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预查报告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前言1
第一节概况1
第二节位置交通、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2
第三节以往地质工作3
第四节本次工作情况3
第二章工作区地质5
第一节区域地质5
第二节矿区地质5
第三节含煤性、煤层特征7
第四节煤质特征8
第三章开采技术条件11
第一节水文地质条件11
第二节工程地质条件11
第三节环境地质条件12
第四节其它开采技术条件13
第五节小结14
第四章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15
第一节勘查类型及勘查方法15
第二节勘查工程布置及合理性15
第三节勘查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15
第五章资源量估算18
第一节资源量估算工业指标18
第二节资源量估算范围、对象18
第三节资源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18
第四节资源量估算参数确定19
第五节资源量类别的划分19
第六节资源量估算结果19
第六章矿床概略评价20
第一节煤炭市场预测20
第二节煤炭资源量及开采技术条件21
第三节外部条件21
第四节地质灾害与环境影响分析21
第五节开拓方式及采煤方法22
第六节煤矿建设效益概述22
第七章结语24
附图1:贵州省赫章县雉街乡银厂坡煤矿地形地质图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概况
一、项目来源及矿业权设置
该探矿权原勘查项目名称为《贵州省赫章县雉街乡银厂坡铅锌矿普查》,探矿权人为:威宁县龙洞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勘查面积9.37平方公里;勘查单位为: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总队;勘查许可证号:5200000710038;勘查矿种:铅锌矿;有效期限:2009年1月6日至2011年1月5日。
2009年1月,陕西省炳泰矿业有限公司通过挂牌的方式取得该区探矿权,矿区位于贵州省赫章县及六盘水市钟山区,并对探矿权范围进行了外扩。
二、目的和任务
受陕西炳泰矿业有限公司所属贵州炳泰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总队承担了贵州省赫章县雉街乡银厂坡铅锌矿普查区内煤矿的预查工作。
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少量的钻探工程控制和1:10000地质测量,预测该探矿权范围内煤炭的远景资源量(334),为下一步普查评价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具体要求如下:
1、初步了解该煤矿煤层的厚度及变化情况、稳定性情况及顶底板特征;
2、初步了解该煤矿的煤质特征;
3、初步了解该煤矿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条件;
4、初步了解该煤矿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变化规律;
5、预测该探矿权范围内煤炭的远景资源量(334)。
第二节位置交通、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
一、位置交通
普查区位于六盘水市及赫章县南东方向,属钟山区及雏街乡管辖,距六盘水市80公里,距赫章县50公里,距六盘水市到大坪柏油路(216省道)仅8公里。矿区现有石子简易公路通达,交通条件尚算便利。
二、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矿区属构造—剥蚀山地地貌,为低中山,山体走势以北西南东向为主,偶有南北走向,标高2451-2150米,相对高差351米。矿区岩溶发育,灰岩地层多形成斜坡和陡岩。
2、矿区地表水
矿区地表水系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三岔河上游,区内无河流,但冲沟较发育,沟水流量变化较大,雨季偶有山洪,枯季流量小至干涸,动态变化明显。
3、气候
本区属温带高原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较温和。年平均气温11.9℃,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13.8℃。每年5-9月天气较凉,月平均气温15.8℃,12月至次年2月气候较冷,月平均气温-4.8℃,冬春季节有间隙性积雪和冰冻。降雨多集中在6-8月份,占年降雨量的80%以上,年降水量为1084.3㎜。气候特点为无霜期长,雨热同季,暖湿共存,四季分明。
4、地震
本区历史地震少且弱,未有超过Ⅵ度地震发生的历史记载。
三、经济概况
区内地方工业生产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矿产资源丰富,除煤矿外,还有铅锌矿、硫铁矿、水泥用石灰岩、耐火材料等。其次,建材、旅游、服务业均有所发展。
区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和玉米为主,其次为麦类、豆类、薯类。经济作物有菜子、烟叶等。畜牧产品主要有牛、马、猪、鸡等。
第三节以往地质工作
区内地质工作,最早是1959年由贵州省地质局威水队进行过地质踏勘调查,初步建立了该区的地层层序。
1965年-1966年,贵州省地质局107队在勘探水城大河边煤矿时,曾在本区作了一定的煤矿地质调查,确定该区为含煤岩系,此结论为以后的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70年代初期,贵州省有色冶金地质二总队在该区开展了野外地质勘查工作。
近年来,由于煤炭市场的需求增大,当地民采较多。
第四节本次工作情况
本次工作自2009年2月开始,历时近4个月时间。首先进行了区内的路线地质踏勘、剖面测量、1:1万地质测量,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钻孔的位置。
通过钻探控制、老硐调查及取样分析,初步了解了该煤矿煤层的厚度及变化情况、稳定性情况、煤质特征;初步了解该煤矿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条件;初步了解该煤矿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变化规律;预测该探矿权范围内煤炭的远景资源量(334)为2010万吨,外扩后的范围内煤炭的远景资源量(334)为1亿吨。
第二章工作区地质
第一节区域地质
一、区域地层(见图1)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其中以石炭系、二叠系碳酸盐岩分布较广。次有少量玄武岩体分布。
二叠系上统为区域内主要的含煤地层,含煤段厚度220-425米,含煤34-48层。含煤地层分布广泛,发育良好;二叠系下统为区域内次要的含煤地层,含煤2-3层,稳定性较好。沉积类型为海陆过渡相。
二、区域构造
该区处于扬子准地台,属垭都-紫云深大断裂构造体系,区内构造线方向以北西南东向为主。断裂及褶曲构造均有发育。
第二节矿区地质
一、地层(见图2)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从二叠系-石炭系均有发育,倾向南西,走向210°-230°,倾角15°-30°。现由新至老简述如下:
1、第四系(Q):
广泛分布于各地层之上,主要为浅黄色褐黄色砂质黏土、残坡积物、少量冲积物等,厚度0-20米。
2、二叠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P1q-m):
为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微-细晶灰岩,含燧石结核,偶夹白云质灰岩,本组化石丰富。厚度大于300米。
3、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
上部为灰黑色黏土质炭质页岩夹石英砂岩,中部为灰黑色炭质页岩夹不稳定石英砂岩及煤层3层,下部为灰白色细-中粒石英砂岩,其中夹数层砂质页岩,深部夹透镜状泥质灰岩。可见球蜓、猫眼鳞木化石。
本层厚度100-200米,为本区主要含煤岩系。
4、上石炭统马平组(C3m):
为浅灰色、灰白色灰岩,顶部为薄层-中厚层灰岩夹泥质灰岩。该层厚度大于300米。
二、构造
工作区内,地层整体上呈倾向南西的单斜构造,总的构造线方向呈NW-SE向。
F1断层是区内最大的断层,是垭都-紫云深大断裂的旁侧断裂。断层性质在1:20万资料上及有关设计资料上表述为逆断层,且断距100米以上。但通过此次调查,认为F1断层的性质为正断层,镜面、擦痕和阶部明显,且断距很小,对含煤层的影响仅限于一定范围内的破坏。
其它范围未见构造活动形迹。
综上述,该区构造的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
三、含煤地层
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梁山组,其底部为上石炭统马平组灰岩,上覆地层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灰岩。
1、岩石性质特征:梁山组上部为灰黑色黏土质炭质页岩夹石英砂岩,中部为灰黑色炭质页岩夹不稳定石英砂岩,下部为灰白色细-中粒石英砂岩,其中夹数层砂质页岩,深部夹透镜状泥质灰岩。可见球蜓、猫眼鳞木化石。含煤3层,编号为1、2、3号,均分布于梁山组上部。在1号煤层之下,分布有鸡窝状褐铁矿,产于泥页岩层位中,褐铁矿呈黄褐色、深褐色,蜂窝状、团块状,少量胶状,厚度仅40-80厘米。
2、含煤地层(岩系)的类型
该煤系由海相的灰岩、过渡相的泥质灰岩和陆相的页岩、泥岩、砂岩组成,并含有球蜓、猫眼鳞木化石,岩性、岩相稳定,分布范围较广;其沉积旋回结构很明显。
该含煤地层(岩系)的类型为近海型含煤岩系。
3、沉积相及旋回结构特征
根据沉积物的特征判断,沉积相可能为滨海湖泊相。
从该区岩性层序可知,本区有2次大的沉积旋回,且在空间分布上不一致。
第三节含煤性、煤层特征
一、含煤性
二叠系下统梁山组,煤系总厚度100-200米,一般120米,含煤一般3层,煤层总厚度3.8米,总的含煤系数3.2%。
二、煤层特征(见图3-5勘探线剖面)
在本勘查区范围内,经钻孔的稀疏控制,可确定有煤层3层,分别为1号、2号、3号煤层。分述如下:
1号煤层:厚度1.13-1.50米,平均1.32米,属于薄层-中厚煤层。煤层结构较简单,为单一煤层。顶板为杂色泥岩、含炭泥岩、砂岩,底板为砂岩夹薄层泥岩。该煤层以高硫分、较高的灰分、中热值等特征区别与3号煤层。
2号煤层:分布于3号煤层之上,厚度仅0.50米,为薄层煤,其厚度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暂对该层煤未作分析。
3号煤层:厚度1.22-2.56米,平均1.89米,煤层结构较简单。顶板为杂色泥岩、含炭泥岩,底板为砂岩,砂岩中可见猫眼鳞木植物化石。该煤层具低中硫分、低灰分、高热值等特征。
1号煤层与2、3号煤层之间的层间距大约在50-100米之间,有变化但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尚不明确。2号煤层分布于3号煤层之上仅约1-2米的位置。
1号煤层、2号和3号煤层分属晚期、早期两个沉积旋回,在空间分布上不甚一致。
从地表的露头情况初步判断,3号煤层的连续性稳定性相对较好;1号煤层往北西方向的延伸和连续性较好,而向南东方向连续性较差,稳定性较差。2号煤层是在ZK002钻孔中控制到的,其厚度薄,连续性较难保证。
第四节煤质特征
一、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各煤层均为灰黑至黑色,碎块状及粉状,似玻璃光泽,硬度较小。多呈条带状、层状构造。
煤岩类型:2号煤层为粉状暗煤,1号、3号煤层为碎块状半暗煤及半亮煤。
煤的有机组分:以均一状凝胶化基质体为主,镜质组以无结构镜煤条带及木质镜煤为主,少量团块状基质体半木质镜煤;丝质组次之,以丝炭细胞结构为主,呈星、弧状。腔孔内充填黏土、石英和黄铁矿。
煤的无机组分:以黏土类为主,次为硫化铁。硫化铁类黄铁矿呈星散状、小团块状分布。黄铁矿含量1号煤层较高。石英多呈细粒状、星散状充填于煤中。方解石一般为次生充填于煤中。
二、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
1、水分(Mad):为0.39-1.19%,1号煤层最低,3号煤层较高。
但都属于低水分煤。
2、灰分(Ad):为8.99-28.7%,1号煤层较高,为中灰分煤;3号煤层仅8.99%为低灰分煤。说明下部煤层灰分总体比上部低。
3、挥发分(Vad):为7.50-8.99%,1、3号煤层均小于10%,说明煤层的变质程度很高。
4、硫分(St.d):为1.33-2.66%,其中1号煤层2.66%,为中高硫分煤;3号煤层1.33%,为低中硫分煤。
5、固定炭(FCd):为51.63-77.49%,1号煤层较低,3号煤层最高。
6、分析基高位发热量:1号煤层为4736卡/克,为中热值煤;3号煤层为6946卡/克,属于高热值煤。显然与其灰分的含量有很大的关系。
7、黏结指数(GR.I):1、3号煤层均为0,无黏结性。
从以上分析指标可初步判断,下部煤层(3号)的煤质优与上部煤层。
三、煤类及工业用途
矿区内的1、3号煤层均为无烟煤,但1号煤层灰分和硫分较高,3号煤层灰分和硫分较低。
区内的无烟煤可用作动力或民用燃料,也可作为合成氨、电石、电极等工业的原料。
四、煤层的风氧化
根据相邻煤矿区的煤层风氧化带煤样化验资料,结合地形及老硐采空等因素,经对比暂拟定氧化带深度一般斜深45米,垂深30米。
第三章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水文地质条件
一、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该区地下水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受地层和构造的控制,其分布和排泄情况差异很大,本区可划分为四个含水带:岩溶水含水带,浅层风化裂隙含水带,浅层风化堆积裂隙含水带,裂隙水和岩溶裂隙水含水带。
二叠系-石炭系灰岩地层,一般含岩溶裂隙水,含水性强。
二叠系下统梁山组的岩性组合为灰黑色黏土质炭质页岩夹石英砂岩,其中夹数层砂质页岩,其砂泥质较重,含水性较差,一般含风化裂隙水。
矿区内断层多为砂泥质和岩块所充填,其透水性普遍较弱。
含煤地层地下水以沿层面运动为主。
矿区充水水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浅部岩层的风化裂隙水,在民采老硐均有大量积水。充水方式主要为渗流方式。
综合以上评述可知,该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二、井内涌水量
本区现阶段和临近矿山无相关资料,但在以后做进一步勘查和开发时加强水文地质工作是必须做和应高度重视的工作。
第二节工程地质条件
一、岩体完整性
煤系地层由薄-中厚层状石英砂岩、砂质页岩、泥岩、钙质砂岩及煤层组成,在煤层之间夹有似层状、鸡窝状褐铁矿及少量赤铁矿,岩体的比重一般为2.60-2.75g/cm3,容重一般为2.20-2.45g/cm3,孔隙度一般为1.70-7.75%,吸水率一般为0.65-3.47%,抗压强度一般为508-895Kg/cm2。
二、煤层顶底板及其稳定性
煤层顶底板多为石英砂岩、页岩、泥岩,其力学强度和稳定性中等,在受构造破坏地段,构造裂隙较发育,其煤层顶底板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较低。
矿区主要煤层顶、底板情况如下:
1号煤层顶板为砂质页岩,间接顶板为泥岩,砂质页岩厚度十余米,岩体较完整,裂隙发育较差。其底板为石英砂岩。
3号煤层顶板为泥岩岩,石英砂岩厚度十余米,岩体较完整,裂隙发育较差。其底板为砂岩。
矿区地形地貌条件较简单,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层岩性较简单,岩层普遍发育有闭合裂隙。碎屑岩类岩石易风化,其强度受地质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灰岩地层岩溶较发育。
综合以上评述可知,该区工程地质条件中等。
第三节环境地质条件
矿区范围内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水等地质灾害,矿区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环境条件较好。
由于小煤窑的无序开采,造成局部地段小面积塌陷及地裂缝,对今后的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矿区内煤层中含有磷、砷、氟等有害元素及硫化物等,此类有害物质溶入溪沟将使地表水体及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小煤窑内积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沟溪或直接渗入地下水体,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环境、影响人畜饮水。
煤炭的直接燃烧利用排放的S02、CO2、CO等有害气体将污染大气环境。
另外,煤矿的采掘,煤粉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区历史地震少且弱,未有超过Ⅵ度地震发生的历史记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306-2001),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目前未发现有火山活动及破坏性的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区域稳定性相对较好。
综合以上评述可知,该区环境地质条件中等。
第四节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由于本次工作程度较低,未作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然倾向测试,以上指标参考相邻汪家寨矿区资料,仅作参考。
一、瓦斯
该矿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2.56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6.33m3/t。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0.67m3/min,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6.89m3/t。为高瓦斯井。
二、煤尘
煤尘爆炸性鉴定结果显示,火焰长度80mm,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为60%,爆炸指数为21.4%,煤层有煤尘爆炸的危险。
三、煤的自然性
煤的自然倾向测试结果显示,煤层有自然倾向。
四、地温
地温一般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高,地温一般≤31℃。
第五节小结
该区以裂隙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矿区内工程地质岩组包括软弱岩组及松散岩组二类,含煤地层局部存在砂质泥岩、页岩等软弱层,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煤层的顶底板稳定性不甚好,可能出现垮塌、片帮、底鼓等工程地质问题,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矿区属无震害区,区域稳定性良好。矿区范围内未发现崩滑流等地质灾害,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环境地质条件较好。
矿区无地温异常区,也无放射性异常。
综上所述,该煤矿综合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第四章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第一节勘查类型及勘查方法
一、勘查类型
由于本次勘查工作程度较低,为预查阶段,是在煤田预测或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其主要任务是寻找煤炭资源,最后对工作区所发现的煤炭资源有无进一步工作价值作出评价。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为普查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所以,在这一阶段,可不确定矿床的勘查类型。
二、勘查方法
在现阶段开展了1︰1000地质剖面测量、1︰10000地质测量、老采硐调查、大间距的钻探工程施工及取样测试,初步了解该区煤层特征、厚度及变化、煤质特征、顶底板特征等。
第二节勘查工程布置及合理性
由于本次勘查工作程度较低,为预查阶段,对钻探工程的布置没有明确的间距要求。
根据这种规范要求,结合现在所掌握的资料和煤层的分布,在能达到初步了解该区煤层的煤质特征、厚度及变化、顶底板特征的目的的前提下,在1号、3号煤层共布设钻孔三个(ZK001、ZK002、ZK003),经过施工,均达到了相应的地质目的。
以上勘查工程布置基本合理,满足了预查阶段的工作要求。
第三节勘查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一、1:1000地质剖面测量
剖面端点及其间控制点均采用GPS测量。为查明区内地层岩性与煤层的接触关系,剖面线方位基本垂直于矿体或地层走向实施,基本满足了预查评价要求。
二、1:10000地质测量
以1:10000地形图为底图,根据以往地质工作成果,采用半仪器法,标志物前后交汇,结合地形地物判读法及手持GPS填制,采用地质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进行地质测量,线距200m,点距100m。对区内的地层、岩性、构造等进行了追索。初步了解了区内岩层、构造与煤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产状、变化等特征。
三、钻探工程
钻孔位置均采用GPS测量仪进行定测。为掌握煤层变化规律及岩性变化规律,采用重庆新汇地质机械厂生产的XY—4型岩芯钻机进行施工,开孔口径108mm,终孔口径75mm,上部松散层或破碎基岩采用套管护壁,中下部采用半固相泥浆护壁,对矿层和破碎岩层采用反循环取芯工艺,其他岩层采用单管取芯工艺,回次进尺一般控制在4.00m以内,对矿层回次控制在2.00m左右,按50m、100m间距进行孔斜测量,允许误差每100m控制在1.5度以内,顶角大于5度时测方位角一次,每100m及进到矿层顶底板时,各校正孔深一次,误差控制在±0.15m以内,同时在提钻前、后各观测了简易水变化情况,间隔时间为5—10分钟一次;终孔后用清水更换泥浆,进行稳定水位观测,观测时间间隔为1、2、3、4、5、7、8、10、15分钟,之后每30分钟观测一次直至水位稳定为止,若水位在两小时之内上升小于3cm,可视为稳定水位,并对施工后的各孔由孔底至地表用425﹟水泥进行封孔,孔口埋设固定标识定位。
经地质编录人员现场编录验收,各钻孔围岩采取率一般达67.6%—75.8%;煤层采取率一般达75.2—83.1%;孔深校正误差一般在-0.1—0.15m之间,钻孔倾角经测斜仪验证均在88°54′—89°48′之间,均满足了钻探规程的要求。
四、样品采集及测试
钻孔中的煤化学样品采用1/2劈芯法取样,样长控制在2m之内。
承担分析工作的单位均是经省质量监督局认可的单位承担,操作流程均按地质化学试验规程及岩土工程勘查测试规程进行。
五、综合整理及报告的编写
预查报告的编写和综合图件的编制,均按《固体矿产综合整理规范》进行编制,作图误差及计算机成图误差在限定范围之内,其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第五章资源量估算
第一节资源量估算工业指标
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附录E表E.2煤炭资源量估算指标的规定:煤层倾角小于25°,煤类为无烟煤,煤层最低可采厚度取0.70m,煤层最高灰分均取40%,硫分小于3%,最低发热量为17.01MJ/Kg。
第二节资源量估算范围、对象
本次资源量估算的范围:浅部为煤层露头风氧化带下界(即煤层风氧化带不估算资源量),其余边界以该勘查区10个拐点圈定的范围。根据相邻矿区的地质资料,风氧化带下界定为煤层露头往下垂深30米。
参加本次资源量估算的煤层为1号、3号煤层。
第三节资源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
由于本次勘查工作程度较低,为预查阶段,以及地质构造简单,采用算术平均法估算资源量。
它是将全区的总面积乘以各已知见煤点的平均厚度及煤的视密度的平均值,计算资源量的方法。
计算公式为:Q=SMd
式中Q---总储量,万吨;
S---总面积,m2;
M---计算面积内各见煤点平均煤厚,m;
d---计算面积内各见煤点平均视密度,t/m3。
第四节资源量估算参数确定
资源量估算参数中,有煤层厚度、视密度、总面积、倾角,各参数的确定如下:
1、厚度:大于最低可采厚度的参加计算,取算术平均值,按规范去除夹石。
2、视密度:本次工作程度较低,未作正规的测试,对比采用相邻矿区的测试值,确定为1.45t/m3。
3、倾角:采用各露头点的实测值、钻孔的实测值的平均值。
4、总面积:采用勘查区10个拐点圈定的范围减去空白区和风氧化带范围。
第五节资源量类别的划分
由于本次勘查工作为预查阶段,对钻探工程的布置没有明确的间距要求,在资源量估算范围内,估算预测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4。
第六节资源量估算结果
经采用算术法估算,该勘查区范围内,预测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4)为2010万吨。具体见下表:
资源量估算表
煤层厚度(m)面积(㎡)倾角(°)资源量(T)总资源量(T)
1号1.327.8×106252224881983078127
(外扩)
3号1.8916×1062060829308
3号1.896.8×1062020998620现勘查区内
第六章矿床概略评价
第一节煤炭市场预测
一、资源状况、市场供求
省内主要是电厂用煤,其次是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和生活用煤,随着“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加大了电厂的建设,对煤炭的消耗量逐年增加,煤炭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贵州省煤炭的市场主要是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市。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10年四川缺煤3500万吨/年,湖南缺煤3700万吨/年,两广及海南缺煤11000万吨/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省煤炭外销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市场价格及产品竞争力
根据调查,目前六盘水煤炭的销售价格为350元/吨,电煤和外销动力煤基准价为235元/吨。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价格持续在低位。但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份额达95%,并且在可见的50年内,此消费结构不会发生大的改变。随着市场逐渐走出低谷,煤炭价格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我省是南方的产煤大省,开采贵州的低、中硫煤资源符合环保要求,同时可以发展洁净生产技术。随着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周边省份的煤矿的关闭,贵州煤炭的需求将逐步扩大,给其煤炭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矿资源丰富,煤质较好,可以作为化工、电力用煤的原料,加之本矿地理位置优越,距两广、湖南用户较近,煤炭的运输成本较低,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节煤炭资源量及开采技术条件
一、资源量
经估算,预测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4)2010万吨。
二、开采技术条件
矿区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水文地质条件为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的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工程地质条件中等。环境地质条件较好。
第三节外部条件
该区已与省内电网联网供电,生产用电容易解决。
216省道从矿区北西方通过,距以那乡仅10公里,从大坪到矿区为5米宽的石子公路,交通较为方便,可直接运煤至电厂,也可通过公路运至大湾火车站,运往全国各地。
第四节地质灾害与环境影响分析
一、地质灾害的分析
矿井生产后,随着采空区的扩大和深度的加深,地表会出现下沉、裂缝等地质灾害问题,均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并合理处置。
二、环境影响的分析
1、水环境污染物及影响
煤矿开发可能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因素主要有:矿井水和工业场地生产生活废水。这些废水如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会对河水和地下水体造成污染。
其废水应采用先进工艺,进行有效处理,作到项目建设“三同时”,实现达标排放。
2、大气污染物及影响
大气污染物,主要是工业场地内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以及煤炭在装运筛分过程中的煤尘。建议进行降尘和脱硫处理。
3、固体废弃物及影响
主要固体废弃物是矸石、灰渣及垃圾等,如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二次污染。建议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如生产矸石水泥。
综合考虑污染物的防治措施和生态保护措施,将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五节开拓方式及采煤方法
一、开拓方式
根据煤层的赋存状况,宜采用斜井-平硐联合开拓方式。
二、采煤方法
该煤层的产态变化不大,采煤方法考虑采用走向长壁式采煤法。
三、采煤工作面
宜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装备,有利于提高工作面的生产能力。
第六节煤矿建设效益概述
一、资源量
本次评价的预测内蕴经济资源量334为1亿吨,按70%的地质影响系数计算,潜在的可采资源量为7000万吨。
二、矿井服务年限
该矿预计可设计生产能力为60万吨/年,采收率按50%计算,其矿井的设计服务年限大约为60年。
三、资源量经济意义
通过资源量估算,该矿区预测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4)矿石量1亿吨,可采资源量为3500万吨,依据250元/吨计算,矿山潜在经济价值约80亿元。
第七章结语
一、工作成果
通过本次预查工作,初步了解了该煤矿煤层的厚度及变化情况、稳定性情况、煤质特征;初步了解该煤矿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条件;初步了解该煤矿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变化规律;预测该探矿权范围内煤炭的远景资源量(334)为2010万吨,为下一步勘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存在问题
1、本次工作为预查,工程控制程度较低,所以对煤层在倾斜方向的煤质特征变化、厚度变化、连续性等缺乏可靠的控制。
2、矿区水文地质工作仅限地表,地下水体的分布及涌水量等特征还须进一步做工作加以查明。
3、受工作阶段的影响,钻探工程未作测井工作。
三、建议
根据本次工作所取得的地质成果,在全面考量国家及地方煤炭政策趋势的前提下,建议该煤矿进入普查探矿阶段,进一步提高其地质控制程度和研究程度,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