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煤矿安全网!

某煤矿核实情况报告说明书

作者:煤矿安全网 2012-10-12 10:45 来源:煤矿安全网

  某煤矿核实情况报告说明书

  1.2井田位置、范围、交通

  沈阳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马煤矿位于红阳煤田南部。井田范围:北起后葛针泡,南止太子河北岸防洪堤,长7.5公里,东自东马峰村,西至前葛针泡、乌大哈堡,宽4公里,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含煤面积25平方公里。该井田处于沈阳至鞍山间,沈大高速公路纵贯井田中心。以井田中心算起,北距沈阳56公里,距灯塔13公里;南到辽阳10公里,到鞍山40公里,交通极为便利。

  

 

  1.4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本井田处于下辽河平原东侧,海拔标高为15.6~21.4米,形成东北部高, 西南部低的平缓地势,煤系地层完全处于第四系地层掩盖下的隐伏煤田。井田内有三条小河(马峰河、上岗子河、野老滩河)由东向西渐次交汇于西侧沙河中。该沙河从北向南汇入太子河,而太子河从井田南侧向西绕过,最后汇入辽河再入渤海。井田内大部分为稻田区,利用丰富的第四系地下水进行灌溉。

  河流、水系:太子河为常年流水,最大洪水流量18100 m3/s,河床宽260~400米,水深随季节变化,枯水期约3米左右。

  气象:最高温度34.6℃,最低温度-25.7℃,年平均为14.2℃,年平均降雨量726.6毫米,雨季为七、八两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48.3%。年蒸发量1728毫米,其中4~7月平均蒸发量在989.6毫米以上,占全年蒸发量的57.27%。第四系地下水温在10℃~12℃,冻结深度达l.ll米。

  自然地震:井田处于东北地区地震七度带内,对矿井建设威胁很大, 辽南地区最早地震记载始于1765年沈阳5.5级地震。截止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为止,大于4.8级的浅源地震共发生10次。见表2。

  根据上述资料:辽南地区属华北地震区。辽南地震带,特点是呈带状分布,强度大,频度高,极震区烈度按下列关系确定:

  M=0.58I+1.5(M=震级,I=震中烈度)。预测未来百年内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见表3。

  2.3含煤地层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二迭系的太原组及山西组,两组连续沉积,同属三角洲成煤环境沉积地层。含煤系全厚185米,共含煤14层(为编号层)。在煤系下部(14煤以下及12至13煤间)有时出现1—2层煤,12煤顶板海相泥岩顶面,有时出现一薄煤,下面按煤层编号由上往下叙述岩性组合变化规律。

  上覆:下石盒子组

  一、1煤以上岩性特征:由于下石盒子组底砂岩冲刷所致,这一段岩性变化很大:井田内一般在4勘探线北有1煤出现,以南有时受石盒子组底砂岩冲刷。组成岩性为细、粉砂岩或泥岩。南部有时为一层细、中砂岩代替。煤层厚O~O.47米,个别孔在中上部具一层位,底板为粘土岩,含根化石;顶板为粉砂岩,岩段厚0~13米.

  二、1~2煤间岩性特征:

  由上往下:由1煤底板含根化石粉砂岩开始,中部有细砂岩、中砂岩、粉砂岩至2煤结束。此段具有分流河道,正粒序特征,如位于河床部位,2煤顶板为中、粗砂岩,(在159、156、142孔所见),甚至2煤冲刷(如167、150孔所见)与下伏3煤顶砂岩合层。位于河漫滩部分,此段岩性则为粉砂岩或泥岩,含植物化石,岩段厚0~24米。

  三、2—3煤间岩性特征:

  此段岩性变化频繁,时为细、中砂岩,时为粉砂岩、泥岩或细至粉砂岩不等,为粗碎屑者常冲刷了煤与其底板砂岩合并一层,如135、137、147、142等孔,以致造成了煤为零点孔达25个(不排除一部份孔与火成岩侵入有关)。3煤不可采。此段厚O.8-11米,一般厚5米。

  四、3—4煤间岩性特征:

  此段岩性标志,为典型的三角洲沉积环境,从3煤底板往下为中~细~粉砂岩~泥岩~4煤。若出现分流河道冲刷,则缺少中部过渡粒序,砂岩中多具缓波状层理,微斜层理等。泥岩层由上往下,由多含砂,植物化石到细腻含大量海百合足类、双壳类等动物化石,至4煤顶界,化石富集。本井田或整个红阳煤田,几乎孔孔能采集到化石。该泥岩是对比标志层之一,其厚5米左右。个别孔(如167)在泥岩顶部出现一薄煤。4煤不可采。本段岩性稳定,一般厚15米,最薄10米,最厚17米。

  五、4—5煤间岩性特征:

  一般为细砂岩至粉砂岩或中一粉砂一泥岩的反粒序。由于砂体变化大,时为单一细砂岩,中砂岩,粉砂岩,岩性变换两次粒序时,其间出现一薄煤(如166孔)4煤底板多为细砂岩.但有时出现粘土岩或泥岩含根化石。5煤不可采。此间厚1.2—10米,一般厚4米。

  六、5—6煤间岩性特征

  一般多为泥岩,中砂岩或细砂岩、粉砂岩构成,个别孔砂岩增厚,6煤遭冲刷。该砂岩色灰白以含云母片为其特点。若砂岩粒级变化频繁时,则中部出现一薄煤(如153、44孔所见)。六煤不可采。此段厚2.5—11米。一般厚8米。

  七、6—7煤间岩性特征

  6煤底板时为粘土岩(C层)或粘土质粉砂岩,往下为由粗到细的反粒序碎屑岩构成。7煤(系指7 —l煤)顶板通常为粉砂岩或泥岩,个别孔(136号)在粉砂岩上之泥岩中采到动物化石,该顶板遭受分流河道冲刷,时常为细、中砂岩代替。此层砂岩含钙质,富集者为泥灰岩凸镜体夹于砂体中。致于7煤,是为典型的泥炭沼泽环境沉积,该煤分为3个分煤层。(即7—1、7—2、7—3、各分煤层均不可采)但其间夹石多系含炭量较高的炭质泥岩。此段间,粉砂岩、泥岩中富含植物化石,其厚度为6—23米,一般为14米。

  八、7—8煤间岩性特征:

  此段岩性为红阳煤田典型三角洲沉积模式,其明显的倒粒序,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完整的海退序列。7煤及其底板粉砂岩,正是三角洲进积层堆积后,其上的加积层生长了大量植物埋于泥炭沼泽之中。这个从8煤沉积后的大规模海侵,淹没了整个辽东(包括红阳煤田)甚至以远的广大陆表海,是现今陆地难于比拟的广裘平原。从图2中明显看出粒序变化是逐渐过渡的,它既没有侵蚀间断,也没有加积现象,用此砂岩做为划分石炭、二迭系界线,从沉积环境分析,确实免强,有待研究解决。虽然有的钻孔确有粒度突变现象,时缺过渡粒级的细砂岩,时无上部粗碎屑沉积等等,都反映分流河道多变之故,但是海相泥之稳定性(一般8—10米厚)和独一无二的丰富动物化石(上面所列动物化石名单,大部分产于此层中),并由底向上动物化石逐渐稀少,植物化石出现,沙质含量递增,特别是海相泥岩底部,8煤顶接触处,硫化铁结核十分富集,均反映海弯封闭环境特征。再如粒级过渡带之沉积构造也是十分明显,进入粉砂岩,各种层理出现,有缓波状,断续状,扁豆状,微斜交状等等。至中砂岩则层理稀少或不明显,该砂岩以含钙质为

  特点,时富集为泥灰岩,易风化成沙,惯称“豆腐渣”砂岩,或“山西底砂岩”。该砂岩厚度变化大,最薄者2.5米,最厚者25米,一般15米,系三角洲分流河道特点。全段厚度一般32米,最薄者21米,个别最大厚度达47.5米。

  九、8—9煤间岩性特征:

  此段岩性简单,一般为中或细砂岩与泥岩组成。8煤底板多为砂岩,有时出现粉砂岩或含根泥岩。砂岩和泥岩厚度均等,泥岩色黑细腻,在147、136钻孔中采到海百合化石。9煤极不发育,但层位稳定。此段厚4一10米,一般6米厚。

  十、9—11煤间岩性特征:

  本井田缺少10煤仅个别孔见到该层位,缺1O煤层位者,其岩性为细砂岩、泥岩两层,有lO煤层位者,则多一套砂岩、泥岩或粉砂岩的重复。上面—套碎屑物质以细到粉砂为主,具有滨岸沉积特征:大量虫迹沙柱,各式层理(如浑浊状、缓波状、扁豆状等等),并含有海百合茎。有时相当lO煤层位为一石灰岩凸镜体。11煤不可采,顶板多为粉砂岩,其次为泥岩。本段厚—20米,一般厚13米。

  

 

  十一、11一12煤间岩性特征:

  此段岩性特征与7—8煤间岩性极为相似,也是一个由上粗到下细的反粒序过程,所不同者,动物化石稀少。12煤可采。全段厚度较薄。在黑色海相泥岩顶部,时常出现一薄煤,代表局部有停积现象。至于12煤层,是全井田(也是区域性)的主要可采复煤层,平均厚度达2.15米(不包括夹石)。此段厚17--27米,一般厚22米。

  十二、12—13煤间岩性特征:

  此间岩性以粗碎屑河床沉积为其特征,一般多为粗砂岩,个别孔在底部出现巨粒砂岩或含砾砂岩;或者中部出现粉砂岩扁豆体,井田中部近于河床底,砂体厚达26米,冲刷了部分13煤。河床大约呈北东向。另一分支河道在lO线处由东向西汇入该河床中。井田东翼砂体突然变薄以致尖灭,河漫相的细、粉砂,和堤后沼泽成煤环境,分布在东翼的南、北两端,其岩性以灰黑色细碎屑为主,夹两层复煤层:一为12煤下分层,另一为13煤的上分层,前者沉积在砂体之上,后者曾遭受过冲刷剥蚀。此段间距达3.5—26米,一般18米。致于13煤,虽然全井田均有存在,但后期河床冲刷,在河床床底位置(亦即现在向斜轴附近)煤层变薄,个别孔残存90毫米。上述现象在区域内也有类似之处。

  十三、13—14煤间岩性特征:

  此段岩性几乎和上段近似,仍以河床冲积之粗碎屑为主,由分流河道砂体相互迭加组成,其厚度变化频繁。特别底部之14煤层,时有时无,其间之砂体时厚时薄,甚至为临岸沼泽代替,变为细碎屑沉积,其间常出现—分煤层,该分煤层之顶、底板多为粘土岩。总之此段岩性变化很大,分流河道发育,不象13煤以上之河道砂体分布有规律变化。此段岩层当河床冲积迭加之后,形成一厚层砂体,实难划分其层位。据能分出厚度者为5—18米,一般为lO米。

  十四、14煤至太原组底界岩性特征:

  此段一般以中、粗厚层砂岩为底界,当该砂体增厚则与上段砂岩合并一层向上变细的正粒序碎屑沉积,其厚度达30一50米,此情况则14煤不存在。当此段为细碎屑沉积时,则此段变薄,其间有粉砂岩、细砂岩、粘土岩或夹一层煤层。总之,太原组底部界线问题,虽然其下有本溪组灰岩辅以划界,但是分层(砂岩)的稳定性是变化无常的,这就是我们对含煤岩系的沉积认识 (太原组底界)。总的看系从水下三角洲(本溪组)转为以河流沉积为主的三角洲体系沉积过程。此段厚3.5—50米,一般厚26米。

煤矿安全网(http://www.mkaq.org)

备案号:苏ICP备12034812号-2

公安备案号: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矿安全生产网 徐州网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网狐天下友情技术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