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累累满枝头——郑煤集团大平煤矿技术工作室开展创新活动侧记
为大力实施“科技兴矿,人才强企”战略,激发职工创新力,近年来,郑煤集团大平煤矿各区队相继成立技术工作室,为矿井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不间断开展科技创新、“小改小革”等活动,先后完成各类创新成果160多项,这些项目的投用,不仅大大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而且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区队技术工作室的成功,有着怎样的秘诀?带着这一疑问,近日,笔者进行了探访。
走进该矿机电二队技术工作室,一进门,就听见技术副队长赵德超和技术员周红朝正在谈论他们刚完成的《强力胶带机防滑保护改进与应用》技术成果获得矿科技创新奖,还得了4000元奖金。整个技术工作室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在谈及技术工作室创新成果时,该队队长毛俊杰如数家珍:“自我队成立技术工作室以来,先后完成创新成果29项,其中,《轻型胶带机及防逆风装置的研制应用》项目荣获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原煤运输智能化集中随机控制方案的设计与应用》项目获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钢丝绳芯输送带无损监测装置在煤矿的应用》获河南省煤炭学会第六届机电专业委员会论文一等奖。《原煤运输智能化集中随机控制》项目的成功应用,消灭了在井下掘进面、工作面使用‘溜子群’现象,节省了电耗,减少了用工,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轻型胶带机及防逆风装置的研制》项目与集控项目结合使用,一年可为矿节约电能消耗85.66万元。我们撰写的科技论文《智能化馈电开关漏电保护兼容应用与研究》、《变频器在大倾角强力胶带机中的改进与应用》获得‘21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优秀奖。说实在的,技术工作室确实帮我们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为安全生产立下了大功。
“现在咱们的技术工作室技术力量咋样?”笔者问该队老技术员杨群才。“说实在的,这两年咱们技术工作室成员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矿上还给我们分来了几名年轻大学生,给我们的技术工作室注入了新鲜血液。截至目前,咱们的技术工作室8名成员中全部达到了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名成员还取得了助理工程师资格证,为我们开展技术研讨活动提供了人才保证。”杨群才高兴地说。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创新企业就要落伍。”这是全矿干部职工达成的共识。就如何提高技术人员参与创新的积极性,笔者咨询了采煤二队研究生高伟伟。他说,队里一直很重视对我们大学生的培养,刚入队,队长就让我们进入技术工作室,还给我们配备了电脑、桌椅和绘图工具等,给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技术工作室实行队长负责制,每周二下午3:00集中学习2个小时,其它时间自学,主要学习业务技术知识,一周一考试,成绩与工资奖金挂钩。另外,我们每月还要召开一次技术研讨会,针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中急需改进的技术难题展开激烈讨论,确立研究课题,集中开展技术攻关。6月份,经过队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了“无坑木替棚技术”项目,获得矿技术创新一等奖。为了提高技术人员创新积极性,不断加大对创新成果奖励力度,获奖项目除矿上给予的500-4000元不等的奖励外,对原创人员每人再奖励100-200元。这些奖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技术工作室人员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在技术工作室成员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一大批创新成果应运而生。
在机电一队技术工作室,副队长郝先义正在给大家讲解锅炉除尘脱硫系统集中控制项目改造中存在的几个技术难题。笔者现场采访了工作室负责人刘红卫,他说,自队成立工作室以来,先后完成了“锅炉除尘及尘泥自动清挖技术研究应用”、“压风机高压盘联动跳闸控制系统的改造”等30多项技术成果。“锅炉脱硫降尘系统集中控制的研究与应用”成果的实施,不但实现了锅炉房泵房四台水泵和压风机房污水池内补水泵的集中控制,而且使降尘系统的投入和引风机的开停实现闭锁,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极大改善了矿区周边的环境质量。此项成果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悉,今年,该矿机电运输系统还建立了各工种专家人才库,为技术工作室更好地开展创新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氛围浓,硕果累累满枝头。”是对该矿各区队技术工作室的真实写照。现如今,一大批一线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生产骨干主动请缨,纷纷加入技术工作室,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矿山科学发展的“企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