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 违”、严问责,必须破除“人情”迷局 刘修银
作者:刘修银
2011-08-12 09:21
来源:本站原创
“要真正认的上反“三违”,不能抓那些鸡毛蒜皮的事而不抓违章作业、违章指挥;不能在嘴上讲严而到具体事上做好人;不能搞多重标准而不一视同仁”这是集团公司领导在7月20日安全视频会上向各级管理人员提出的要求。
事实上,在反“三违”、严问责上,搞多重标准,不一视同仁同,就是对“执行不力”、”违章违规 ”的偏袒 、纵容,迁就,为害非浅。大家熟悉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有两个故事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一个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另一是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追究问责上,诸葛亮却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个严格执行军令,挥泪斩之。一个碍于人情置军令于不顾,放关羽一马。或许读者无从考研聪明智慧的孔明先生在“问责”上,为何处理态度截然不同,是他看在刘皇叔的情面法外开恩,网开一面,还是因为前事之鉴后而严格执法,亡羊补牢。但有一点结论可以得出,作为带兵作战的将领如果在“问责”上存在偏袒,那将影响主帅的威信,影响命令的执行,影响全军的斗志,以致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正因为在“问责”上出现因人而行,受“情”所困,结果关羽被东吴所擒,刘备被东吴火烧连营就是最终一个教训。
煤矿安全管理,犹如带兵打仗,必须纪律严明、执行有力,从严问责,一视同仁。就区科单位而言凢百号人跟随区科领导在百米井下“征战”,对违章违规行为的“问责”有效于否,将直接影响安全生产的须利进行。如果在“安全第一、科学发展”这张“军令状”下,执行力出现“夹生”,“问责”存在偏袒,那将直接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甚至给企业和职工带来巨大伤害,最终影响企业安全发展。
毋庸讳言,在反“三违”、严“问责”上,确实存在搞多重标准,不一视同仁的问题。同在一个单位,同是“三违”,又是同类型违章,在追究问责时,却出现视“情”而定,因“人”而责的怪圈,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问责”态度和方法,有的则从严追究“挥泪斩马谡”;有的则看情面“下不为例”,这种“法外开恩”,网开一面,表面上看似有“情”,实际上是无情,是坑害职工“殃祸鱼池”!
为什么“三违”屡禁不止,零星事故不断,可以说,是于少数管理人员对“三违”行为的偏袒、纵容、迁就有着直接关联,根子是“做老好人,怕得罪人”,反“三违”嘴上讲的严,真正抓起来“手腕软”,对“三违”不敢从严查处、严厉追究,基至面对违章者的“苦苦哀求”,往往动起侧隐之心,降低标准“从轻发落”,甚至在“三违”人员托人讲情时,便以“情”为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在安全管理上只顾所谓的“做好人”,抓“三违”总是“心太软”必然会埋无穷的后患。
在反“三违”,严问责上,不做老好人,不搞多重标准,做到一视同人,就必须破除“人情”迷局,不能受“情”所困而“失之过宽,失之过软”。要本着对企业,对职工,对自己对家庭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三违”行为严查严处,不论是那个单位,那个部门,不管什么理由,涉及到什么人,都要向“包公”那样,“六亲不认”,不讲情面,一查到底,从严问责,决不搞多重标准,更不能充当所谓的“好人”!
上一篇:也谈“亡羊补牢” 刘修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