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煤矿安全生产网!

矿井通风系统与重特大事故的关系

一通三防 2014-10-25 0
软件名称: 矿井通风系统与重特大事故的关系
文件类型:
界面语言:
软件类型: PPT
运行环境:
授权方式:
软件大小: 2.45 MB
软件等级:
软件登陆: admin
作 者 :
官方网址: 官方站
程序演示: 演示
解压密码:
整理时间: 2014-10-25
软件简介:

矿井通风系统与重特大事故的关系


2006年6月27日


一、我国煤矿安全形势


中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5%,但同时矿难死亡人数也占到了世界的80%,平均每天要牺牲矿工15名以上;


一、我国煤矿安全形势


一、我国煤矿安全形势


二、通风系统的缺陷


建国后死亡百人以上煤矿事故共发生了22起,其中20起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1起火灾事故(抚顺胜利煤矿),1起透水事故(广东梅州大兴煤矿)


通风系统缺陷的表现形式


1、采区布置中的通风系统隐患


1)剃头下山开采


剃头下山开采的安全隐患


剃头下山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木冲沟煤矿“9.27”事故案例


木冲沟煤矿“9.27”事故案例


木冲沟煤矿“9.27”事故案例


2)多点同时作业


多点同时作业主要是指多水平、多采区同时生产。采区多、工作面多,必然造成通风控制设施繁多,系统极不稳定,抗灾能力差,再加上人员过度集中,管理困难,一旦发生事故,必然引起事故进一步扩大,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2005年煤矿安全专家“会诊”中就发现,不少矿井采用两个水平同时生产,个别矿井为三个水平同时生产,水平内多采区布置,有的矿井一个开采水平内布置6个采区,而一个采区内又布置3~4个采煤工作面和6~8个掘进工作面同时生产,每个采区每班工作人数在300人以上,甚至有的采区竟超过500人。


2)多点同时作业(事故案例)


2005年11月27日21时40分,黑龙江省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东风煤矿皮带井发生一起爆炸事故,造成171名矿工遇难。这次事故之所以能造成如此大的伤亡事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矿存在着严重的采掘关系紧张,多点同时作业。调查显示,这家煤矿虽然年产只有50万吨,但矿井下却有3个采区、6个采煤工作面、16个掘进工作面。


2)多点同时作业


解决措施


根据矿井的生产实际,对于主采煤层的扩大采区和延伸准备采区要进一步合理优化,尽可能实行采区合并、布置单一采区,加大采区尺寸


提高工作面的装备水平,减少工作人员;


选择合理的上下山布置层位和支护方式,提高采准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减少巷道变形和维修工程量,从而减少同时生产的采区和采掘工作面数量,简化生产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提高矿井的安全性。


将一段巷道分为进、回风两段,一般情况是在中间砌筑密闭或风门隔开,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很难保证这些通风控制设施的密闭质量,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成一定的漏风,从而造成风流短路,导致工作面风量不足。


另外,这种巷道布置方式的抗灾能力很差,不管是进风段还是回风段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都极易将中间作为分隔的通风控制设施摧毁,从而严重破坏通风系统,导致整个系统瘫痪,引发更为严重的事故。


1997年11月13日,淮南矿务局潘三矿东四采区掘进轨道顺槽,发生一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88人,伤13人。这起事故虽然是由于放炮过程中遇断层造成瓦斯涌出,最后因放炮产生明火引燃工作面瓦斯,导致瓦斯爆炸,但使事故扩大的根本原因却是该矿东四采区的巷道布置极不合理,东四运煤下山一条巷道内分为入风、回风、入风三段,轨道上山也是一段进风一段回风,使事故波及到综一区综采工作面和两个掘进工作面,才会带来如此大的人员伤亡。


事故概况


1998年10月28日,江西省波阳县洪门口煤矿九一井,因-235运输大巷和-275运输大巷均分成了两段,一段进风,一段回风,而且中间只安设了简单风门加以分隔,如下图。工人进出工作面使风门时有打开,造成风流短路,工作面处于无风或微风作业,瓦斯积聚,最终由于炮眼未封炮泥,使用煤电钻电源放炮,引发了瓦斯爆炸,造成11人死亡。


井下供风主要是通过唯一的井口靠风筒送风,井下发生事故很容易就将风筒破坏,造成通风中断,严重影响井下人员逃生以及救灾活动的开展;


有的矿井从表面上看,不是独井,但主副井不通,未形成完整的通风系统。


独眼井生产,一旦发生煤矿事故,在只有一个“安全出口”的情况下,无法逃生。


独眼井开采的典型事故案例(1)


1975年5月13日,河北省滦平县红旗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9人,一氧化碳中毒157人。该矿井从表面上,具备完整的主井和副井,但是从矿井的系统图上看,二、三水平实际上是独眼井通风开采,如右图,导致井下风量十分微弱,使二、三水平瓦斯排不出去,产生积聚。矿井是在没有形成通风系统的情况下急于投产,违章放炮引起瓦斯爆炸,引发了重大灾害事故。


独眼井开采的典型事故案例(2)


1988年7月17日,云南省富源县半坡煤矿虽然主副井俱全,从系统图上看,巷道也是贯通的,但由于副斜井下部被水淹,上部巷道又失修顶板垮落而严重堵塞,实际上形成了只有一个主斜井的“独眼开采”,形不成完整的通风系统,这是造成矿井瓦斯积聚的主要原因,后因矿灯失爆引发了瓦斯爆炸,造成35人死亡。


防治独眼井开采的措施


矿井开采至少要开凿两个井筒,一个主井,一个副井,并且必须在主副井贯通、形成完整的通风系统之后,再组织进行生产。


加强对巷道的维护修复,定期清除主、副井之间任何影响风流正常流动的障碍物,保证主副井之间风流顺畅。


专用回风巷就是在采区巷道中,专门用于回风,不得用于运料、安设电气设备的巷道。


《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一十三条明确规定:高瓦斯矿井、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的矿井的每个采区和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采区,必须设置至少1条专用回风巷,而且专用回风巷内不得行人。


低瓦斯矿井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采用联合布置的采区,必须设置1条专用回风巷。


设置专用回风巷的必要性


设置专用回风巷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采区内的风流稳定和创造采区内采掘工作面实现独立通风布置的条件。过去采区设计时,其上(下)山的布置,一般是布置一条运煤上(下)山,一条材料上(下)山,其中一条兼作进风,另一条兼作回风,这样的布置常常由于材料的运输经常要敞开风门,煤炭的运输煤仓也很难封闭严实而带来下列各种安全隐患:


(1)整个采区风流很不稳定,漏风严重,采掘工作面的风很难正常供给;


(2)采区内发生灾变时,控制灾变风流,实现局部短路风流与反风等救灾措施,较难实现;


(3)灾区内人员的避灾路线和救护队员进入灾区的安全通道难以选择。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2005年2月14日,辽宁阜新矿业集团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事故造成 214人遇难,3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968.9万元。


矿井概况


发生事故的海州立井采用立井单水平下山开拓方式,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式。回采工艺为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和炮采放顶煤开采。现有2个生产采区,全井共有2个采煤工作面和3个掘进工作面。海州立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孙家湾斜井担负海州立井部分风量。海州立井绝对瓦新涌出量为23.01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3.7m3/t,属高瓦斯矿井。


事故经过


3316外风道冲击地压造成大量高浓度瓦斯异常涌出,3316架子道内,距专用回风道8m的配电点处,工人带电检修照明信号综合装置,接线腔内产生电火花,引起了瓦斯爆炸。


事故原因及总结


331采区为“剃头下山”采区;


采区没有专用回风巷;


3316掘进面与3315综放工作面串联通风;


人员密集,劳动组织混乱。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煤矿生产系统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提升、运输、通风、采掘、供电、排水等几个主要生产环节必须有序协调安排,如果某一个环节超能力生产,就可能导致矿井整个生产系统紊乱,很容易发生伤亡事故甚至重特大事故。


矿井一旦超产,就会造成开采和掘进关系紧张,导致巷道布置不合理,就形不成完整的通风系统;通风系统有缺陷,对及时稀释井下瓦斯浓度非常不利,再加上管理和技术上的问题,就容易造成事故。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新疆阜康市神龙煤矿是一个“ 三无”煤矿,就在这种情况下,此煤矿仍在超能力、超强度开采,2004年一年的实际产量高达29万吨,而该矿原设计生产能力只有3万吨,超产了近10倍。2005年7月11日,由于严重超能力超强度开采,导致井下采掘工作面瓦斯量增大,矿井通风能力不足,瓦斯积聚,发生爆炸。爆炸发生后矿井通风设施均遭破坏,风流逆转,导致救援工作都无法施展,最终有83名矿工在这场事故中遇难。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典型事故分析


2003年2月24日,贵州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木冲沟煤矿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就是超通风能力生产的一个典型案例,这次事故共造成39人死亡,18人受伤;发生事故的41118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从2003年1月5日开采至事故发生日急剧上升,由28m3/min上升至50m3/min,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矿井未能及时核减产量,导致工作面通风能力严重不足,后将工作面瓦斯浓度实现1.5%管理,瓦斯超限现象时有发生,最终因工人在井下打开矿灯出现火花而引起了瓦斯爆炸。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解决措施


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控制超通风能力生产。


避免以下恶性循坏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1)巷道贯通极易导致通风系统混乱


巷道贯通不仅是一项工程,同时也是一门技术,贯通工作一定要严格按照规程办事,制定完善的计划,工程技术人员要跟踪指导,巷道贯通后要立即调整通风系统,否则很容易造成风流短路,使贯通区微风或无风,产生瓦斯积聚,进而引起瓦斯爆炸,引发重大煤矿安全事故。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典型事故


1983年1月29日,黑龙江鸡西矿务局穆棱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3人死亡,摧毁巷道1000余米。


因井口调度不知巷道已经贯通,所以二班井长仍然布置5404队继续前进。由于没有及时在西十斜上设置板闭,造成风流短路使西十腰巷处于微风。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2)通风控制设施不可靠


井下的风门、挡风墙、密闭、风桥等是煤矿的主要通风设施,是确保采掘工作面正常供风和矿井通风系统稳定的构筑物,这些通风设施一旦破坏,轻者造成矿井风流紊乱,采掘工作面风量不足,局部通风机吸循环风;重者可能造成瓦斯异常涌出,引起瓦斯爆炸事故。而对于采用均压通风的火区,通风设施不可靠还会破坏风流压力平衡,将可能引起大量CO涌出,导致人员中毒死亡。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典型事故


1988年2月28日,黑龙江鸡西矿务局穆棱矿多种经营公司前进小井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28人,其中女职工21人。事故原因主要是:东五路13号层进回风巷间只设了一道风门,而且质量很差,漏风严重,事故前因工作面温度低将其敞开,造成严重的风流短路,工作面风量不足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矿井漏风的原因主要是:井下通风设施不严密,如设计施工不良或长期失修等原因造成漏风;另外由于采空区未及时封闭,冒落后又未被压实,巷道煤柱被压坏,地表塌陷区与井下连通等原因也会造成漏风。另外,箕斗提升井兼作回风井时,也有可能造成漏风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典型事故


1997年12月10日,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区五七集团公司大井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79人。


该矿为低瓦斯矿井。矿井原本采用一立一斜两井开拓方式,主井有罐笼提升,副井原为斜井,采用中央边界抽出式通风。后来新建一新立井,作为回风。斜井底有一掘进头,斜井口安装一台局部通风机向掘进头供风;斜井通风兼出煤,因而斜井井口简易风门频繁开启,漏风严重;斜井底与新风井之间无风门控制,由斜井漏进井下的风经新立井直接排到地面。经测算,新立井主要通风机运行后,斜井漏风量达到300m3/min,致使矿井主要生产区的四个采掘面风量的50%,这是造成瓦斯积聚的主要原因,后因违章放炮引发了瓦斯爆炸。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4)减少漏风的措施


合理选择通风系统。在拟定通风系统时,应注意进回风巷之间的距离不宜太近,同时要尽量不使进回风反向平行流动。


减少通过地表塌陷区的漏风,及时填塞地面塌陷坑及裂缝。


保持通风井巷、工作面有足够的断面积,减少主干风路中的通风阻力,以保证风流畅通。


矿井开拓方式、通风方式与开采方法对漏风有较大的影响。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1)以局部通风机代替主要通风机


严禁采用局部通风机或通风机群来代替主要通风机。因为局部通风机和小型通风机其本身的工艺结构可靠性比大型主要通风机设备差,在运转过程中容易发生故障。如果一台通风机发生故障而停止运转,停止的通风机相当于一个短路通道,通风机群会由此而产生短路循环风,就会大大地减少对井下的供风量,保证不了井下有效风量的供给。


通风机群代替主要通风机 某个通风机停转示意图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1975年5月11日,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发生一起死亡101人的特大煤矿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采用局部通风机群作为主要通风机使用,使得通风系统极不稳定,后来又关停2台局部通风机,造成瓦斯积聚,违章放炮引爆瓦斯。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2)通风机循环通风


局部通风机的吸入风量大于全风压供给设置通风机巷道的风量,则部分由局部用风地点排出的污浊风流,会再次经局部通风机送往用风地点,称其为循环风。当局部通风机距离回风口位置太近,采用压抽混合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通风机循环风典型案例:


1996年12月2日山西省柳林县贺家社煤矿发生的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造成44人死亡,2人重伤。该矿3号煤层安设了3台局部通风机,而根据11月30日煤矿测风记录显示3号煤层总进风为422m3/min,总回风为490.56 m3/min,进风量不足,三台局部通风机总吸风量大于总进风量,循环风严重,不能有效地排出工作面地瓦斯和煤尘,造成瓦斯积聚,最后送切眼违章放炮引发了瓦斯煤尘爆炸。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3)通风机供电未实现“三专两闭锁”


局部通风机是掘进工作面正常供风的主要动力设备,为了保证掘进工作面有连续稳定的新鲜风流供给,这就要求局部通风机必须连续运转,局部通风机的供电不能受其他电器设备的干扰,应该由采区变电所采用专用变压器、专用开关和专用电缆直接向掘进工作面供电。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典型事故


1981年12月24日,河南省平顶山矿务局五矿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事发当时,戊-226回风巷电缆被挤坏,接地掉闸,风机断电停风造成瓦斯超限,但风机停转后未把风电闭锁开关和风机开关手把打到停电位置,四点班有人违章送电,形成短路,产生火花,引起瓦斯燃烧爆炸,扬起煤尘,造成煤尘传导爆炸。事故造成133人死亡, 3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60余万元。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4)一台风机向多点供风


一台通风机同时或者轮流向多个掘进面供风,就会使有的


作面风量过剩,而有的工作面却风量不足,导致瓦斯积聚。


事故案例


1999年4月2日,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鸿土沟煤矿发生


一起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造成30人死亡。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二平巷向东翼供风的一台11kW局部通风机供下回风巷掘进头和小下山掘进头两个地点通风,造成下回风巷掘进头风量不足,瓦斯积聚达到爆炸界限.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风量不足的解决措施


国家以及地方监察机构应该加大对煤矿的检查力度,并制定有效的措施坚决制止超通风能力生产;


定期核定矿井通风能力,进行通风阻力测定,采取减小通风阻力的措施;


加强对通风控制措施的管理,保证质量,出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换.


2、通风系统风量不足


当矿井总风阻特别大时,在矿井的总进风与总回风道附近,或井底车场等处,可以应用角联通风巷道,减少矿井的总风阻,但不能因此而影响各采区或各工作地点的正常通风;


进行风网解算,然后进行合理的风量调节分配


加强对局部通风机的管理,并合理安置通风机的位置,避免产生循环风;同时,对每台局部通风机都要实行“三专两闭锁”;加强对通风机供电系统的监护,尽量避免停电事故的发生


应该设两台同等能力的主要通风机,一用一备,增大风机叶片角度或增加转速,以增大进风量,但一般作为最后考虑。


3、通风系统抗灾能力弱


抗灾与减灾是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功能。但是如果通风系统的阻力分布不合理、串联通风严重或者角联风网较多,就会导致风流不稳定,抗灾能力变得十分薄弱;出现安全隐患后就很容易发展成为事故,并有导致事故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3、通风系统的抗灾能力弱


矿井通风阻力在一般情况都要低于3000Pa,但是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延深,各矿通风巷道每年以4~5%的速度增加,加之前几年煤矿企业经济形势不好,安全欠帐多,该施工的深部风井没有施工,造成许多矿井通风流程过长,通风阻力增大,有些矿井通风阻力竟然达到5000多Pa。


研究及统计结果表明:新设计矿井的通风系统中,进风段阻力占总阻力的25%、用风段占35%、回风段占40%为宜。一般地,随着矿井服务年限的增加,回风段的阻力会有所增大,但多数以回风段的阻力不超过60%为宜。而实际测定表明,大多数矿井回风段的通风阻力占总阻力的60%~85%,只有少数矿井采区的通风阻力为总阻力的40%~50%。


回风段阻力过大就会使得矿井的抗灾能力很差,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


3、通风系统的抗灾能力弱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2004年10月20日22时40分,河南省郑州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平煤矿发生一起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引发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48人死亡,32人受伤。


矿井概况


大平煤矿属国有企业, 2003年矿井核定生产能力130万吨/年,采用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抽出式混合通风方式,如图4.1。煤尘爆炸指数为16.2%,具有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发火期为六个月,属不易自燃煤层。


井下布置有2个采煤工作面,8个岩巷掘进工作面。2003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绝对瓦斯涌出量为26.16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1.47 m3/t,属高瓦斯矿井。


3、通风系统的抗灾能力弱


大平煤矿21回风下山现场照片


3、通风系统的抗灾能力弱


事故总结:


导致本次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回风侧阻力过大,突出的瓦斯流不能快速顺利地从回风道排出,而逆流至西大巷引发了瓦斯爆炸事故。


调查发现,在11轨道石门过21回风下山联络平巷10米处的4扇风门存在严重问题,即全部为一个方向风门,或者全是正向风门,或者全是反向风门,如果4扇风门全部向西大巷方向开启。


该矿应急处置措施不力也是导致本次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瓦斯突出与爆炸有30分钟的间隔时间,而这段时间内,矿井居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3、通风系统的抗灾能力弱


通风系统阻力分布不合理的解决措施:


定期对回风巷进行清理维护,防止冒落的顶板阻塞巷道,保证其有合理的通风断面,疏通影响安全生产的瓶颈。


研究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开发巷道支护新技术,选择合理的巷道支护形式,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减少巷道变形。


尽量避免巷道的突扩、突缩或急转弯等非直巷道布置,减小巷道阻力。


3、通风系统的抗灾能力弱


分区通风,就是把井下各个水平、各个采区以及各个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和其他用风地点的回风各自直接排入采区的回风道或总回风道的通风布置方式,又称并联通风、独立通风。


分区通风安全可靠,当其中任一风路发生事故,不会影响其他风路,不会使灾情事故扩大。


分区通风风流比较稳定,各用风地点的风量可以相互调节,调节方法也比较简便。


分区通风风网比串联通风风网的总风阻要小,矿井通风能力大,抗灾能力强。


3、通风系统的抗灾能力弱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1977年2月24日9时18分,坪湖煤矿二水平东一辅助盘区219回采工作面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14人,受伤6人。


矿井概况


坪湖煤矿矿井采用斜井多水平开拓方式,一水平标高-165m,生产水平为二水平,标高为-300m。工作面为走向长壁后退式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边界式,总进风量5800m3/min。随着开采深度加大,瓦斯涌出量逐年上升,1976年达32.41m3/t,定为超级瓦斯矿井。


3、通风系统的抗灾能力弱


事故原因


通风系统不能实行分区通风管理,掘进工作面与回采工作面串联通风是造成这次事故扩大的主要原因。


事故经过


1977年2月24日工作面下方2107掘进巷道风机掉闸后无人送电,停风11h,瓦斯积聚。24日早班工人进巷接水管,在未检查瓦斯浓度的情况下擅自开动局部通风机,大量瓦斯经2502皮带道排入219回采工作面下顺槽,此时电工正在距工作面20m处检查变压器的接线盒,由于接线盒防爆失效,产生电火花引起了瓦斯爆炸。


3、通风系统的抗灾能力弱


(6)解决措施:


准备采区,必须在采区构成通风系统后,方可开掘其他巷道;采煤工作面必须在采区构成完整的通风、排水系统后,方可回采。


掘进工作面的回风流必须直接引入总回风巷和主要回风巷中,实现独立通风。


4、事故救灾中的通风失误


任何通风系统都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事故的发生总是防不胜防;一旦事故发生,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决策,及时采取合理的应急救援措施,而决策救援时必然涉及到对通风系统的利用,如果决策不当,不但达不到救灾的目的,反而会使事故进一步扩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事故处理中的通风失误


由于井下供电系统复杂,用电设备多,局部通风机发生故障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旦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就会发生瓦斯积聚。而当供电系统正常、局部通风机维修好以后,都要面临积聚瓦斯排放问题,如果没有合理、完善的瓦斯排放计划,盲目开启局部通风机,搞“一风吹”,就给会带来很大的事故隐患,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违章排放瓦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不编排措施,盲目排放;


排放瓦斯不控制风量也不检查瓦斯;


没有严格执行排放瓦斯措施,在瓦斯流经的区域不撤人、不断电、不设警戒。


4、事故救灾中的通风失误


违章排放瓦斯典型事故案例


1991年4月21日,山西省洪洞县三交河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造成死亡147人。


4、事故救灾中的通风失误


事故原因


4月21日早8点下班前井下停电,约14时30分送电,停电6个多小时造成202工作面瓦斯积聚。下午4点班的工人根本没有制定任何排放瓦斯的措施,就随意开启局部通风机排放瓦斯,结果通过串联风机将202工作面的瓦斯抽入203工作面,使203工作面四顺槽的瓦斯达到了爆炸浓度


4、事故救灾中的通风失误


典型事故分析:


1960年5月9日,山西大同矿务局老白洞煤矿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煤尘爆炸事故,当时井下共有职工912人,经过6昼夜抢救,除228人脱险外,其余684名职工全部死亡,其中有矿长3名,科段级干部16名,一般干部16名,整个矿惨遭破坏,造成了严重损失。


矿井概况:


老白洞矿是大同矿务局当时的八大矿之一。1957年出煤50多万吨,1959年产量猛增到120万t以上,1960年的计划指标又增到152万t,特别是事故前组织高产中,日产水平竟达到6000t以上。井下共10个工作面,12个掘进队。


老白洞煤矿“5.9”煤尘爆炸事故示意图


4、事故救灾中的通风失误


事故总结:


井底车场车爆炸发生后车场附近已无生还工人,此时本应该采取措施全矿反风。但救灾指挥人员却错误开动风机正常通风,将发生在进风侧的火灾产生的有害气体吹到工作面,致使大量的工人死亡。


事故地点位于井底车场的14号井翻笼至图表室110m的运输大巷范围以内,也就是进风井筒的下方,位于矿井的进风侧。毫无疑问,当事故源发生于矿井的进风侧而且短时间内难以处理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反风,如果能够在事故发生伊始就采取这一措施,可以挽救多少人的生命啊!


4、事故救灾中的通风失误


(4)解决措施


加强对救灾人员的培训,提高救援人员的素质和对事故的应变能力,以保证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快速地做出准确的决策;


平时应该加强矿井救灾演习,提高救灾人员的救灾决策能力以及井下人员的逃生能力,煤矿企业每年必须至少组织1次。


研制合理适用的矿井事故救灾决策支持系统,编制相应的软件,使其在事故时能及时为救灾人员提供正确的参考,辅助决策;同时也为受灾人员提供最佳的避灾路线;


矿井设计时就应该在巷道布置、风机选择、风门设置等各方面为事故救灾做好准备工作。


四、构建合理通风系统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合理的通风系统对于预防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矿井通风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通风系统简单


通风设施可靠


分区通风


矿井通风阻力小且分布合理


抗灾能力强


下载地址: 文档地址1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软件: 无相关信息
下载说明: ⊙推荐使用网际快车下载本站软件,使用 WinRAR v3.1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软件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下载本站资源,如果服务器暂不能下载请过一段时间重试!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请到本站论坛去咨寻,我们将在那里提供更多 、更好的资源!
⊙本站提供的一些商业软件是供学习研究之用,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

煤矿安全网(http://www.mkaq.org)

备案号:苏ICP备12034812号-2

公安备案号: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矿安全生产网 徐州铸安矿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网狐天下友情技术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