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宁公司本安体系建设的运行情况
1.2007年10月着手本安体系的策划与体系文件的编
写。
2.2008年体系在集团公司内开始全面实施
3.截止2010年17对生产矿井、6对基本建设矿井完
善了体系文件并开始运行。
4.2010年神华集团验收:红梁公司、灵新煤矿、白
芨沟煤矿达到了本安二级标准;太西洗煤厂、化工公司
甲醇厂、救护队也达到了本安二级;11对矿井、3个非
煤单位达到了本安三级;4对生产矿井达到了本安四级
5. 2011年神宁公司目标:一级单位2个;二级单位
10个;三级单位5个。建设6个本安标杆单位。
一、我矿本安体系建设的运行情况
1、根据神宁发(2007)345号文件的规定和要求,我矿于2007年9月初,选派7名人员参加了集团公司在中心区举办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班。
2、2007年10月12日,正式成立了枣泉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七个专业小组 。
3、2007年10月14日,由原安监处牵头从各基层区队、业务部室抽调了有28人组成的枣泉煤矿构建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工作组 ,开展了包括各个基层单位、外施工单位、机关各部室在内的全员参与的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分级活动。于当年11月底完成了“本质安全管理体系”8本体系手册的编写工作。
4、2007年12月5日,顺利通过了由集团公司侯志德督察、安监局李建民处长带队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督导组的验收。
5、2008年2月15日我矿正式下发本安管理体系八本文件手册,本安委员会正式成立,本安体系在我矿开始试运行。
一、我矿本安体系建设的运行情况
6、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在全矿范围内先后运行了二套软
件,都在我矿顺利运行开展。
7、2009年年初至今我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委员会根据各单位
职责,明确划分出《本安体系考核评分标准》五级指标相关责任
单位,进一步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试运行工作得到有效监管。
8、2010年经神华集团本安检查组验收,我矿为本安三级矿井
,今年我矿目标是神华集团本安二级矿井。
2.2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构建思路
风险预控为核心;
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
以危险源辨识和制定本质安全管理标准、管理措施为基础;
以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为重点;
符合国情、具有煤矿特色、可持续改进长效机制的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2.4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
体系由5大部分内容构成,整体架构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为重点,以生产系统要素为基础,以管理保障为支撑,以管理信息系统为运行平台。
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2.5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组织保障
为保障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能够得以有效贯彻和运行,煤矿必须在危险源辨识、风险预警和本质安全管理标准、措施基础之上,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保障措施,使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工作得到持续地贯彻落实。由于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管理者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按照一定的管理方法和岗位职责,才能更好地优化配置资源,充分发挥组织的整体作用,从而使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2.6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是由人负责组织和实施的,安全管理标准是针对煤矿及其员工的实际制定的,安全管理措施也是由煤矿员工具体实施的,这些工作的实际效果如何与煤矿员工的行为安全及其管理工作成效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煤矿行为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化。
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2.6.1一般地讲,煤矿不安全行为管理至少应该包括以
下内容:
1、制定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流程、职责、行为
规范、规章制度等;
2、识别工作人员的可能发生的不安全行为或不尽
职行为;采取预防性措施消除或者减少可能发生的不
安全行为或不尽职行为;
3、现场检查现场工作人员的行为状态和工作条件 4、现场监督、指导和改正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
5、采取措施防止因行为问题而导致的事故发生;
总结不安全行为和不尽职行为发生规律,不断提高行
为安全管理水平。
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不安全行为管理应该是系统的和全方位的。全方位行为管理控制意
味着应该从各个方面对工作人员的行为实施管理控制,至少应该包括
自我行为控制、横向行为控制和纵向行为控制这三个方面,即三种基
控制途径。
2.7煤矿本安体系信息化系统
这部分主要用来解决本安体系工作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反馈和跟踪的问题。
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风险预控系统、保障系统和评价系统等要求,转变为信息化管理,从管理手段上保障管理的效率和执行力。
神宁集团本安体系信息化系统
2.8考核评价体系
这套体系不但建立严格的保障体系,还建立了科学评价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综合性评价标准。
这套体系借助信息化系统来运行,提高了效率,创新了管理手段。
考核评分标准是指导我矿当前本安体系达标的重要方法。
3.1危险源辨识不全面,风险评估不到位
3.2没有按照本安体系要求开展管理
3.3定期安全检查人员工作不扎实,风险控制措施执行不到位
3.4个别单位负责人对本安认识不足
3.5个别体系工作人员体系知识培训不足,变动大
3.6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效果不理想
4.1继续加大对本安体系的学习和贯标
加强学习,成为煤矿本安体系建设的行家。
4.2落实考核评分指标,把各元素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强化监督检查 提高对煤矿本安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4.3重点加强动态危险源辨识
4.4今后定期召开季度本质安全管理例会
4.5加快本安体系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