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筒”其人其事——记优秀共产党员,川煤首届“十佳班组长”童启建
“二筒”其人其事——记优秀共产党员,川煤首届“十佳班组长”童启建
童启建那敦实的体格,憨厚的笑容,作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组长,高级技工,2009年度金牌员工,树立在公司“英雄路”上作为全公司员工学习的榜样和标杆。但是走进了综采队,说起童启建,人们半天都没回过神来,一提“二筒”,却人人翘起大拇指:“二筒,就是那个把新型割煤机钻透了的‘二筒’!”
“二筒”的由来
说起“二筒”,四川人很直观地和麻将联系起来。其实童启建不打牌,这个“二筒”的绰号似乎和他沾不上边。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绰号是来源于生产现场。综采队成立之初,童启建就是综采队生产一班的班长,当时班组员工大部分都是刚从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哥”从来没有摸过割煤机,操作不熟练,出了故障只好干瞪眼,新型割煤机在他们的操作下,正常工作时间没有停机时间长。班组在综采投产后的前两个月的原煤产量和员工收入排在了全队的尾巴上,安全状况也不太好,班组员工轻伤不断,“三违”时有发生,员工也很有情绪:“干那么长时间,就拿那么点工资,机械化部队还干不赢土枪土炮!”听到这些议论,刚满28岁不久的童启建承受着巨大压力。面对领导的信任和员工的埋怨,以往那个单纯憨厚的童启建似乎深沉了许多、憔悴了许多、苍老了许多。童启建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有些感慨和尴尬地说:“我当时也想过干脆不干了,压力太大了。但是我心里又不甘心就这样认输,我必须做点什么。”在队长、党支部书记的大关心支持下,童启建找回了信心。
工余之时,他重新翻出了已经翻的发黄、卷页的《机械设备基础》和《液压传动》,又向技术员借来综采机械化采煤的相关书籍,又厚着脸皮向队长杨洪借来被大家视为“独传秘籍”的“工作手册”,他如饥似渴地吸取着每一点知识,同时他主动联系员工学校,向老师借来安全生产相关书籍,将其中与采煤工作面现场安全有关的内容全部摘抄到工作笔记里,利用安全学习和民主生活会的空余时间给大家讲解。
在生产现场,为了深入掌握割煤机的各项参数,他要么一动不动地蹲守在割煤机旁边,要么一趟又一趟地跟着割煤机来回走,仔细地观察割煤机的运作方式,直到脚发软、眼发胀、头发晕了为止。即使是临时休息,他也会将自己的经验记录在工作笔记本上,并叫来电钳工,印证自己的想法,分享经验。就这样长时间日以继夜地实际结合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地不断学习、融合,童启建双眼出现了大量血丝,队长杨洪看见他那肿的像两个小灯泡似的眼睛,半开玩笑半感慨地说:“小童变‘二筒’了。”从此,“二筒”就成了童启建的绰号,也成了童启建人生舞台一个转折点,他把自己所学、所思、所领悟的东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他的班员们一个个地从“门外汉”变成了“新型割煤机专家”、“故障排除专家”、“机电维修专家”,“二筒班”从综采队的尾巴变成了龙头。
“二筒”的“三不落”法则
童启建很自信:“我可以比别人学习得晚,但是我不能比别人学习得差。”他深知自己只是采煤专业专科毕业,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也远远跟不上科技发展的脚步,但是他又不愿意老是踩着别人搭好的梯子往上爬,他也想学习,而且还真让他找到了一种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落”的好方法。在工作时,童启建随身带着工作笔记本,记录下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处理方法、员工建议以及自己的想法等,特别是机械故障处理,他总要亲自到场参与处理,并虚心向修理师傅请教关键问题;下班后,被人都去洗澡、吃饭,而他却坐在更衣室的地板上,掏出工作笔记本仔细总结今天的工作情况,回顾处理机械故障时的操作要领和关键环节。在工余时,他喜欢看书,向朋友借、在网上搜、从书店买,想方设法地阅读班组先进管理方法、综采机械设备常见故障与原理等书籍,来弥补自己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使自己的业务水平能跟得上公司综采机械化脚步。他自己学还不算,他还像搞传销一样在班组里大肆宣传学习的好处,并开诚布公地“坦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工作经验,使班组员工或多或少地得到启发和提升。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很乐观、很严谨的人,能够把工作和生活严格的分开来。他经常说:“很好地学习能够使自己的业务技能提升,而很好地生活却能够使自己过的更加充实,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却又相互制约,要严格分开才好。”童启建经常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无论是篮球、排球、足球还是唱歌、跳舞、主持节目,虽然他不是很精通,但是他却样样会。他还千方百计地想把班组带成“学习型”班组,通过组织员工在工余出去旅游、爬山、钓鱼、野炊等,又开展学习与工作的思想交流,缓解了班组员工的工作压力,融洽了班组感情,使班组更团结,向心力更为强大。
由于童启建创建“学习型”班组的带动,综采队全力打造“学习型”团队,综采队员工人人能征善战,各个能文能武,39型液压支架和新型割煤机在N24采区保持着均衡的月产7万吨以上的记录,数次冲进月产10万吨大关,连续六次破四川省综采单月原煤产量记录,“坚持、学习、团结、进取”成为综采队高产高效的信条。
“二筒”的安全经
安全就是一个“果”。而怎样去摘得这个“果”,童启建认为,这就是一个煤矿班组长穷其一生探究的“哥德巴赫猜想”。他根据借鉴其他单位安全管理经验和工作实际得来的“把五关”工作法,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生产一班的现场安全。“把五关”工作法,即进班隐患排查整改关;现场安全质量关;狠反“三违”关;把好员工安全思想关和业务素质关。随着“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的推广和普及,童启建也毫不含糊地把“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与“把五关”工作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班组安全管理更加健全和完善,从而使安全事故发生率再次大幅度降低。
班前会每个矿、每个队、每个班组都在干,不稀奇,但童启建的班前会却与众不同。童启建在每天的班前会上都会提供最新的工作面生产作业图(为了绘制这样一幅图,童启建往往会用去休息时间的四分之一),将生产过程中的绝大部分安全点一一在图上标明,并征求员工整改意见。在员工们都发表意见完后,他才对这些意见进行整理,在很短的时间里规划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隐患处理方案,这样成了激发员工参与管理和隐患整改的“诸葛亮会”,又因为这些主意都是大家出的,因而员工的安全意识大大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从而“二筒班”违章违纪现象极为少见。
童启建经常说,作为班长,一举一动都会引人注目,如果自己在安全生产中不带好头,别说完成任务拿奖金,就连什么时候喝稀饭都不知道。所有童启建经常是进班第一个到达工作现场,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总是亲自带领员工处理上一班遗留下来的安全隐患。并不是说他干别人看,而是他要干,也要别人仔细看、认真学。隐患处理完大半后,他就会让旁边看的员工接手处理,他就在一旁加以指导和纠正;而时间不够时,童启建总会根据遗留隐患的位置和数量,安排经验丰富、技术好的员工去打主力处理隐患,同样安排技术力量较差的员工从旁协助,增强安全操作经验,领会安全操作技能。在工作闲余时,他还经常故意设置一些安全小隐患,安排及安全技术较差的员工前去检查和处理,自己在一旁观察,及时加以指导,指出不规范的操作并加以纠正,进一步深化了员工安全意识,同时极大地巩固和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技能,从而,“学习型”班组建设被童启建演绎的出神入化。
“二筒”的“小九九”
童启建的“小九九”就是精细管理,民主气氛。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班组的生产潜力,必须有问题大家讨论,主意大家拿,充分尊重每一名员工的权利。他的做法是:一是建制度。特别是借着学习“白国周班组管理法”这股热潮,结合班组实际,他所在的班组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四个制度”:建立了班组安全思想教育制度,把思想教育纳入班组管理的范畴,使员工自觉参与思想教育活动,时刻与班组工作思路保持一致;建立了技术培训制度,定期对班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考核,鼓励班员一岗多能等;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讨论工资分配等最突出、员工最关心的问题;建立了帮扶制度,对员工有难事、急事、险事,积极地开展帮扶。二是严管理。他从规范员工操作行为入手,要求员工及时、精确地掌握班组生产成本,合理地控制材料使用,建立起双向立账,即领用材料时先预计材料使用数量后进行领用材料,并登记;在使用时把握好材料使用尺度,及时回收剩余材料;下班后及时清理材料,并进行退库和销账。他自己也随时将材料使用情况记录在工作笔记本上,以便及时进行核查和验收。同时,他还要求要求班组员工施工作业前必须严格执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重点要放在安全确认前的隐患排查和操作环节,由他本人亲自带头示范落实“手指口述”安全确认;三是明责任。童启建所在班组“三员”齐备,责任明确。
他自己作为一名党员,除了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外,要求班组党员、群监网员、青安岗员作为班组生产骨干,在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明确责任,严格执行岗位职责,齐心协力地完成综采队党政下达的安全生产任务,充分调动整个班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极大的促进了班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重落实。童启建通过对白国周班组管理法的学习,深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重在制度落实。对于制定出的各项管理制度,他严格按章办事以身作则,对所有安排下达的工作他都要亲自进行验收,即使是再细小的环节也不放过。有一次,他发现转载机牵引链上差一颗连接螺丝,便安排转载机司机进行处理。谁知到等工作全部完成准备下班时,他发现那颗螺丝还是没有换上,而连接环已经严重变形,随时都可能断开。他立即到转载机机头附近的连接螺丝存放处寻找,没有发现一颗螺丝。他想起在转载机减速箱体下方还有一些他曾经从其他地方捡来的连接螺丝,便到转载机机头的减速箱寻找,当他一手油污地将螺丝拿出来时,工人们已经扛着工具准备下班了。童启建没有发火,而是让其他工人先走,只叫那名转载司机留下来帮忙更换连接环和连接螺丝。在童启建手里,这样的小故障几分钟就完成了。那名转载司机刚松了口气,童启建只说了一句话:“你觉得很侥幸,对吗?”便转身走了。那名司机在原地楞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第二天,童启建的更衣箱里边被人塞进了一份约有500余字的检查,内容很深刻,童启建这时笑的很开心。童启建说,他并不是想要那名司机写检查,只是想让他知道他这样做的严重后果。而那名司机自己写来了检查,说明他是真的知道错了,以后也绝不可能再犯,这让我很感动,也很高兴。
这就是“二筒”班长,他没有疾言厉色,没有严词申斥,却让一个工人明白,类似的小错误永远不能再犯。(陈强 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