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简介: |
矿井瓦斯抽放技术
一、课程重要性
1 我国瓦斯灾害严重,瓦斯抽放是解决瓦斯问题的重要途径
瓦斯被称为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杀手”。建国以来我国煤矿发生一次死亡百人以上事故22起,其中20起为瓦斯事故。2005年全国煤矿瓦斯事故死亡2171人,占煤矿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的36.6%;在煤矿特大事故中,瓦斯事故起数占71%。特别是从2004年第三季度到2005年底煤矿相继发生了6起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损失惨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而2006年1~10月全国煤矿企业发生重大事故187起,死亡843人;发生特大事故29起,死亡521人……
因此,有效控制瓦斯事故的发生是解决我国煤矿安全问题的关键。
矿井瓦斯抽放技术
一、课程重要性
1 我国瓦斯灾害严重,瓦斯抽放是解决瓦斯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外煤矿瓦斯死亡事故很低,如美国近5年煤矿总死亡人数基本控制在40人以内,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04以内,澳大利亚甚至做到了2003年煤矿开采零死亡。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都把瓦斯抽放工作作为治理瓦斯的生产工序,是高瓦斯含量煤层开采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艺环节。
因此,采取抽放措施,将煤层中富集的瓦斯抽放出来,是解除瓦斯事故威胁、保障煤矿安全最为有效的措施。而且瓦斯又是一种优质资源,对煤矿瓦斯进行抽放并加以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更重的是还可以给煤矿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发展方向:“煤-气”共采。
矿井瓦斯抽放技术
一、课程重要性
2 法律、法规规定
《煤矿安全规程》规程的有关规定及“先抽后采, 以风定产, 监测监控”的十二字方针,无论高瓦斯矿井的井型大小,也不管煤层有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必须建立地面永久抽放瓦斯系统或井下临时抽放瓦斯系统。
《煤矿安全规程》、《矿井瓦斯抽放管理规范》以及《煤炭工业设计规范》规定: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建立瓦斯抽放系统,a)一个回采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大于5m3/min,或一个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于3m3/min,采用通风方法解决瓦斯问题不合理时;
矿井瓦斯抽放技术
一、课程重要性
2 法律、法规规定
b)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达到下列条件的:
——大于40m3/min;
——年产量1.0~1.5Mt;大于30m3/min;
——年产量0.6~1.0Mt;大于25m3/min;
——年产量0.4~0.6Mt;大于20m3/min;
——年产量等于小于0.4Mt;大于15m3/min;
c)开采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
矿井瓦斯抽放技术
一、课程重要性
2 法律、法规规定
《煤矿瓦斯抽采指标》(AQ 1026-2006)规定的瓦斯抽放应该达到的指标:突出煤层工作面采掘作业前必须将控制范围内煤层的瓦斯含量降到煤层始突深度的瓦斯含量以下或将瓦斯压力降到煤层始突深度的瓦斯压力以下。若没有能考察出煤层始突深度的瓦斯含量或压力,必须将煤层瓦斯含量降到8m3/t以下,或将煤层瓦斯压力降到0.74MPa(表压)以下。
矿井瓦斯抽放技术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瓦斯抽放基础知识、本煤层瓦斯抽放方法、邻近层瓦斯抽放方法、采空区瓦斯抽放方法、综合抽放瓦斯方法;
2)理解瓦斯抽放中的主要参数(如瓦斯压力、瓦斯含量、煤层透气性系数、瓦斯衰减性系数等),
3)掌握管路及钻孔瓦斯流量的测定与计算;
4)论证煤矿抽放瓦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条件,能进行简单的瓦斯抽放设计;
5)了解瓦斯抽放设备、器材及安全装置选型设计;
6)了解瓦斯利用的方法;
7)了解矿井瓦斯抽放的日常管理等。
矿井瓦斯抽放技术
三、参考文献
[1]林柏泉,张建国.矿井瓦斯抽放理论与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
[2]于不凡,王佑安.煤矿瓦斯灾害防治及利用技术手册[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煤矿瓦斯抽采指标(AQ 1026-2006)[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矿井瓦斯抽放管理规范[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
[5]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矿井瓦斯抽放工程设计规范[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
主要内容
一、基本知识
二、煤层瓦斯抽放技术及方法
三、瓦斯抽放参数的测定及计算
四、矿井瓦斯抽放设计及施工
五、矿井瓦斯抽放管理
一、基本知识
1.1 矿井瓦斯的概念与性质
1.2 瓦斯在煤体内赋存状态
1.3 煤层瓦斯流动
一、基本知识
1.1 矿井瓦斯的概念与性质
1) 矿井瓦斯的概念
广义的矿井瓦斯是指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狭义的矿井瓦斯是指甲烷。
2) 甲烷的性质
甲烷是无色、无味、无嗅、可以燃烧或爆炸的气体,微溶于水。
⑴燃烧性 ⑵ 窒息性
⑶爆炸性: 5%—15%,8%—9%爆炸威力最大
3) 矿井瓦斯的性质
⑴燃烧性:甲烷、重烃、氢气。
⑵爆炸性:甲烷、氢气。
⑶窒息性:
⑷有毒性: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