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构造培训课件
地 质 构 造
第一节 岩层产状
第二节 褶皱构造
第三节 断裂构造
第四章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指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外力作用下所发
生的变形与变位。
1、构造变动: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与变位。地壳中的地
质构造绝大多数属于构造成因。构造变动是地质学尤其是构造地质
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2、非构造变动:由于重力作用、地下水、风化、冰川等作用,使
岩层或岩体发生局部变形。这种作用不是地壳运动的直接表现。非
构造变动规模不大,分布局限,不是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但它的存在影响了对矿区地质构造的全面认识,所以有关章节中适
当介绍。
第一节 岩层产状
一、岩层产状的概念
1、岩层: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地层。
岩层顶、底界面之间的距离—岩层的厚度。
1.夹层
2.变薄
3.尖灭
4.透镜体
岩 层 厚 度 的 变 化
2、岩层的产状及测定方法
岩层产状—岩层在地壳中的产出状态。
1)产状的三要素
(1)走向:
(2)倾向:
(3)倾角:
tgβ=tgαcosω
ω—视倾向与真倾
向之间的夹角。
岩层产状三要素
2)岩层产状的记录方法
某岩层走向50°(或230°),倾向140°,倾角30°。记录如下:
(1)方位角全面记录:50°SE∠30°
NE50°SE∠30°
(2)方位角简单记录:140°∠30°,N140°∠30°
(3)象限角全面记录:N50°E,SE∠30°
(4)象限角简单记录:S40°E,SE∠30°
产状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在图件的相应位置上标出 30°┤,
1:2000~1:10000的图件:长线7mm,短线2mm;1:25000~1:50000的图件:长线5mm,短线1mm。
3、岩层产状的间接确定方法
1)三点法
适用条件:岩层倾角缓,罗盘不易测定,或岩层深埋地下不能直
接测定时。
(1)条件:
a、三点位于同一岩层面上而不在一条直线上。
b、三点水平位置和标高为已知。
c、三点范围内岩层产状无变化。
(2)求法要点:
过次高点作一条走向线,再过另二点中的任意一点(最高或最
低点)作走向线。利用两条等高线的高程差和水平距离,求出岩层
产状。
(3)具体求法:
以一定比例将A、B、C三点按其平面位置投到平面图上,连接最
高最低点(图中A、C),在该线上岩层面高程均匀下降,等分该线
段,找出与次高点B相同高程的点E,BE连线即为次高点B的走向线,
过A、C两点分别作EB的平行线,既为三条走向线。在BE线上任选
一点D,过D作DF⊥DB,D→F为岩层的倾向,在DB上截取一段DG,
并使其等于D、F两点的高程差,连接GF,∠DFG既为岩层倾角。
求倾角也可以用公式:
α=arctg(高差/平距)
上例中,高差=10m,平距可按比例量取。
2)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
地形地质图:在地形图的基础上,加绘一些地质资料,
如地层界线、断层走向线等地质资料。
单斜岩层:在一定范围内,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倾角大
体一致。
单斜岩层的露头线是岩层面与地面的交线,露头线上的各点既在
岩层面上,又在地面上。在地形地质图上,找到露头线与地形等高
线的交点,这些点便是岩层面上的已知标高点,只要有三个不同高
程的点,便可用上述三点法求解岩层产状。在可能的条件下,直接
寻找露头线与同一地形等高线的两个交点,连接这两个交点,既为
岩层走向线。
右图为地形地质图,A、B
两点为某岩层界面与100m
等高线的两个交点,连接A
B,既为某岩层面上的100m
走向线,再找出同一界面上
与另一等高线200的交点C,
过C点作AB的平行线,
既为200m走向线。
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
根据两条走向线的平距和高差,可求
出岩层的倾向和倾角。
二、岩层的厚度及埋藏深度
1、岩层厚度的概念
真厚度(h):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叫岩层厚度。
铅垂厚度(hg):岩层顶、底面间的铅垂距离。
水平厚度(hf):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内,岩层顶、底间的水
平距离。
视厚度(hˊ):与岩层走向斜交的任意剖面内,岩层顶、底面间的距离。
h=hgcosα h=hfsinα
2、厚度的测定
一些岩层虽然出露地表,但受出露条件的限制,不易直接测量其真厚度,要根据已知数据,计算求得。
1)根据实测剖面求岩层厚度
已知条件(实测剖面得到):剖面方向、坡角、岩层产状、出露宽度。
(1)地形平坦:h=l×sinα
(2)剖面线垂直岩层走向,坡向与倾向相反:h=l×sin(α+β)
地形平坦 坡向与倾向相反
(3)剖面线垂直岩层走向,坡向与倾向一致,α<β:
h=l×sin(β-α)
(4)剖面线垂直岩层走向,坡向与倾向一致,α>β:
h=l×sin(α-β)
(5)地形直立,地层倾斜:h=l×cosα
坡向与倾向一致,α<β 坡向与倾向一致,α>β
2)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厚度
在地形地质图上,根据岩层面的露头线与同一地形等高线的两
个交点,做出岩层顶面的走向线,延长该走向线与岩层底面相交,
该直线也是岩层底面上的一条走向线的水平投影,求出重合的两
条走向线的高程差,既为岩层的铅垂厚度。
下图为地形地质图,AB为岩层顶面上100m走向线,CD为底面
上50m走向线,岩层的铅垂厚度hg=100-50=50m。
第二节 褶皱构造
一、概念:岩层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形,但仍保持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种构造形态叫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褶曲。
向上弯曲—背斜,向下弯曲—向斜。
背斜核心的岩层较老,外围的岩层较
新。向斜核心的岩层较新,外围的岩
层较老。
二、褶曲要素
褶曲的形态是千变万化的,为了研究它的空间形态,通常把它的
各个组成部分及决定其形态特征的几何要素分别给予命名,并统称
为褶曲要素。常用的褶曲要素有:
1、核:褶曲最中心部分的岩层。
2、翼部:褶曲核部两侧出露的岩层。
3、轴面:是一个平分褶曲两翼的假想面。
轴面可以直立、倾斜或水平,可以是平面或曲面。
4、轴及轴迹: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褶曲轴。轴面与地表面的交线—轴迹。地形起伏不大时,轴与轴迹近于重合。
5、枢纽:褶曲岩层在横剖面内的最大弯曲点—枢纽点。同一岩层面上枢纽点的连线—枢纽。
6、转折端:褶曲一翼转到另一翼的过渡部分,既两翼岩层的汇合部分。常用的转折端有圆滑状、尖棱状及平缓状三种。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1、横剖面形态分类
1)根据轴面产状分类
(1)直立褶曲:又叫对称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近于相等。
(2)倾斜褶曲:又叫
斜歪褶曲、不对称褶曲。
(3)倒转褶曲:轴面
倾斜,两翼岩层倾向一
致,倾角不等,一翼地
层顺序正常,另一翼地
层顺序倒转。
a直立褶曲;b倾斜褶曲;c倒转褶曲
d平卧褶曲;e翻卷褶曲
2、根据枢纽在纵向上的起伏分类:
(1)水平褶曲:枢纽是水平的,褶曲在水平面上长距离延伸。
(2)倾伏褶曲:枢纽是倾伏的,褶曲向一个方向倾伏,以至消失。
第三节 断裂构造
地壳中的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失去其连续性
和完整性,这种构造称为断裂构造。
节理:断裂面两侧岩块没有明显的位移。
断层: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位移。
一、节理
(一)节理特点:1、属于小型构造;2、与褶曲断层有密切联系。
(二)节理成因分类
1、构造节理:
2、非构造节理:
(三)节理的几何分类
1、按力学性质分类:
1)张节理:张应力作用的产物,垂直于张力方向裂开。
2)剪节理:力偶作用的产物。
2、按节理面走向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类:
1)走向节理:节理面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
2)倾向节理:节理面的走向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3)斜交节理:节理面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斜交。
3、按节理面走向与褶曲枢纽的关系分类:
1)纵节理:节理走向平行于褶曲枢纽方向。
2)横节理:节理走向垂直于褶曲枢纽方向。
3)斜节理:节理走向斜交于褶曲枢纽方向。
二、断层
(一)断层要素:
为了描述、研究断层,把断层的形态组成部分
分别给以命名,统称为断层要素。
1、断层面:
矿区常见的断层面:
1)规整的断层面;
2)破碎的断层带;
3)密集的小错动。
断层面的产状用走向、
倾向及倾角表示。
2、断层线:既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地形平坦时,断层线接近断层的走向线,断层线的变化规律与
地层界线一样,遵循“V”字形法则。
3、断盘:被断层面所分割的由岩体或岩层所组成的
地块。
1)上盘:断层面倾斜时,位于断层面以上的地块。
2)下盘:断层面倾斜时,位于断层面以下的地块。
4、交面线:岩层层面与断层面的交线。
1)上盘交面线:上盘岩层层面与断层面的交线。
2)下盘交面线:下盘岩层层面与断层面的交线。
(二)、断距
断层两盘相对错开的距离—断距 。
断距与断层的延伸长度、切割深度共同表示断层规模的大小。
在煤矿生产中断距表明了煤层被错开后相隔的距离,因此,断距
是开采矿产不可缺少的资料。
1、真断距
断层面上的某个点,随上、下盘
相对位移的距离。
真断距代表了断层两盘相对位移
的总距离,故又称总断距。
真断距ab:是一个向量,可沿不同
方向分解成各个分量:ab的铅垂分量ad—铅垂断距;水平分量bd—
水平断距。以上两个分量位于包含ab线的铅垂面内。
在断层面上:ab沿断层走向线的分量ac—走向断距;ab沿断层
倾向线的分量ac—倾向断距。
平移断距:总断距=走向断距;铅垂断距=倾向断距=0。
正、逆断层:总断距=倾向断距;走向断距=0;
铅垂断距=总断距×sinφ
水平断距=总断距×cosφ (φ—断层面倾角)
2、地层断距
上、下盘中同一地层面的距离—地层断距。
若沿地层倾向切制剖面,在该剖面内,上、下盘同一岩层面的
垂直距离—地层断距;其它剖面内得到的为视地层断距。
与地层断距相关联的有:铅垂地层断距hg和水平地层断距hf,三
者之间的几何关系:h0=hf×cosα;h0=hg×sinα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地层断距与
真断距是两个
不同的概念。
两点之间的距
离必须在两点
的连线(即相对位移方向)上量取,而两个面的距离与两个面相
对错移时的方向无关。因此,地层断距相同的断层,真断距未必
相等;真断距相等的断层,地层断距未必相等。
地层断距不同于真断距,它们的各个分量也不存在对应关系。
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二者的某些分量才相等。如地层水平时,
地层断距=铅垂断距=铅垂地层断距。
3、落差:
横切或斜切断层的剖面内,上、下盘同一岩层界线与断层各有
一个交点,两个交点的高程差,叫落差(H),两个交点的水平
距离—平错(L),两点沿断层面的距离—倾斜间隔。
一般把断层倾向剖面内的落差值叫落差,
其它剖面内的落差值叫视落差。
(三)断层的分类
1、以两盘相对位移方向为基础的分类:
该分类方案首先将断层分成三大类:
1)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2)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3)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水平位移。
若上盘相对逆倾向斜冲—逆平移断层。
若上盘相对顺倾向斜滑—正平移断层。
2、根据断层走向与两盘岩层走向的关系分类:
1)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
2)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近于直交,与倾向平行。
3)斜交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3、根据断层走向与褶曲轴向的关系分类:
1)纵断层:断层走向与褶曲轴向近于平行。
2)横断层:断层走向与褶曲轴向近于直交。
3)斜断层:断层走向与褶曲轴向斜交。
4、根据断层的组合形式分类:
1)地堑和地垒(堑垒构造):
2)迭瓦状构造:
3)阶梯状构造:
阶梯状断层
地堑和地垒
(四)识别断层的标志
1、岩层的不连续
1)平面上表现为错开,剖面上表现为升降。证明有断层的存
在,断层存在于平面上煤(岩)层错开的部位。
2)岩层走向发生急剧变化:由于两盘岩层在相对错动时,产
状发生变化而形成,是指一些大、中型断层而言。
2、煤(岩)层的重复与缺失
1)走向断层与岩层倾向相反时,正断层造成重复,逆断层造
成缺失。
2)倾向相同,且断层面倾角>岩层倾角,正断层造成缺失,逆
断层造成重复。
3)倾向相同,且断层面倾角<岩层倾角, 正断层造成重复,逆
断层造成缺失。
走向断层造成岩层重复与缺失
a.c.e--走向断层造成岩层重复;b.d.f--走向断层造成岩层缺失
3、褶曲的突然变宽变窄
褶曲被横向或斜向断层切割时,不仅表现为岩层分布不连续及
轴线不连续,还表现为褶曲核部宽度在断层两盘突然变化:
P P C C
C C 背斜 P P 向斜
P P C C
下降 上升 上升 下降
切割背斜时,上升盘变宽,下降盘变窄;切割向斜时,上升盘
变窄,下降盘变宽。平移断层切割褶曲,两盘宽度不变,但各地
层界线平行错开。斜移断层,既有平面错开,也有宽度变化。
4、牵引褶曲
断层两盘沿断层面相对错移时产生的摩擦力,拖动断层附近的
岩层,使之弯曲而形成的褶曲。
岩层因牵引而变薄的尖端指示了对盘运动方向。
5、断层角砾岩
6、地形上的陡壁、悬崖
7、水文特征
有些断层导水性较强,往往成为地下水的出露地表通道,有些
断层切割含水层,形成泉水。沼泽、湖泊成排成带分布时,沿线
可能是一条或平行排列的数条断层。
(五)断层类型的确定
主要指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的确定,常用的方法有:
1、经验类推法:
根据以往研究成果,若某矿以正断层为主,那么所遇新断层,
就可以根据这种规律判断其类型为正断层。
2、小断层类比法:
大断层附近常伴生一系列小断层。在
巷道掘进中若遇到一系列小断层,可判断
前方有大地层存在,且性质与小断层相同。 小断层类比
3、岩层层位对比法
采用本方法时,必须掌握下列地质情况:
1)煤层顶、底板的岩性特征,植物化石分带。 . 150
2)煤层厚度及层间距。
3)煤层结构、夹矸厚度、岩性。 100 . .
A B
1#
1# 2#
2# .
4、对比分析法
1)利用相邻井巷查明的 1# 1#
断层的性质,判断新巷 2#
道所遇断层性质。 利用相邻煤层判断 利用相邻井巷判断
2)利用相邻煤层资料判断
5、断层标志法
1)煤线方向指示另一盘错动方向
2)断层角砾岩:看角砾岩岩性,若全是顶板岩石,对
盘下降。若有底板岩石存在,对盘上升,此法只起辅助
作用。
3)擦痕:用手顺擦痕方向摸,光滑方向既手代表盘运
动方向。
4)根据钻孔资料:当巷道开到钻孔附近时,要充分利用
钻孔资料。
5)根据产状分析:要充分利用岩层产状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