导致我国煤矿事故不断发生的本质原因。管理的失误,影响着煤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因素,并且与物的不安全因素共同构成引发煤矿事故的隐患。同时,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隐患是导致事故的发生直接原因。另外,井下生产作业系统、地面操作指挥系统及一系列的环境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本文通过对两起典型煤矿事故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陈宝智,王金波.安全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AbdulRaouf.TheoryofAccidentCauses[M].InternationalLabourOffice:Encyclopaediaof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2002.
[3]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安全生产局.中国安全生产年鉴1979-1999[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4]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安全生产年鉴2000-2001[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5]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安全生产年鉴2002[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6] 赵洪广,王爱国.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原因浅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