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矿山专题讲座
作者:佚名
2011-06-07 20:08
来源:本站原创
数字矿山专题讲座
山东蓝光软件有限公司
卢新明教授、博导、总工程师
一、“数字矿山”的定义
“数字矿山”是在统一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通过数字化和三维建模,实现矿山地上地下所有对象的可视化透明管理;可通过采掘过程的仿真模拟,实现各种灾害的超前预警,避免灾害的发生,达到本质安全;可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佳利用,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达到高产高效;最终目标是实现采矿过程的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以至无人化。
二、“数字矿山”的特征
1、从散乱数据到规范的信息集成。
2、从内容的不可见到透明管理。
3、从危险源的不可知到超前预警。
4、从结果的不可控到智能控制。
三、“数字矿山”的主要内容
1、安全生产监测监控
要实现“数字矿山”,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是必要的,该主要用于实时采集生产矿井的进尺、产量、微震、水文、瓦斯、粉尘、矿压、火区、视频、人员位置和设备状态等信息,并可通过可视化图表和声光报警的方式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正常生产和灾变时期的各种信息,数据采集系统是决策人员和决策系统的眼睛和耳朵。
例如:通过瓦斯监测系统,人们可以在地面监测室、甚至与互联网连接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看到各矿任一个瓦斯探头所在位置的瓦斯浓度及其变化情况,也通过历史数据和分析图表了解瓦斯涌出量的变化规律,出现异常时系统还可以进行声光报警,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及时告诉每一位相关人员。
2、工业自动化系统
最能体现“数字矿山”生产效益的就是工业自动化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采煤掘进、运输提升、通风防尘、压风和注浆、输配电和防排水以及瓦斯抽放等环节的自动化和无人化,主要包括电力自动化系统、采掘自动化系统、运输自动化系统、提升自动化系统、供排水自动化系统、压风自动化系统、注浆自动化系统、瓦斯抽放自动化系统、通风防尘自动化系统、均压灭火自动化系统、空调降温自动化系统等,不论哪个系统,只要实现了自动,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更重要的通过无人化达到真正的本质安全。
例如:通过运输提升自动化系统,不仅可实现运输提升各环节的自动配合,避免各转载点和煤仓的衔接失调和堵塞,同时在发生灾变是可自动采取灾变控制措施,例如当皮带撕裂时可及时刹车,当皮带着火时可择时择地启动灭火装置进行灭火。
3、矿山数据仓库和矿山地理信息系统
矿山数据仓库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通过大型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把矿山的所有资源数据(地质数据、测量数据、生产数据、经营数据、实时监测和人工采集数据、图形数据和多媒体数据等)进行规范化后存入到相应的数据库中,并提供快速查询和调用功能,为各种应用提供信息服务。
众所周知,矿山的所有信息不仅严格依附于三维空间的地理位置,而且随着采掘工作面的推进,包括地质体、井巷工程、生产设备、作业人员和各种危险源等所有对象的位置和状态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四维地理信息系统。矿山四维地理信息系统就是挖掘“数据仓库”信息,通过可视化的方法,随时把矿山地上地下的对象真实直观地在计算机或调度大屏幕上显示出来,为采矿设计、地质建模和分析、一通三防、矿井供电、给排水、运输提升等提供一整套支持工具,便于分析和管理。
矿山数据仓库和矿山地理信息系统是建立“数字矿山”的重要基础。
4、灾害预警和安全管理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有人采矿还是无人采矿,避免灾害的发生是采矿工程的首要任务,一旦建成了“数字矿山”,不仅可实现矿山地上地下的透明管理,更重要得是可以利用“数字矿山”管理的可视性、信息的及时性、计算的快速性和决策的智能性,可提前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并对其发展趋势、灾变过程和影响程度进行仿真和模拟,提供出科学合理的避灾和救灾方案。矿山安全管理的内容很多,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只概括讲一下三项有代表性的内容:
(1)五大灾害的仿真和预警
冲击地压分析计算、灾变过程仿真和预警。
瓦斯灾害分析计算、灾害过程仿真和预警。
突透水灾分析计算、水灾过程仿真和预警。
煤尘爆炸分析计算、爆炸过程仿真和预警。
矿井火灾分析计算、灾变过程仿真和预警。
例如:通过突水透水分析计算和突水过程仿真,就可知道井下有哪些突水点、是由哪些突水水源通过哪些导水通道形成突水的,突水量和突水速度应该是多少,如果排水不及时淹井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知道了这些就可提前采取措施避免突水灾害的发生,如果真的发生了底板突水,也可利用四维地理信息系统和现代通讯技术保证人员的安全撤离和防排水工作的顺利进行。
(2)数字安全评价体系
除了上述五大灾害的分析仿真和预警外,必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字安全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应包括完整的事故树分析模型库、安全评价模型库和危险源辩识模型库,主要解决煤矿安全检查指标的完备性问题 ,安全检查的易操作性问题,安全评价的定量化和危险源辩识、隐患排查的科学化问题。
(3)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
众所周知,目前所有矿山企业和有关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都是靠人工经验预先编制好印成书或存放在计算机中的,没有健全的启动机制,一旦真正的发生了灾变,不仅不能实现快速反应,既是启动了应急预案,也不能保证现场情况和应急预案的一致性。事实上除了管理机构、组织方式和启动程序可以分时段地在应急预案中指定外,其它内容基本上都是不确定的,因此,新一代应急指挥系统必须能够根据四维地理信息系统和灾变过程仿真结果自动建立应急预案,有了该功能才能结合监测监控和现代通讯技术在救灾时达到实时指挥调度,避免人为失误和反映过慢的问题。
5、矿山资源优化(ERP)系统
“数字矿山”不仅是生产和安全,虽然矿山生产,安全为天,但实现“数字矿山”的真正目的还是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要实现真正的“数字矿山”,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采矿行业的矿山资源优化(ERP)系统也是必要的,矿山资源优化(ERP)系统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运销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
6、指挥调度系统
数字矿山建设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数字化有关采矿活动的一切内容,提供完善的信息支持,更重要的是实现生产、安全、调度、经营和工业自动化的无缝集成和动态联动,达到企业资源的最优利用和安全生产决策指挥的快速响应,建造高产高效的本质安全型矿井,创造和谐的生产环境。
四、山东省“数字矿山”的建设现状及优势
几年来,在省政府和相关厅局的大力支持下,山东的“数字矿山”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各大集团公司都建立了基础网络平台,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工业自动化,特别是兖州矿业集团率先进行了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新矿集团实现通风地理信息系统并和安全监控系统进行了无缝连接,兴隆庄煤矿的国家数字矿山示范矿建设正在实施,临矿集团王楼煤矿的山东省数字矿山示范矿建设已经启动,这都为我省进一步开展数字矿山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山东省“数字矿山”的建设的三大优势:
1、省政府和有关厅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有全国最先进的“数字矿山”技术提供和服务商。
3、矿山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对“数字矿山”深刻的理解。
五、建设“数字矿山”的意义
通过“数字矿山”建设可以实现:
1、各种灾害的超前预警和远程调度,有效避免灾害的发生。
2、矿山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达到减人提效、降低劳动强度、避免人身伤亡。
3、矿山管理的精细化和柔性化,达到各种资源最优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4、矿山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再造,建立绿色矿山。
山东省煤化工发展现状与前景
山东科技大学 田原宇教授
一、 煤化工的内涵及特点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传统的煤化工内容包括煤的气化、液化、焦化及焦油加工、电石乙炔化工等。现代煤化工技术是指以煤气化为龙头,以一碳化学为基础,合成各种燃料油和化工产品的煤炭洁净利用技术。
现代煤化工技术特点:
1、基础研究多学科(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岩石学等)。
2、工程开发多技术(化工、热工、环工、材料等)。
3、工业生产多投资(技术密集、经济生产规模大)。
二、 煤化工的新发展——煤电化多联产
由于煤的类型、煤阶和成煤条件的不同,造成了的煤的性质不同,从而决定了煤的利用模式也不相不同,结果其利用效率差别巨大。例如用煤炭发电,其利用效率为40%左右;年轻高挥发分的煤炭直接液化生产车用燃料,其利用效率不超过58%;煤炭焦化,其利用效率为85%左右,但仅局限于数量不多的焦煤。
煤的多联产就是将煤的多种利用途径进行耦合、集成和优化,生产多种化工产品和动力,提高煤的利用效率。例如煤炭气化产生的合成气经过净化后,先用于合成甲醇,合成尾气用于发电的多联产,其甲醇合成部分的煤利用效率为54%,尾气发电部分的煤利用效率为45%;,全过程的综合煤利用效率为60%。
循环经济型的煤电化多联产的主要特征:
1、根据煤的性质通过不同手段科学合理地利用。
2、有效组分的最大利用和工程能量的最小消耗。
3、煤炭利用前采用先进技术,经济地、最大程度地脱除煤中污染物或污染组分(例如干法选煤)。
4、注意洁净系统的过程效率和污染物的回收利用。
5、煤炭清洁利用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
煤气(焦)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是煤电化一体化的最佳形式,具有能源效率高,环境效益好,对中国而言生产车用燃料和替代燃料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战略意义。为此,各国能源研究者相继提出多种煤电化多联产模式。太原理工大学以煤洁净焦化为源头的多联产模式、太原理工大学双气头多联产模式、美国早期甲醇与电力联产模式、美国能源部EECP计划多联产模式、日本新能源计划EAGLE多联产模式、Shell合成气园多联产模式、中科院过程所多联产模式、美国21世纪展望模式以及清华大学多联产模式等。
多联产系统应具有的特点:化工合成和电力生产优化耦合;提高发电和化学品生产效率;减少污染;生产大规模,单位投入和成本较低;分配得当,各得所需,温度对口,梯度利用。
三、山东省煤化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能源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良好的市场前景预测激励下,全国拥有煤炭资源的地区,如山东、山西、内蒙、陕西、宁夏、安徽、河南、新疆、云南、贵州等地发展煤化工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些地区纷纷作出加快发展煤化工的战略决策,将建设新型煤化工基地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山东省发挥资源优势,以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为方向,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煤化工。大力开发和推广洁净煤、煤气化和煤液化技术,发展煤炭深加工,严格限制原煤直接进入终端消费。
山东省鲁南煤化工规划是到2010年,鲁南地区主要煤化工产品年新增生产目标规模是:合成氨150万吨,焦炭1050万吨,甲醇400万吨,煤制烯烃60万吨,醋酸100万吨,二甲醚25万吨,粗苯精制25万吨,煤焦油综合加工85万吨。
菏泽市初步提出在菏泽经济开发区、巨野县、郓城县建设3个煤化工基地,规划焦化、煤焦油加工、焦炉气制甲醇、合成氨、尿素、聚乙烯、二甲醚、活性炭等16个项目,预计总投资将达到352亿元。其中项目建设投资为309亿元。综合考虑产业规划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菏泽煤化工基地总投资预计将达到435.2亿元。
1、山东省煤化工现状
(1)煤化工企业规模与产业链
山东省现拥有兖矿鲁化、兖矿峄化、兖矿国泰、兖矿国宏、兖矿国际焦化,新奥凤凰,临沂久泰,鲁西化工、华鲁恒升、明水大化、联盟、恒通化工 等大批大型煤化工企业。年生产能力:合成氨743.9万吨,尿素1100万吨、焦炭>1000万吨,甲醇145万吨,醋酸30万吨等。
(2)煤化工企业现有技术水平
山东省大型煤化工企业现均采有较为国内外先进的技术:3万-5万Nm3/h的大型低温分离、高压大型水煤浆气化技术、低温甲醇洗脱硫脱碳技术、低温耐硫变换技术、低压甲醇合成工艺、醋酸羰基合成技术等。
(3)煤化工核心技术
山东省煤化工产业拥有煤化工、煤变油方面的核心技术:多喷嘴对置大型水煤浆气化技术、低温费托合成油技术、燃气发电联产甲醇技术、羰基醋酸合成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等。
(4)煤化工的技术力量
山东省煤化工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是由于前些年保留下来了大批煤化工企业,拥有不同层次的煤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为这些年发展煤化工提供了技术支撑,也成为国内发展煤化工产业的人才输出地。兖矿集团近年来成为国内发展煤化工的典范,其关键在于兖矿集团兼并了鲁南化肥,拥有了发展以水煤浆气化为龙头的现代煤化工所需要的大批不同层次的煤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鲁南化肥成为兖矿发展煤化工的人才摇篮。
2、山东省煤化工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一哄而上,模式雷同
以往煤化工企业的产品以向用户提供终端产品或其他上业原料(或燃料)为主,如煤气化一合成氨-化肥、煤焦化一焦炭等。目前产品结构向多元化发展,通过煤化上生产可替代石油的发动机燃料或替代燃料和化上产品(如乙烯、丙烯等)逐渐成为重要的产品方向。
由于近几年煤炭市场火爆,我省各矿业集团收入剧增,在良好的市场前景预测激励和当地政府的推动下纷纷提出发展煤化工的企业战略,进行煤炭深加工和多元化经营战略,符合山东省产业发展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各企业的煤化工的企业制定规划时未能全面考虑本企业的煤和水的资源条件和特性、技术人才队伍、当地其他化工行业的匹配性、技术来源、销售市场等,加之国内仅有的几家煤化工规划部门和为数不多的煤化工专业人才,缺乏整体性,各企业煤化工发展规划几乎同一版本,发展的产品严重雷同,为将来的市场竞争提前打下了伏笔。
(2)规模较小、初级产品、产业链较短
目前和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建设大型煤化工企业正在成为发展趋势,如百万t级的煤液化上厂,300kt或以上的合成氨、甲醇工厂,炭化室高度5m以上的大型炼焦炉等。大型煤化工工厂建设注重采用当前国内外的新技术和新装备,如先进粉煤气化技术、高效催化合成技术和反应器、新型节能和环保技术等。
我省大多数煤化工企业单套装置规模小,能耗和成本高,企业规模是靠多套装置拼加起来的;产品基本是甲醇、尿素、焦炭和焦油等初级产品,产业链过短,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2008年8月份之前,甲醇价格飙升,各煤化工企业经济效益就像水中捞钱;过了9月份,各煤化工企业纷纷停产。而产业链较长的煤化工企业在甲醇价格低迷的情况下,生产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还能维持较好的经济效益。鲜明的产业链长短对比说明了一切。
(3)煤化工技术更新慢、原创性差
山东省大型煤化工企业现均采有较为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但由于上世纪世界煤化工业发展前景暗淡,煤化工技术开发严重不足。企业现采有的技术大多为几十年前开发的,相对其他化工行业,煤化工及其下游产品技术急需进一步开发,以大大降低现有煤化工产业的投资和操作成本。
另外尽管山东省煤化工产业拥有煤化工、煤变油方面的多项核心技术,但这些技术创新性不强,只是解决了技术国产化问题,并未解决国外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以煤间接液化技术为例:
兖矿集团——低温浆态床FT合成,2003年-2004年建成4500吨油品/年中试装置,建成100吨铁系催化剂/年制备装置。2004年完成累计运行6068小时,其间连续运行4706小时,合成产品以柴油为主(70%以上),十六烷值达到70以上;2005年1月29日通过鉴定。正在规划建设百万吨级工业示范工厂。但南非SASOL生产装置已经运行多年,其生产工艺流程煤炭气化技术为德国鲁奇加压气化技术,共有97台气化炉,年气化煤3200多万t,主要生产汽油、柴油、蜡、氨、乙烯、丙烯、聚合物、醇、醛、酮等113种产品,总产量约768万t。其中油品约458万t,占60%;化工产品310万t,占40%。
以甲醇合成为例:
a)作为大型煤化工必不可少的空分装置目标产品是氧气,但对于用途不大、占空气79%的氮气并未梯级分离,这就要求空分装置尤其压缩机大型化、造成投资大、能耗高、建设周期长;
b)作为最适宜发展煤化工的水煤浆气化技术并未克服国外技术存在缺陷,煤种限制、间歇式操作、备炉问题依然存在;
c)作为煤化工必须的合成气变换采用中小型合成氨适用的固定床全部变换技术,而不是适应大型甲醇合成需要的部分变换;
d)作为最基本有机原料的甲醇合成单程转化率仅有10%左右,大量气体多次循环,能耗和设备投资大幅增加;
e)作为煤化工必不可少的分离过程,塔器内件处理能力和效率较低,大大增加了高压设备的投资和操作的能耗;
最终结果:60万吨醇氨联产投资高达41亿人民币,投资回收期为7年左右,相对其他化工行业效益较差。
(4)为煤化工提供服务的产业未形成
山东省尽管拥有大批大型煤化工企业,但煤化工所需的各种催化剂(除变换催化剂外)、大型煤化工设备的生产骨干企业缺乏。煤化工企业建设投资的60%以上为设备和催化剂的投资;投产后生产一定周期就需要更换大量各种催化剂以及煤化工设备,煤化工辅助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每年全国近300亿的煤化工建设投入,所需催化剂和煤化工设备约200亿;另外每年各煤化工企业更换的设备和催化剂的费用也不是一个小数。
(5)煤化工人才匮乏
山东省煤化工产业尽管已成为国内发展煤化工产业的人才输出地,但省内新建煤化工企业投资易得、煤化工人才高薪难求。在研究生就业也困难的今天,煤化工本科毕业生还能享受到几万元的安家费。煤化工所需专门人才培养严重不足,全国每年煤化工大学毕业生不超过300人,我省可参加分配的煤化工大学毕业生仅为15人,难以满足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急需得到即可使用的煤化工专门人才和培养期较短的煤化工专业毕业生,但学校在加强煤化工专业培养时,难以找到学生对口的实习基地,企业不愿提供学生实习条件,加之对企业的需求了解不足,培养的煤化工毕业生成才速度慢,难以满足企业的急需。
四、建设煤化工强省的建议
1、延长煤化工产业链,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
甲醇是重要的墓础化上原料,其下游产品有:醋酸、甲酸等有机酸类,醚、酯类各种含氧化合物,乙烯、丙烯等烯烃类,合成汽油、二甲醚等燃料类等。结合市场需求,发展国内市场紧缺,特别是可以替代石油化工产品的甲醇下游产品是未来大规模发展甲醇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方向、
2、超前开发煤化工及其下游产品技术,建设煤化工技术强省
只有在技术上使用一代、开发一代和储存一代,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省及其企业应加大研究开发投入,超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技术,才能保证山东省的煤化工快速健康发展。
应产学研相结合,建设山东省煤化工技术联盟、煤化工重点实验室、煤化工技术开发中心以及成果转化中心,设立山东省煤化工发展重大专项,超前开发煤化工新技术,如大型的空气梯级分离技术;大规模、长周期、低成本的水浆气化技术、合成气流化床变换技术、高单程转化率的甲醇合成技术、二甲醚反应精馏合成技术、高效超大处理量分离塔内件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碳酸二甲酯及其下游产品合成技术、甲酸甲酯及其下游产品合成技术等,建设煤化工技术强省。
3、加强技术改造,挖潜增效、低投入的提高企业规模和效益
通过技术改造,低成本快速扩大企业规模,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兖矿国泰醋酸装置通过系统优化、局部技术改造,仅用十分之一的吨产品投资将原有生产能力提高三分之一。现有甲醇装置如采用空气梯级分离技术、长周期水煤浆气化技术、流化床变换技术、单程转化率高于90%的甲醇合成工艺以及高效高处理能力分离塔内件,现有装置仅需要五分之一的吨产品投资可将原有生产能力提高一倍,生产操作成本下降30%以上。
4、建设煤化工辅助产业
针对煤化工辅助产业市场巨大,山东省拥有大批煤化工企业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发展煤化工辅助产业将是山东省煤化工发展的又一亮点。但由于催化剂技术更新快,应该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发展煤化工辅助产业。
5、加强煤化工人才培养,建设煤化工人才强省
企业的技术力量是保证企业安全、高效、长周期的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校企结合,加强煤化工专门人才培养,为煤化工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应结合煤化工企业的要求,优化培养方案,借助企业加强实习等实践环节培养,实施订单式培养,培养具有煤化工特色、动手能力强、有发展后劲的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煤化工人才强省。
只有拥用了领先的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前技术、建立了雄厚的专业人才基础和完整的产业体系以及规模效益俱佳的煤化工企业,建设煤化工强省水到渠成。
创新安全管理 推动安全发展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
去年以来,新矿集团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煤炭局、省煤监局及各省直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深刻吸取“8.17”事故灾难教训,深入剖析矿老井深、灾害严重、资源锐减的现状,坚持警钟常鸣,加大投入,治理灾害,创新管理,推动了企业的安全发展。
一、落实安全责任,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一)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根据上级有关要求,按照成员企业产权关系的不同,坚持“立足实际、因企施策、分类管理”的原则,制订了集团公司《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决定》、《安全生产责任状》、《安全生产委托管理协议》等文件。分三个层次对集团309家企业逐一明确安全主体责任,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全面实行安全风险抵押、安全考核和安全奖惩“三项制度”,解决了个别企业存在的安全职责不明、主体不清的问题,增强了各级人员抓落实、保安全的压力和动力。
(二)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深刻接受“8.17”事故灾难教训,组织了地表溃水情况下的应急演练,从避灾路线、调度指挥、三级响应、多方救援、事故处理等进行了全过程优化,重点突出应急状态下的“生命通道”建设,修订完善了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制度和各类灾害情况下的应急救援等15项预案;配合省煤炭管理局成立了山东省矿山水害救援中心,提高了全省水害救援能力。
(三)加强警示教育。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要求,为举一反三,牢记教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我们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宣传党和政府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讲解事故案例,普及安全知识,展示科技兴安成果。基地采用三维立体影院等高科技手段,增强了震撼力和教育效果。建成以来,共培训职工28批1400余人。
(四)完善管理制度。一是健全基础管理制度。重新修订下发了20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重点强调了副矿级以上领导干部下井带班月度通报制度,确保井下24小时领导盯班不断线。二是开展矿井安全评价。按照“专家查隐患、安监抓监督、单位抓整改”的思路,组织内外部专家,每年对省内外权属矿井进行两次安全评价,着重对矿井系统性、前瞻性、倾向性问题给出专家建议,把日常安全管理职能归位于矿井、区队和班组。一系列长期困扰安全生产的重大课题得到立项研究,解决了过去集团公司和生产矿井“重复抓”、“抓重复”的问题,调动了两个积极性,集团处室的职能得到重新定位和有效发挥,集团安全管控的新秩序逐步建立。三是推行“下井限员”制度。开拓思路,多维思考,提出了控制采区个数、采掘区队个数、下井工种和出勤班数“四个控制”思路和技术换人、机器换人和管理换人的“三个换人”措施,创新分时、分区检修和分采区集中运输等办法,减少检修班人数,实行生产辅助单位“大工区制”,撤销了大量编制。目前,老区10个生产矿井日下井人员减少2281人。精简人员以“对口支援”的方式支援新区建设,解决了老区减员提效和新区队伍不足的问题。
二、依靠科技进步,突出重大灾害治理
(一)开展柴汶河地表水害治理。一是集团制订下发了重大灾害治理年”活动规划,治理六类59项重大灾害。重点开展了“地表水治理专项行动”。在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先后组织了20余次现场办公,沿河各矿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河堤、泄洪沟8883米,河床铺底108305m2,注浆加固7878米,封闭废弃井口29个。通过治理,今年汛期,协庄矿最大涌水量1086m3/h,同比减少472m3/h;华恒公司同比减少820m3/h;华丰矿同比减少300m3/h。一大批长期危及沿河煤矿安全生产的地表水隐患得到治理,基本解除了柴汶河溃水水害隐患。二是配合政府部门,对地方小煤窑超层越界现象进行治理,重新明确了井田界线;收购整合了黄泥庄矿,关闭11处小煤矿,并对有可能威胁大矿安全的小煤矿修筑水闸墙进行隔离,随时监测小煤窑的水位情况,彻底解除对大矿的威胁。
(二)开展冲击地压治理。我们密切跟踪冲击地压治理先进技术,与波兰埃玛格公司等科研院所合作,重点开展了“新汶矿区深部冲击地压的成因与防治技术”、“深部大倾角冲击危险煤层综放开采技术”、“冲击地压前兆信息及空间应力场微震监测”、“华丰煤矿强冲击厚煤层工作面开采技术”等重点项目的研究。在原有电磁辐射、矿震、煤粉监测等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在国内首家率先使用波兰微震和微地音监测预报技术,进一步提高了预测预报水平,形成了一整套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三)加强通防灾害治理。一是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瓦斯治理现场会要求,成立了瓦斯治理研究所和试验基地,新上瓦斯研究和治理的各类仪器设施;按照“提风、降阻、均压、堵漏”的治理原则,自主研制和推广应用了大批先进通防设备;重点加强了煤尘、防火和放炮管理,形成了点面结合、特色鲜明的煤尘综合治理方案;组织实施了“三个一”工程,重点推广了Y型通风和沿空留巷技术,解决了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问题。二是加强煤尘灾害治理。我们首创了快速封孔短壁注水技术、闭锁式网路发爆器、自动开关气动连锁防撞风门等多项国家专利技术,推广应用了南非降尘剂等先进技术,工作面产尘率降低40%,降尘率达到88%。三是加强高温热害治理,自主研发的“冰冷辐射降温技术”,成功治理孙村、新巨龙两矿的高温热害,使井下工作地点平均降温4~5℃,该技术规范被国家标准委员会列入07年标准制定计划。
三、推进装备升级,转变煤炭生产方式
一是采掘生产机械化。炮采方式往往是引发各类事故的根源,我们以采掘机械化取代打眼、放炮生产工艺。共计投资5.3亿元,新上综采30套、综掘机47台。掘进生产引进岩石作业线、液压钻车、底(侧)卸式矿车、装岩车、梭式矿车、扒碴机等重型掘进及配套设备。龙固矿井国内首家引进澳钢联硬岩掘进机,创出大断面岩巷月进162米的好成绩。目前我公司大断面岩巷平均单进达到110米以上,半煤岩巷快速掘进创出月进631米的好水平。加强薄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研究,11层工作面单产由3万吨提高到5万吨,增幅70%。老区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1.17%和99.79%,全公司每天放炮次数降低60%,大大减少了放炮诱发的各类事故,打眼放炮的落后生产方式将逐步退出采掘生产舞台。
二是辅助系统自动化。我们对6个生产矿井的7大系统进行了自动化整合改造,形成了具有老矿改造特色的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减少人员1166人,年创经济效益4273万元。其中,自主设计的“煤矿主提胶带运输系统远程自动化集中控制”、“煤矿主排水系统远程自动化集中控制技术研究”、“井下千兆工业以太网的研究与应用”三个项目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辅助运输逐步淘汰架空线和采区小绞车,在人员和物料运输中推广安全高效、安装简单、节省人员的索道式架空运人装置和单轨吊运输技术、无轨胶轮车、卡轨车等新装备,改变了过去辅助运输以小绞车、矿车为主,隐患多、事故频发的局面,辅助运输方式实现革命性进步。
三是安全监测数字化。坚持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广泛开展矿井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4亿元,率先建设了“千兆工业网入井,百兆网络到终端”的井下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瓦斯、冲击地压监测、防火、防水、风压等5大系统的集成控制。其中水文自动监测报警系统,实现了地表与井下重要水文信息的自动采集,矿井防水设施、涌水变化情况能够实时在线监测、报警,大大提高了矿井的防灾、抗灾能力。
四是创新“矸石换煤”工艺。新矿集团现有可采储量中有82%是“三下”压煤和受冲击地压影响储量。近两年来,我们以“三下”开采这个行业难点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大力实施“矸石充填置换煤炭技术”研究,形成了以消化矸石和“三下”安全开采为目的两种类型、多种工艺形式(原生矸石充填、矸石次生物充填、管道充填)的矸石换煤成套技术。两年来,完成矸石换煤产量316万吨,共停运8个矿井的矸石山排矸系统,减少矸石排放量150万吨,煤炭回收率同比上升9.4%,减轻了工作面底板的破坏,实现了高水压后组煤工作面的带压开采和建筑物下安全可采,提高了煤炭质量、资源回收率和经济效益,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该项技术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是创新专业化公司运作。针对各矿生产辅助专业矿矿有、矿矿全、规模小、档次低、难发展的问题,树立“大生产观”,立足企业内外两种资源、瞄准两个市场,对原煤生产业务进行细分,打破原来以矿为单元的行政编制限制,发挥各矿优势,整合内部资源,按照“项目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结算、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成立11个专业化公司。一年来,专业化公司从业人员达到7370人,在为老区矿井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成为新井建设的主力军,并且走向市场,经营范围跨越10个省份,服务于7个行业数百家企业。预计08年可实现产值20.9亿元,利润9160万元。专业化公司的运作实现了煤炭生产管理理念的创新,为煤矿辅助专业的产业化发展打开了空间。
强化监管 夯实基础
持续推动煤矿安全发展
枣庄市薛城区人民政府
薛城作为全省重点产煤县之一,现有属地监管煤矿13处,其中区办、镇办煤矿11处,破产改制煤矿2处,总核定生产能力为175万吨,煤矿种类多,生产能力小,开采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严重,生产工艺较为落后,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监管压力较大。
近年来,我区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理念,始终把煤矿安全生产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构建“三级三线”安全监管模式,深化煤矿“双基”、安全质量标准化两项建设,促进了全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截至目前已连续58个月实现安全生产。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行“三级三线”管理,强化执法队伍建设
我区历来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近年来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全区“五大重点”工作之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和动态考核,加强煤矿安全监管。一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区镇两级煤矿安全监管机构,配齐配强镇煤矿安检站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构建起以区安委会、各镇政府、各煤矿为“三级”,以行业管理、技术服务、行政执法为“三线”的煤矿安全监管体系,形成了职责明确,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二是加强执法监管队伍建设。2003年在全市率先成立煤矿安全执法稽查大队,专职履行煤矿安全执法检查职能,授予其四项职权:对不服从管理的,有权建议对矿井负责人给予处分;对不履行矿长职责的,有权建议罢免;对安全隐患不能限期整改的,有权暂扣煤炭生产许可证;对拒绝检查的,有权采取停产关闭措施。三是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组建了隶属执法大队管理的驻矿安监队伍,强化培训后派驻到全区各煤矿,每矿4人,实行24小时不间断跟踪监管,筑牢了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工作中,执法大队和驻矿安监队伍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严格执法,较好地规范了煤矿生产行为。
二、严格煤矿干部管理,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一是落实煤矿“五职”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对矿井“五职”干部实行区煤炭局、办矿单位联文任命,建立安全风险抵押金和个人安全保证金制度,制定安全生产业绩考核标准并严格考核,对抓安全工作不力的煤矿干部严格落实“一票否决”。二是加强煤矿专业队伍建设。建立煤矿总工程师负总责的技术管理体系,健全煤矿职能科室,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加强煤矿技术基础工作管理。2006年选派48名业务骨干到中国矿业大学进行一年的脱产培训,今年又选拔56人到枣矿集团邹坞技术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深造学习,充实了煤矿企业的技术力量。三是提升员工基本素质。充分发挥区煤炭局安培中心的作用,加强职工技能培训,每年完成职工复(培)训2400多人,认真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全市第二届“丰源杯”煤矿职工技术比武,取得了两个单项第一、一个第二、两个第三,团体总分位列全市第三名的好成绩,煤矿干部职工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深化“双基”建设,努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通过2004年至2006年15次全市煤矿“双基”现场会的强力推动,我区煤矿办矿基础条件得到较好改善。为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我区将2008年作为煤矿隐患排查治理年和深化“双基”建设年,在强化煤矿隐患排查治理的同时,围绕“安全管理精细化、区队班组建设规范化、生产作业环境安全化、办公生活场所舒适化、安全装备机械化”目标,狠抓双基建设。一是坚持每月逐矿召开“双基”现场会,采取“矿井汇报—现场观摩—专家点评—督查整改”等方式,推动煤矿安全装备上台阶、管理上水平。二是严把建设标准。强化生产薄弱环节整改和安全设施硬件配备,全区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全面完成了 “安全监控系统升级、井下无线通讯”等七项重点工作建设任务,各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支护实现钢铁、锚喷化,部分煤矿井下安装了架空行人车,掘进工作面装备了小型扒装机,地面改造了办公场所,煤矿生产场所得到美化、亮化,2处矿井达到了省级“双基”标准、11处矿井达到市级标准。三是以“双基”建设为推动,大力调整煤矿结构,关闭了14处年产3万吨的小煤矿,对6处煤矿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办矿标准,全区煤矿的数量虽然减少了,但整体产量没有降低、办矿标准得到了较好提升。
四、突出工作重点,强化煤矿重点专业管理
一是严格通防管理。坚持矿井月生产计划审批和火工用品定量供应制度;强力落实采面短壁快速注水、湿式打眼、炮前炮后洒水灭尘等综合防尘措施,加强煤尘防治;建立健全采掘工作面各类安全监测设施,加强井下现场动态监管。二是强化防治水管理。将陶枣矿区作为水患重点防治区,组建专职探放水队伍,严格坚持“有掘必探,不探不掘不采”,累计成功探放出采空区积水约5万立方米,避免了多起水害事故的发生。三是突出抓好雨季“三防”工作落实。立足一个“早”字,突出一个“实”字,坚持一个“勤”字,认真落实区域防汛治理责任。积极开展陶枣煤田中西部矿区水情调查分析,查找煤矿安全度汛的薄弱环节,落实防范措施;成立薛城区煤矿雨季防洪治理工程指挥部,狠抓雨季防洪工程治理,完成治理工程22项,清挖河道近3000米,拆除桥闸6处,填平古井8处,整治地表塌陷区4000平方米,有效解决了多年影响汛期防洪地表河流泄洪不畅的难题。建立健全汛期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制度,严格落实大雨、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度汛措施,坚持雨季汛期地表巡查不间断,做到隐患早发现、早治理。2008年7月23日,山家林井田区域发生一起古井溃水,由于我们地表巡查制度坚持正常,隐患发现及时,市、区两级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全力开展抢险救援,成功避免了一起重大水害事故的发生,确保了矿区安全度汛。
各位领导,近年来我区在煤矿安全监管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着差距和不足,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围绕安全发展这一中心,以更加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监管,努力推动全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稳步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 打造“数字矿山”
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蒋庄煤矿
蒋庄煤矿是枣矿集团的骨干矿井之一。近年来,我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于“科技兴矿”,充分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生产及管理模式,全面打造“数字矿山”,为矿井持续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支撑。
一、高点定位,努力建设全省一流数字化矿井
建设“数字矿山”,是实施“科技兴矿”战略,创建安全高效矿井的必由之路;是优化管理流程、促进管理升级的有效途径。2005年,我们提出了“数字矿山”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四化”目标,并明确了三个定位:一是依托信息和网络技术,对全矿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有序、有效地整合,建设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信息体系;二是建设具有统一信息平台和完善的各类信息数据库;三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全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制约和制衡,实现矿井集成化管理。遵循这一发展思路,我们充分发挥网络建设的潜在优势,整合原有信息资源,利用近两年的时间,构建了一个以矿调度指挥中心为核心,以56个应用子系统为支撑,覆盖全矿各单位、部门,涉及矿井安全、生产、经营等各领域的一体化网络管控体系,做到了“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实现了各系统间的信息共享。
二、重点突出,数字化矿山建设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们在不断拓宽数字化覆盖范围,加快“数字矿山”进程的同时,更加注重重点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目前,我矿已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和系统监控的数字化。
生产系统自动化运行。一是构建了以千兆光纤以太环网和统一的数据库为基础,有三个控制中心的新型管控一体化网络平台,实现了数据、语音和视频的三网合一。二是实现了大型生产系统远程控制和无人参与全自动智能运行。供电集控系统确保了井下开关可靠运行,实现了井上下十余个变电所包括采区高低压线路的统一智能集中监控。排水集控系统重点解决了水泵频繁启动情况下可靠控制的难题,同时实现了多水平水泵自动优化组合运行和井下防水门远程自动控制。通风集控系统的显著特点在于通过智能控制实现风量自动检测与协调控制,达到主通风机最优运行与高效节能。压风集控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实现了多台压风机及其冷却系统、气路系统、供电系统的联动控制,能够依据实时监测数据自动调整运行台数、运行参数。提升控制系统实现了主井提升机远程启停与主副井实时信息的远程监测,能够动态实时掌握提升机的工作状态。皮带运输集控系统主要由井上下12条主运胶带机构成,其功能在于实现了全煤流系统的优化控制与无人值守,确保了皮带运输安全。目前,以上6大生产系统的运行控制均在地面控制中心完成,扩大了矿井遥测、遥控、遥调和无人值守的范围,实现了安全高效和节能降耗。三是具有强大的生产管理功能。我矿的综合自动化系统除具备完善的控制功能外,还提供了设备管理、运行管理、检修管理及故障管理等四项管理功能,整个系统的运行、维护均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例如在故障管理方面,我矿的供电系统可进行变电所高低开关的超温检测与诊断,实现了电器温度超限报警及自动开断。
安全生产智能化监控。一是建成了数字化调度指挥中心。调度指挥中心由大屏幕显示系统、工业电视监控系统、KJ90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等多个数字化设备组成,使安全生产管理做到了直观、准确、及时,提高了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二是研制安装了语音和声光相结合的井下安全应急报警撤人系统。该系统通过监控系统或通讯网络传达指令,既可单点报警、分区报警,也可群发、群呼报警。井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系统接到报警信息后,即可自动在矿调度指挥中心形成应急救援方案,并能提供灾害发生位置、影响区域,遇灾人员身份、具体所在位置、人数,以及救援设备、避灾线路等信息。地面调度指挥中心可在最短时间内发出撤人指令,完成安全撤人。三是建成了安全隐患闭合管理系统。按照:隐患单位—隐患分类—隐患等级—整理筛选—分析处理—网络发布—流程监控—隐患消除—验收复命,进行跟踪闭合管理。若隐患在限期内没有处理完毕,系统会自动升级预警,督办完成。
经营管理信息化控制。依托原有的物资管理网络系统,引入程序控制模块,开发了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合同流为一体的标准成本信息管制系统。该系统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物资查询—网上请领—网上审批—过程控制—档案跟踪—资源共享—准确高效”的闭合循环控制。以前财务报表要十几个人加班延点手工制作,现在只需轻点鼠标,就可精确完成。2008年,该系统被山东省企业经营管理协会评为第7届全省经营管理科学奖创新成果奖。
职工教育网络化培训。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依托基层区队学习室为终端学习站点,构建了一个“在线交流、共享学习”的综合教育平台。给基层区队配备了“三机一幕”(电视机、投影机、计算机,投影幕),为基层开展自主培训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员工利用网络学习,在接受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方面更加灵活。2008年,我矿的安全培训机构顺利通过了四级升三级评估验收。
三、成效明显,数字化建设助推矿井全面管理升级
一是促进了安全管理。数字化矿井建设,使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安全信息反馈更加灵活、快捷,安全监测监控更加真实可靠,提升了矿井本质安全程度。截止到2009年1月5日,我矿已连续实现安全生产2010天。
二是实现了程序控制。无处不在的数字化网络,推动了矿井管理机制创新,构建了流程化的管理模式,既实现了各工序间的有效衔接,又促进了工作的闭合处理和高效落实。
三是提高了经济效益。仅通过实施主要生产系统自动化控制一项,井上下就有28个岗点实现了无人值守,减少用工120多人,工效比改造前提高了22%,用工、用电、材料等费用支出相比减少1000余万元。
四是推进了科技创新。数字化建设激发了全员自主创新的热情。2007以来,全矿先后涌现出700多项科技及“五小”成果,其中,自主研制的可弯曲胶带输送机、短距离电滚筒带式输送机等10余项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及国家级成果奖。
各位领导,加强煤矿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大有可为。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大会精神,虚心借鉴各兄弟单位的经验,进一步加大“数字矿山”建设的工作力度,为枣矿集团实现新的跨越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实现企业科学发展
济宁矿业集团运河煤矿
运河煤矿是年核定生产能力140万吨的济宁市地方国有煤矿,于1999年5月建成投产。近年来,运河煤矿不断加快企业改革发展的步伐,将科学发展观贯彻于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管理模式”。该模式是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建设为重点,以执行力建设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文化建设为核心,全面优化,多管齐下,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模式。“运河管理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创新制度建设,着力打造“责权明确、调控科学、效能突出”的企业制度体系
我们把2006年定为“制度建设年”,运用系统化思维的理念,从企业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对涉及企业管理的组织、目标、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安全、营销、信息网络等十三个系统制度进行了整合。一是着力实现人、财、物、产、供、销等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制度设计上,力求切合基层实际和企业需求,增强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并统筹考虑在完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加强配套建设。二是打破传统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创造性构建扁平型辐射式的环形组织结构,促进了组织内部信息的交流、职权的监督、知识的分享和每位成员参与决策,使得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敏感,更具灵活性。三是突出安全生产这一主题,不断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创造性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重大隐患公布和整改督查、责任追究、应急救援、安全投入、运行协调”等六大机制,快速准确的解决安全生产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四是把每年的第一季度定为“制度修订完善季”,通过设立矿长意见箱、电子邮箱、热线电话等方式,畅通职工意见反馈和建言献策渠道,坚持对十三个系统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不断赋予“运河管理模式”以新的内涵,使其内容更科学,机制更合理,管理更有效,更具操作性。
二、创新人才建设,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结合企业的人才结构、需求情况,我们建立健全了职业生涯规划机制,确定人才工作的培养方向,把建立“三支人才队伍”作为人才建设的基础。一是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开展“钢班子、铁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树立了管理干部的四种形象,即:勤于学习的形象、团结协作的形象、求真务实的形象、勤政廉政的形象。二是重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岗位锻炼,加大教育培训人才力度,着眼于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主线,重点做好目前较为紧缺的采、掘、机、运、通等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作。加速轮岗交流,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进行培养性轮岗,加速复合型人才的成才。加快人才引进,一方面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接收、安置和见习工作,留住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做好煤炭主体专业的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截至目前,运河煤矿共有高级工程师9人,工程师63人,助理工程师85人,注册安全工程师15人,高级技师52人,技师 194人,高级工585人。三是注重加强岗位操作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政策激励,调动他们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坚持每年举办一次操作技能大赛,对各工种比赛的第一名授予“状元”的荣誉称号,并给予一次性3000元的奖励,每月发放300元的矿长津贴;另一方面发挥区队职工教育学校的职能,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造就一批真正懂技术、敢创新的技术工人。
三、创新执行力建设,切实做到“有章必循,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我们从强化宣传教育入手,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执行是一切制度的生命线”的理念,强化“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意识,尊重制度,服从管理。一是突出对个人执行力的评价。健全完善目标量化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坚持从矿级领导到科室、区队、班组直至个人,将目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使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量化考核、严格奖惩”的目标责任体系。二是加强对企业中层管理队伍的管理、培训、考核和监督,着力培养一支执行力强的中层管理队伍。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标准,确保选拨出优秀的中层管理队伍,并不断创新管理机制,细化中层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体系,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评价他们的“德、能、勤、绩、廉”的表现,坚持做到“能力水平和工作岗位相匹配、工作业绩与收入水平相匹配”的管理目标。
四、创新科技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企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立足企业实际,鼓励科技创新,不断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是设立了科技奖励基金,建立技术创新项目立项、评审、论证、实施、奖励等一系列激励制度和措施。坚持每年召开科技表彰大会,奖励科技人才和技术创新项目,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名员工参与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三年来,矿累计评出科技(管理)创新成果195项,科技拔尖人才53人,并拿出百余万元对项目实施人员给予了奖励。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发展的支撑点,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使自主创新成为推动矿井安全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2007年,《矿用喷射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成果的应用,使每1000m巷道降低喷射混凝土材料费近6万元,同时降低了喷射混凝土粉尘浓度,改善了劳动环境。《1302孤岛综放工作面安全保障综合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保证了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安全稳定,开采煤史“孤岛开采零事故”之先河。以上两项科技成果均荣获省煤炭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创新文化建设,大力营造风正气顺、干事创业的和谐氛围
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我们不断引导干部职工强化“四种意识”,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一是强化组织原则意识,形成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二是强化安全意识,确立“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的安全核心理念,着力创建具有运河特色的安全文化;三是强化团结意识,形成了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团队观念;四是强化形象意识,牢固树立起干部求真务实、职工爱岗敬业、企业和谐和睦的新形象。
“运河管理模式”的应用在我矿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安全生产周期不断延长,截止2008年11月12日,已顺利实现安全生产五周年;二是经济效益稳步攀升,特别是近四年来,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9.7亿元、利税19.8亿元、利润15.6亿元,已成为济宁市利税大户;三是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在各种耗材物价大幅上涨的不利情况下,吨煤完全单位成本186元,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四是职工福利和社会形象显著提高,使职工在企业发展中切实得到了实惠,实现了社会、企业、职工“三赢”的目标。尽管运河煤矿在企业管理方面做出了一点成绩,但我们深知: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发展无止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煤矿管理模式,为煤炭工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强化职能 依法行政
促进淄博煤矿安全发展
淄博市人民政府
淄博是一个老工矿城市,煤炭开采已有上百年历史。1991年淄博市有地方煤矿276处,从2006年开始落实三年关井计划,目前已全部完成,全市剩余矿井24家,核定年生产能力392万吨,主要分布在张店、淄川、博山、临淄4个区和沂源县。淄博矿区地质构造复杂,储量小、煤层薄,安全生产条件差,受水、瓦斯、顶板等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煤矿安全监管任务相当繁重,责任非常重大。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我市在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加强政府对煤矿安全监管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完善组织体系,强化依法行政基础
依法行政首先要确保行政执法主体在职权范围内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实施行政执法活动。市委、市政府把煤炭管理部门机构建设作为加强政府对煤矿安全监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建机构、抓队伍、强素质,构筑了完善的三级煤矿安全监管组织体系,为全面推进煤矿安全监管的依法行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确立了市级煤炭行政执法主体。2008年9月30日市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三定方案”确认并公布了本级行政执法主体,淄博市煤炭工业管理局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淄博市煤矿安全执法稽查支队为“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换发了IC卡行政执法证,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确认了市级煤炭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二是加强了区县煤炭管理部门和执法机构的建设。按照市政府《关于建立煤矿三级安全监管体系的通知》要求,淄博市所辖张店、淄川、博山3个产煤区都设立了煤炭管理部门,淄川、博山两区已成立了专职执法大队,张店区执法大队已发布招录公告,正在组建中;煤矿较少的临淄、沂源在经贸局下设有煤炭办,并配备了专业人才。有关区县都建立了驻矿督查员专职队伍。
三是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执法严明的煤矿安全监管队伍。按照“专业、务实”的原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以老带新等方式,强化干部学习培训,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目前全市市、区两级煤炭管理机构共150余人,大专以上学历占80%以上,煤矿专业人员比例达到50%以上。作为全市“千名管理干部进名校”活动的重要项目之一,市委市政府出资5万元,于2008年12月初在中国矿业大学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淄博市煤炭管理干部培训班,收到了良好效果。另外,我市还成立了煤矿安全专家组,聘请了19名专业人员,有效地提高了我市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强化职能,完善依法行政保障机制
市委市政府对煤矿安全生产高度重视,在不断完善监管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市具有地方立法权的优势,将立法工作纳入市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制定出台了《淄博市煤炭管理办法》、《淄博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若干规定》等政府规章,为煤炭管理部门强化职能,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阳光审批、集中审批。我市涉及煤炭生产经营的六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淄博市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受理,审批事项的全过程做到了公开、透明、高效、便捷。2008年行政许可按期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都达到了100%。
二是细化煤炭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市委、市政府把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问题作为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对涉及煤矿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的3部法律、5部法规、12部规章进行了梳理,公开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确认、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等执法事项,制定了《淄博市煤炭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试行)》,便于执法人员掌握行政处罚额度,最大限度地规范了执法人员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限。
三是规范行政执法程序。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制作了《执法稽查流程图》,要求执法人员履行公务要从亮证执法开始,按照法定的步骤和程序规范执法。完善了行政执法回避、罚缴分离、检查与决定分离、听证、重大案件集体讨论、监督检查等制度,先后三次对煤炭行政执法文书格式进行了修改。建立健全了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和行政执法违法责任追究制,保证了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四是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突出抓责任制度的落实。以市煤矿安全执法稽查支队为例,其在建立之初,就在执法依据、执法内容、执法程序、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工作目标、日常稽查、工作报告、内务管理、学习培训等六大类32项工作制度,保证了责任制的落实。
五是实现执法重点的转移。针对目前完成了9万吨以下小煤矿的关闭任务,接收了原淄矿集团政策性破产改制煤矿的实际情况,市、区两级煤炭执法机构正在研究进行“剖析式”执法稽查新模式,即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对煤矿进行全方位检查,在查深查透上做文章。执法区域由普查向重点区域、重点矿井转移;执法方向由查处违法生产向排查重大隐患转移。做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
三、加强领导,促进煤矿安全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监管工作,逢会必讲安全,讲安全必讲煤矿安全生产。从2005年开始,把安全工作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设,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煤炭管理部门的队伍建设、技术装备等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近年来,我市查处了大量的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纠正了大量的不安全因素和违章行为,全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完成了22处9万吨以下小煤矿关闭工作,保留的24处煤矿全部达到安全型煤矿建设标准,连续4年实现了安全生产,杜绝了三人以上较大事故的发生,2008年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8。
2008年3月,市政府在全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中开展“规范行政执法年”活动,进一步引导各级政府和行政执法部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各级各部门以此为契机,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依法行政又迈上一个新台阶。经市政府严格督导考评,市煤炭局被评为“规范化行政先进单位”。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淄博煤矿的自然环境、客观条件没有改变,历史隐患没有根除,生产装备、生产工艺没有质的提高,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管理水平和兄弟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因此,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动力,学习兄弟市的好经验好做法,真抓实干,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和执法力度,努力实现我市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完善机构 落实责任
努力提高煤矿安全监管工作水平
泰安市人民政府
泰安是全省重点产煤市,辖区内有新汶、肥城两个矿业集团和新泰、宁阳、肥城三个主产县(市),现有煤矿46处,年生产能力2200万吨,其中:监管煤矿37处,年生产能力1065万吨,协助省监管煤矿9处,年生产能力1151万吨。2008年,全市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09人,保持了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健康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安全监管组织和责任体系
泰安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经常听取工作汇报,多次进行专题部署,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007年,市委根据监管体制变化,专门召开常委会,研究设立市煤炭工业管理局和市煤矿安全执法支队问题,明确了机构编制、工作职能,在人员选配上,坚持选调政治坚定、专业对路、能力突出的干部进入煤炭局领导班子,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招聘等形式,选拔专业人才充实监管和执法队伍。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安全生产目标,加强煤炭监管机构建设,充实了工作人员,设立了煤矿安全执法机构,组建了驻矿督查员队伍。并认真落实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 “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理顺和严格落实了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采取政府、监管部门、煤炭企业、工区班组层层签订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形式,把安全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部门、“人头”, 实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和“一票否决”制度,严格考核奖惩,严格责任追究,在全市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建立起上下齐抓共管的安全监管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
二、突出监管重点,全力抓好重大隐患的排查治理
我市认真汲取07年“8.17” 自然灾害事故教训,把排查治理重大安全隐患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抓了“一通三防”及水、火、冲击地压等方面隐患的治理。组织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对存在的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查出并督促治理A级安全隐患24项。二是抓了地表水隐患的治理。新泰市把治理柴汶河和淞河水患列为2008年全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按照防御二十年一遇洪水的标准,投资2.6亿元,对17公里河道,全面实施了筑堤、铺底及塌陷坑回填、地下注浆等工程,消除了地表水害对煤矿的威胁;肥城市对矿区北部山区水库进行了全面排查,投资3000多万元,对5处病险水库进行了综合治理,确保了煤矿安全度汛。三是抓了关闭整合矿井隐患的治理。对列入关闭的10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矿井和2处资源枯竭矿井,严格落实了关井责任,派驻安全督查员,实施专人盯守,严防关闭前突击生产和乱采滥挖。对已批准整合保留的矿井,严格按照先关闭、后整合的原则,规范组织实施;对威胁周边矿井安全的,积极采取隐患治理措施,消除隐患后实施关闭,确保了相邻煤矿的安全。
三、强化日常监管,加大依法行政工作力度
我市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各项安全监管工作,推动了全市煤炭工业的安全发展。一是深入开展“隐患治理年”活动。组织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对监管煤矿安全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全年组织检查矿井500多矿次,查出问题和隐患6100余条,督促企业全部进行了有效监控和整治。二是加强了安全投入的监管。监督企业足额提取安全技措费、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和瓦斯治理费等生产安全费用,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确保安全投入。全年用于提升装备水平、完善生产系统、治理安全隐患的资金达2亿多元。三是加强了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在全市继续组织开展了“双基”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目前,全市有12处煤矿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一级标准,有8处煤矿达到“双基”建设省级先进矿井标准。四是加强了对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的监管。督促各煤矿健全完善了灾害性天气和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开展了停产撤人演练,推广使用了井下无线通讯、人员定位系统,实施了24小时值班制度。各煤炭、气象、河务管理等部门加强沟通、配合联动,提高了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加强了煤炭开采和生产能力监管。督导企业坚持正规开拓,合理开发资源,按核定生产能力组织生产,有效防止了超核定能力、超定员、超强度生产。六是加强了煤矿项目建设监管。督促企业按批准的设计进行施工和竣工验收,保障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七是加强了职工任职资格监管。督促企业加强煤矿职工培训工作,提升煤矿从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全年共培训矿长、特殊工种、班组长和救护队员4374人次,提高了煤矿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安全素质。
我市在履行煤矿安全监管职责,依法实施安全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保持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健康发展。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的重要精神,进一步明晰思路,强化措施,持之以恒地抓好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创新企业文化 提升全员素质
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淄博矿业集团公司
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大力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企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公司成立近七年来,销售收入由28.7亿元提高到133亿元,资产总额由53.9亿元提高到165 亿元。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省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和环境友好企业等荣誉、两次被评为省管理创新十佳企业。济北矿区被命名为全国煤炭系统首个企业文化示范基地。
一、围绕中心,创新企业管理文化
围绕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个中心,我们将企业文化定位于管理文化,推动企业文化与发展融合,向现场渗透、向岗位延伸,锻造企业的软实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响亮地提出了“优而特、富而强”的企业发展愿景和战略目标,以此凝心聚力,激发全体员工建设新淄矿,再创新辉煌的使命感。我们着力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并在全公司推行了以人为本的REC精细控制管理模式,形成了企业文化直接作用于日常管理的操作平台。以“5E标准”为原则,用“行为养成”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用“综合控制”规范员工的日常工作,用“环境刷新”规范生活、办公、操作场所的现场管理状态。在工作流程上,完善了班前教育、现场巡查、日清日结、班后讲评、考核公开五大要素;在运行载体上,建立了三卡、一本、一板;整合开发出了目标考核、分时段巡查、走动回签、安全质量承诺制、联保包保、管理人员评议、定置编号、看板管理等多个控制工具,实现了自主管理和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和控制。去年,我们又以参与中煤政研会“以人为本的五精管理”课题研究为契机,推动企业管理向精细、精准、精确、精益、精美迈进。经过几年来的精心培育,“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创造精品”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员工素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二、突出重点,创新企业安全文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突出安全理念这个重点,以此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升级,努力打造本质安全型矿区。近年来通过不断的总结提炼升华,形成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安全核心理念。在集团公司层面上,突出“以人为本,珍惜生命”,把对人和生命的尊重作为理念的核心;在基层单位层面上,突出“安全高于一切,安全先于一切”,把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作为理念的核心;在职工个人层面上,突出“安全是1,其他都是0”,把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作为理念的核心。从各矿、各区队、班组到每名职工都确立了自己的安全愿景并公开发布,形成了人人有目标、人人保安全的强大合力。“告别违章”、“无违章承诺”已经成为多数职工的自觉行动。同时,我们认真吸取各类事故教训,确立了抓安全重在抓落实的理念,以追求本质安全的人、机、物、环为目标,以职工的安全行为养成和现场精细化管理为重点,形成了安全教育“五项制度”、“六三一”安全培训、安全积分制考核、“四三三”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链式安全管理模式。各基层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勇于创新,安全文化建设各具特色。形成了以持续提升保障力、管控力、执行力、凝聚力、学习力、亲和力为主要内容的岱庄煤矿“六力”安全文化模式;以预知预想、预警预报、预防预备为主要内容的唐口煤矿“六预”安全文化模式等。安全管理理念体系的形成,有力的促进了矿井本质安全水平的提升。目前,集团公司6对生产矿井全部跻身于国内同行业安全高效矿井之列。自2006年4月以来,全公司实现安全产煤近3000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
三、多措并举,创新企业人本文化
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最根本的还是靠人的全面发展作保障。因此,我们始终把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创新企业人本文化,作为一项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大力弘扬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决定未来”的理念,着力推进“三大培养工程”。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大力实施“结构优化工程”。以优化经营管理队伍知识结构为重点,不断提升管理人员战略决策、风险防范、工商管理和政治理论等方面的素养,增强驾驭全局,科学发展的能力。在科技人才队伍中,大力实施“能力建设工程”。以建设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为重点,依托技术平台,加强对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技能人才队伍中,大力实施“技能提高工程”。以培养一批重点工种、重点工艺、重点专业的技术能手为目标,努力提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科学素养和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关键性难题的能力。通过“三大工程”建设,自2002年以来,先后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和技术人才2100多名,通过委培和订单式培养大学生560余名,有万余名员工通过培训,成为“蓝领”操作能手。全公司已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3名、首席技师23名。由职工创新并以职工名字命名的革新项目和工作法68项。淄矿集团公司救护大队通过实施素质提升工程,队伍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显著提高,在今年举行的第七届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埠村煤矿素质金字塔攀升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员工的心智模式,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素质的同时,我们还注重把管理创新、企业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广大职工,以实际行动落实“为员工创造幸福”的企业宗旨,不断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员工年均收入由2001年的10375元提高到今年的42000元以上。在井下1000米以上的平巷全部安装了“人车”,300米以上的上下山安装了架空乘人装置或助行器,大大减轻了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投资近5000万元解决了唐口煤矿热害问题,让千米井下的员工用上了“空调”。企业文化从共鸣到共享,从共识到共创,开始迈入良性循环轨道,有力促进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全省煤炭工作会议
材料汇编
二○○九年一月
目 录
1、数字矿山专题讲座
…………………………山东蓝光软件有限公司 卢新明教授(1)
2、山东省煤化工发展现状与前景
……………………………………山东科技大学 田原宇教授(7)
3、创新安全管理 推动安全发展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17)
4、强化监管 夯实基础 持续推动煤矿安全发展
……………………………………… 枣庄市薛城区人民政府(23)
5、依靠科技进步 打造“数字矿山”
…………………………………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蒋庄煤矿(28)
6、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实现企业科学发展
………………………………………济宁矿业集团运河煤矿(33)
7、强化职能 依法行政 促进淄博煤矿安全发展
………………………………………………淄博市人民政府(38)
8、完善机构 落实责任 努力提高煤矿安全监管工作水平
………………………………………………泰安市人民政府(43)
9、创新企业文化 提升全员素质 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淄博矿业集团公司(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