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矿井储量管理
第一节 矿井储量分类和特点
第二节 三量管理
第三节 煤炭损失的统计与分析
第四节 矿产储量表的编制
第十一章 矿井储量管理
矿井储量管理是以掌握储量动态和分析煤炭损失,以及监督合理开采为职责的一项重要的技术管理工作。
矿井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
(1)查清生产矿井煤炭资源情况,定期测算和上报储量的动态。
(2)根据矿井资源法、煤炭工业技术政策,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实
行业务监督。
(3)寻找煤炭阻援、扩大开采范围、增加可采储量。
(4)进行储量报损、注销、转出、转入的呈报和审批工作。
(5)参与制定各种回采指标、检查和分析指标的执行情况。
第一节 矿井储量分类和特点
一、矿井储量分类
可采储量
工业储量
能利用储量 设计损失
远景储量
矿井总储量
暂不能利用储量
1、矿井总储量:生产矿井技术边界范围内,经地质勘探查明,符
合煤炭资源标准的全部储量,过去叫地质储量。
2、能利用储量:矿井总储量中,煤厚、煤质符合当前开采经济技
术条件要求的储量。过去叫表内储量。
3、暂不能利用储量:矿井总储量中,煤厚、煤质不符合当前开采
要求,或因水文地址条件,目前开采有困难,暂时不能利用的储量。
4、工业储量:能利用储量中,可作为设计、投资依据的储量。
5、远景储量:能利用储量中,因勘探程度低,只能作为地质勘探
设计和矿区远景规划依据的储量。
6、可采储量:工业储量中,预计可以采出的储量
计算公式: T=(I-P)K
T—可采储量; I—工业储量; P—永久煤柱损失;
K—设计采区回采率。
7、设计损失:工业储量中,按暗合机规定允许损失的储量。
二、矿井储量类型与级别的关系
类型与级别的关系:能利用储量包括A、B、C、D各级。工业储量包括A、B、C;远景储量D级。
三、矿井储量的特点
1、矿井储量在数量、质量方面均处于变动之中,要定期核算,掌握动态。
2、矿井储量计算块段的划分,尽量利用水平、采区和采面的边界线并根据地质条件划分出适合于不同采煤方法的储量块段,目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有人提出划分经济地质储量的问题。
3、矿井储量要反映各种煤量损失,并要进行统计分析。
4、重算、核定储量任务较重,应重视微机的开发利用。
第二节 三量管理
一、三量的划分范围和计算方法
1、三量的划分:
1)开拓煤量:已完成开采所必须的主、付井、井底车场、集中运输大巷、运输石门等工程,由此类巷道所圈定的煤量。
2)准备煤量:由采区运输巷、回风巷及采区上、下山等掘进工程定的煤量。
3)回采煤量:由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及切眼所圈定的煤量。
2、三量的计算
1)开拓煤量的计算公式:Q开=(LhMdE-P)k
式中:Q开—开拓煤量,单位t。
L—走向长度,单位m;
h—平均斜长,单位m;
M—平均厚度,单位m;
E—地质损失,单位t;
d—煤的容重,单位t/m3。
P—可采期内不能开采的煤量,单位t。
k—采区回采率。
2)准备煤量的计算公式:Q准=(LhMd-E-P)k
式中:Q准—准备煤量,单位t;
L—采区走向长度,单位m;
h—采区斜长,单位m;
M—平均厚度,单位m。
E—地质损失,单位t;
d—煤的容重,单位t/m3;
P—呆滞煤量,单位t;
k—采区回采率。
3)回采煤量的计算公式:Q回=LhMdk
式中:Q回—回采煤量,单位t;
L—工作面走向长度,单位m;
h—倾向斜长,单位m;
M—平均厚度,单位m;
k—工作面回采率。
二、三量可采期的计算
1、新建矿井:指移交生产时三量可采期。
移交当时的开拓煤量
开拓煤量可采期(年)= ——————————
年设计生产能力
移交当时的准备煤量
准备煤量可采期(年)= ——————————
平均月设计生产能力
移交当时的回采煤量
回采煤量可采期(年)= ——————————
当年平均月计划回采量
2、生产矿井: 所有煤量为计算期末的煤量。
三、三量的合理可采期
1、三量可采期限规定:
开拓煤量的可采期:3—5年以上;准备煤量的可采期:1年以上;
回采煤量的可采期:4—6月。
影响三量可采期的因素:井型、地质条件、采掘能力等。
2、三量合理可采期:
要保证三量满足“采掘平衡”、“留有储量”的原则。
四、三量的统计与分析
1、三量的动态统计:
1)储量动态图:以采掘工程平面图或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为底图,
加绘三量、损失煤量等的分布范围。
2)三量统计表:以表格形式,分煤层计算三量。
2、动态分析:
1)三量的划分范围和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要定期检查和分析。
2)三量的变化原因及分布状况分析。
3)呆滞煤量的数量和分布状况。
4)三量可采期分析,以达到规定标准。
第三节 煤炭损失的统计与分析
一、产量统计
1、工作面上策计算:
2、煤堆测量用简单几何方法测煤堆体积,然后乘以煤的松散容重
3、生产调度统计:据采区、队报出的产量统计
4、井口统计:
二、煤炭损失量分类
1、按损失形态分类:
1)落煤损失:1)遗留在工作面未运出的煤量;2)面积损失:局部地区不能回采的煤炭损失;3)厚度损失:残留顶、底板的煤皮。
2、按引起煤炭损失的原因分类:
1)开采损失:与开采方法有关的损失。
2)非开采损失:地质、水文地质损失,全矿性煤柱损失等。
3、按计算范围损失分类:
1)工作面损失;2)采区损失;3)全矿损失。
三、煤炭损失量的统计:
1、煤量损失图:分煤层采掘工程平面图为底图,在图上绘出各种
煤炭损失图的范围和数量
2、损失量台账:
1)永久煤柱台账:所有经上级批准留设的永久煤柱都应登录台账,
便于管理和检查。
2)地质及水文地质煤柱台账:由于地质原因的影响而留设的煤柱。
3)护巷煤柱台账:
4)“三下”压煤量台账:
3、储量的注销:由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影响煤炭储量的采
出,经上级批准可按注销处理。
四、回采率计算:
回采率 是指在某开采范围内采出量占该范围内储
量的百分比。
储量—损失量 采出量
回采率= ——————— ×100%= ————×100%
储量 储量
现行的煤炭工业技术政策规定:
薄煤层 中厚煤层 厚煤层 水力采煤
采区回采率: 不低于85% 80% 75% 60%
工作面回采率: 97% 95% 93%
第四节 矿产储量表的编制
1、资料准备:系统整理本年度的全部资料。
2、编制储量计算图:根据上年的图件,结合本年度的资料,进行补充修改。
3、编制储量、三量、损失量计算表。
4、填写矿产储量表。
5、编写矿产储量说明书。
第五节 加强储量管理工作
1、严格执行回采率标准: 回采率标准是考核煤矿企业资源利用,开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一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必须认真执行和严格考核。
2、合理选择采煤方法: 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正确选择采煤方法,是提高回采率的重要技术环节。
3、改进开拓方式和巷道布置: 各种煤柱是煤炭瞬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开拓方式,集中布置采区巷道,是提高回采率的重要措施。
4、建立健全责任制度:
5、切实加强业务监督: 地测部门要配合专职储量管理人员,对不和里药酒的要及时提出意见并向上级部门汇报。
思 考 题
1、矿井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我国矿井储量是如何分类,分类含义?
3、矿井储量特点?
4、什么叫三量,是如何划分的?
5、三量动态分析包括那些内容?
6、煤矿计算产量的方法有那些?
7、煤炭损失是如何分类,分为几类?
8、什么叫回采率?
9、现行煤炭工业技术政策对回采率是如何规定的?
10、编制矿产储量表的步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