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脊梁
煤 海 脊 梁
——记全国劳动模范、平庄煤业公司西露天矿员工侯景芳
人生的追求各有不同,有人追求金钱、有人追求名誉、有人追求地位,平庄煤业公司西露天矿采掘段17号电铲司机长侯景芳的追求是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为了这个追求,他洒下了汗水,付出了艰辛。
1981年,高中毕业的侯景芳怀着对煤炭事业的热爱,来到了西露天煤矿采掘段采掘队,当上了一名电铲司机。在这又苦又累岗位上,他一干就是二十九个春秋,始终无怨无悔,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完全融入到他所热爱的煤炭事业中。几十年来,他先后被平煤(集团)公司、西露天煤矿授予青年技术能手、先进生产工作者、安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被平庄煤业(集团)公司命名为劳动模范;2007年9月被全国煤炭工业协会、国家人事部命名为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2009年被平庄煤业(集团)公司命名为建企50周年“功勋矿工”;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
电铲司机是个集苦、脏、累、险于一身的三班倒工种。冬天严寒,扬尘大,满脸是灰。夏天酷热,温度高,汗流浃背。遇到高段、水区、火区作业,稍有不慎,就会发生陷镐、砸镐等事故。和侯景芳参加工作的电铲司机很多都调的调,走的走,而侯景芳在这个普通的岗位上,不但没有走,还以苦为乐,以累为荣,像煤一样燃烧自己,温暖千万家,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侯景芳刚上电铲的时候,面对眼前这台价值上百万元、重达200余吨的大型机械设备,心想:“要驾驭他,没有过硬的本事是不行的”。为了尽快掌握操作技能,他虚心求教,在师傅装车的时候,别人在一边扯闲磕,他却偷偷的站在操作台后面,仔细观察师傅的每一个操作细节,他边学习边做记录,一学就是几个小时,等他学完后,准备吃饭时,打开饭盒这才发现,饭还没有做,都是生米生菜。他妻子说:“他下班把生米生菜拿回来是常有的事,带的生土豆都变黑了,为了这事我没少到现场给他送饭去。”他的真诚与痴情感动了师傅,师傅不仅利用候车时间耐心教他操作技能,而且还在装车时示范性的教他在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气候变化如何操作设备。师傅认真教,徒弟仔细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就能娴熟地驾驭了这台庞然大物。
侯景芳深知光学会操作还不行,要想当一名出色的司机,还必须懂得电钳知识,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电铲机械》、《检修工艺》等书籍,经常学习到深夜,当遇到疑难问题时,他总是反复琢磨,非要弄出个究竟,有时遇到家里停电,他就用手电照亮学习。W—4型号电铲原理图说明是俄文,他就找懂俄文的老师,将其翻译成中文,便于记忆和学习。为这事他妻子、儿子没少跟他唠叨:“你是个电铲司机,只要把电铲开好就得了,还学那么多干啥,想当工程师啊?”面对妻儿善意的“讽刺”,他每每都是一笑了之。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凭借过硬的操作技术和检修本领,侯景芳担任了矿主力出煤电铲——17号电铲的司机长。在一次春节“夺煤会战”中,紧张作业的17号电铲在凌晨1:00左右突然停止了转动。夜班电工经过反复检查,始终没有查清故障原因,无奈之下,当班司机只好向在家休息的侯景芳求助,侯景芳二话没说,穿好工作服,立即赶到设备上,凭借多年总结出的“摸、闻、查、看、试”一系列排查故障方法,他仅用10分钟,就找到了故障点,17号电铲又欢快的舞起了双臂。像这样每年经他义务处理的各种电气、机械故障达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赢得作业时间几千分钟。
在煤矿生产中,安全是头等大事,作为司机长的侯景芳深知责任重大,“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他不悔的信条。侯景芳常说:“大伙和设备都平安,是我最大的心愿”。工作中,他始终牢记“安全第一”的方针,狠抓安全不放松,善于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班组安全管理中,提出了“班前预先分析保安法”、“班中联保工作法”、“班后隐患排查法”,并积极参与“四无三好”创品牌班组竞赛。每次上岗前,侯景芳都根据设备状态、工作环境、掌子状况,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订本班工作的注意事项和防范措施,一一向机组人员交待清楚,有效地增强了机组成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对不起眼的的安全隐患,他都不会轻易放过。有一次,在操作前,他检查它力开关时,发现它力开关控制的一组线里有一颗直径与2毫米粗的小细线有些松动,他用手一动才感觉到这颗线断了,他及时把这颗线修复好,避免了电铲作业时失控和误动作。在他担任司机长10多年中, 17号电铲包机组已连续实现安全生产4000余天,设备和人员未发生任何人身和机械事故,年年被评为安全“品牌”机组。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把设备检修好、整备好,是提高设备效率的有效途径。侯景芳根据电工、钳工、司机、副司机的工作职责,制定了详细的“停工整备责任制”,明确了各工种的整备范围和标准,并制定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与中断影响考核直接挂钩。在设备整备过程中,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大到勺头、电机,小到一颗螺丝、一个平垫儿都认真检查,仔细检修。有一年冬天,他下班回到家中,妻子看到他棉袄后背刮了一个一尺多长的口子,棉花当啷在外面,生气地说:“你这是让狼啕了是咋的,把棉袄整成这样。”侯景芳做了个鬼脸,不好意思的说:“今天在检查电铲中心轴时,要钻过一个直径400多毫米的孔,我穿的厚,还得拿着手电和工具,不知道怎么刮的,往日检修没有刮过,劳驾媳妇给补一补吧。”妻子听完解释后说:“我以为你跟别人撕皮裂肉弄的呢,快脱下来,我再絮上点棉花缝上,省的冻着,我们娘俩还指着你过日子呢。”
拉沟工程是西露天煤矿煤炭接续的开拓工程。2007年,侯景芳主动请缨承担了该矿410平盘拉沟任务。当时正值雨季,在地表软、时间紧、任务重和工程量大的情况下,为顺利完成任务,他白班连夜班,夜班连白班,一直跟班现场指挥,一连几天他吃住在坑下现场,困了就在司机室旮旯打个盹,感冒了,就吃点药,咬牙坚持,拉沟期间没睡过一次囫囵觉。机组成员在侯景芳的带动下,始终满负荷工作。就连司机才金良家中搬迁,也不愿耽误一个班……侯景芳和大家连续苦战30多个昼夜,宽30米、长500米的拉沟这块“硬骨头”硬是提前半个月给啃下,赢得了上级领导和职工的一致称道。
“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二十多年来,侯景芳始终爱岗如家,在平凡的工作中默默地奉献着。据不完全统计,他累计义务献工2000余个,完成急难险重任务300余次,减少中断影响时间10余万分钟,多装车3000多排。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奉献的先锋本色,他就像一面鲜红的旗帜,在煤海深处迎风飘扬。
侯景芳深深地地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减少事故就是最大的节约,减少事故就是最大的奉献”。过去,电铲在作业时,因高压电缆因地面潮湿,经常会发生“冒炮”事故。电缆“冒炮”不仅是重大安全隐患,而且加大成本支出,还影响设备正常运转。侯景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掌握的电气知识,试着把电缆每隔1米用煤块垫起,起到电缆与地面彻底绝缘的作用。经过反复试验,其操作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十分突出,电缆“冒炮”次数由过去的每年三十多次,下降到现在的每年一两次,不但保证了安全生产,还为设备运转赢得了大量时间。这一做法在全矿同类设备中得到推广,侯景芳的这项小措施,带来了大效益,仅此一项每年全矿减少中断影响时间达20000余分钟,减少损失80余万元,该包机组安全、产量、包机、效率、质量多年连创“五个第一”,刷新了平煤公司同期同类设备历史纪录。
“一花引来百花开”。侯景芳对工作的渴望和追求,深深感染着机组的每一名成员。他带领机组人员积极参加“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机组人员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司机才金良荣获赤峰市劳动模范。2006年,在自治区“百万员工技术大比武”活动中,17号电铲包机组取得了个人和集体双料第一名的好成绩。
侯景芳在生活上乐于助人,大家只要有事找他,他都有求必应。2006年,机组一名工友的女儿考上了大学,同时偏偏又赶上这名工友的母亲得病住院,急需一大笔钱。侯景芳得知这一情况后,二话没说,把家里仅有的5000元现金送到这名工友手中,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17号电铲包机组就像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2008年17号电铲包机组被自治区总工会、自治区宣传部命名为“职业道德建设红旗班组”。
侯景芳就是这样,三十几年如一日,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对企业的满腔热情、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在这块无垠挚爱的土地上开拓着、耕耘着、奉献着……
平庄煤业西露天矿 马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