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煤矿安全生产网!

云南省马河煤矿区地质构造研究

论文文档 2014-11-10 0
软件名称: 云南省马河煤矿区地质构造研究
文件类型: .pdf
界面语言:
软件类型: Pdf
运行环境:
授权方式:
软件大小: 189.15 KB
软件等级:
软件登陆: admin
作 者 :
官方网址: 官方站
程序演示: 演示
解压密码:
整理时间: 2014-11-10
软件简介:

云省马 南咱与


高世达 高攀 何源


摘要:云南省马河煤矿区位于威信县城


38km 处的砂子坡~斑鸠沟一庙沟一带,呈一向


西北突出近东西展布的弧形向斜。矿区内煤炭


资源蕴藏丰富,但地质勘查程度较低,不能满足


对煤矿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和规模化、集约化生


产的需要。因此,通过地质勘查,了解马河煤矿


区地质构造,分析和确定可采煤层的分布范围、


稳定程度,以及可采煤层煤类和煤质特征,对


加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重要意


义。


关键词:地质构造 成煤规律 马河煤矿



1概述


云南省马河煤矿区位于威信县城38


km 处的砂子坡一斑鸠沟一庙沟一带,呈一


向西北突出近东西展布的弧形向斜。矿区


内煤炭资源蕴藏丰富,但地质勘查程度较


低,不能满足对煤矿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和


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需要。因此,通过地


质勘查,了解马河煤矿区地质构造,分析和


确定可采煤层的分布范围、稳定程度,构造


破坏程度,以及可采煤层煤类和煤质特征,


对加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重


要意义。


2矿区地层分布


河煤矿区地质构造研究


黄军军 董涛 杨春震 (云南煤炭地质勘查院)


表一 主要断层特征一览表


区域内地层由新至老出露分布为:第四系,主要岩性为>中积、洪


积、坡积、洞穴堆积物,主要是砾石、砂砾、砂、粘土和岩块组成,厚度


为O一20米: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主要岩性为灰黄色、绿灰色细一


中粒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和煤层


(线),含炭化植物化石甚多,厚度为346—470米;中统关岭组,主要


岩性为中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泥质白云岩;下部为紫红色、灰


黑色薄层泥岩夹黄灰色白云质泥岩、砂质泥岩,底部可见水云母粘土


岩,厚度为34—41O米:下统永宁镇组上部为灰色、青灰色中厚层状


灰岩,具蠕虫状构造,中下部为灰黑色钙质泥岩,紫红色、褐黄色泥灰


岩、砂质泥岩,底部为灰色灰岩,厚度为164—520米;飞仙关组由紫


红色、灰紫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夹3—6层灰绿色厚0—12m 的


泥岩、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等,上部含钙质结核构成,厚度


为336—470米:卡以头组由灰绿色薄一中厚层状砂质泥岩、泥岩夹


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下部含钙质组成,厚度为30—1OO米;二叠


系上统长兴组由由生物碎屑灰岩、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等组成,夹


煤层(线),含腕足、腹足类化石构成,厚度为16—45米;龙潭组为煤


层,主要由顶部煤层,上部为主要含煤段,下部非主要含矿段,夹有煤


线:岩性由黄灰、灰、浅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等


组成,厚度为90—204米:峨嵋山玄武岩组,下统茅口组,栖霞组。其


中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中统关岭组下统飞仙关组、卡以头组,二叠


系的各组地层依次展布在向斜两翼,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地层分布


于向斜轴部,二叠系及三叠系展布于背向斜两翼,第四系地层零星分


布于河流两岸及山问凹地与山麓地带。


3矿区地质构造分析


整个区域位于特提斯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复合部位的滇东


北台褶束的东部。经历了长期多次的地壳运动,留下了性质不同、规


模不等、方向不一的构造形迹。从区内主体构造的力学性质及成生联


系分析,本区以华夏式构造体系最为发育,此外尚有东西向构造体


系、南北向构造体系和一些规模较小的旋扭构造。


矿区处在整个区域马河向斜,马河向斜轴线大体沿北东~南西


方向展布。向斜轴部由三叠系须家河组地层组成,两翼为三叠系及二


叠系地层组成。马河向斜的北西侧与瓦石背斜相邻,南东侧与雨河背


斜相邻。马河向斜、瓦石背斜及雨河背斜轴向基本相同,轴线大至平


行:北东端与炉塘坝断裂、沟头背斜相邻;南西端则与羊场背斜、牛场


向斜遥遥相接。


①断层。通过对整个矿区的地质勘查,共测出断层13条(表



),其中正断层3条,逆断层1O条,对煤层有影响的断层7条。主


要分布在普查区的东部,多数断层走向与主体构造线方向展布大体



致,断距规模较大,断层面陡直,且地层多呈缺失。


②褶皱。矿区地质构造存在褶皱1条,形成主体构造马河向斜。


马河向斜轴线大体沿北东一南西方向展布,北东起于炉塘坝,南西至


于田坝头,轴线延长约40km,两翼宽约5~8km。褶皱长而宽展,向


斜在斑鸠沟一带向北东方向倒转凸起,平面上呈“S”型展布,向斜两


翼基本对称,北西翼稍陡,局部有直立甚至倒转现象;在庙沟一宗家


坳~坪房一带倾角40。一50。;南翼地层倾角较缓,倾角30—


55。。为一向斜轴向南西倾伏的不对称向斜构造。


通过对地质勘查结果的综合分析,马;. -I煤矿区地质构造总体呈


向斜构造,无次级褶曲存在,该区内构造形态变化大,地层产状较不


稳定,构造复杂程度应属中等。


4含煤地层及成煤规律分析


矿区内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长兴组(P2c)与龙潭组(P2I)。长兴组


(P )地层一般厚度为30m,含煤线及薄煤1—3层,煤层总厚


1. OOm,含煤系数为3.3%。含大部可采煤层1层,编号为C 煤层,煤


(上接第142页)


好的选择性短路保护性能,熔断器仅作为后备保护用。 方便。适合在防爆场所大规模使用。


5结语 参考文献:


ZK80矿用隔爆型电气组合开关在煤矿中的应用既能很好地解 ⋯国家标准《矿用隔爆型电磁启动器>.


决了发生故障时带负荷操作的问题,又能远距离操作,造价低,使用 【2I(防爆电气设备》.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出版


143


前方交会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李岩 张永波 (河南鹤壁中泰矿业有限公司地测科)


摘要:井下条件复杂经常无法通视,贯通时需要提前得出待测点坐标,前


方交会公式复杂不易记忆,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使用计算器直接求出交会


点坐标,提高了工作效率,是矿山测量中求前方交会的简便方法。


关键词:前方交会 井下条件限制 待测点 无法通视 点斜式二元一


次方程


前方交会是在测量中利用已知条件求出未知点的一种非常实


用的方法,内业计算时经常用到,在矿山测量中由于井下条件限制


致使仪器无法与前方通视,经常需要用前方交会的方法来预计待测


点坐标和待测边边长。前方交会计算可以用正切或余切公式把数据


带入直接求解,但其公式比较复杂不容易记忆,如果结合数学中的


点斜式直线方程:则简化了计算步骤,便于记忆理解,提高了填写标


定台账的效率,保证了现场标定数据的正确,从而更好地为开拓采


掘服务。


1求前方交会的方法


1.1利用余切公式,已知条件A、B两点坐标分别为(xA,yA)、


(×B,yB),求P点的坐标。


待求数据P点的坐标(Xp,Yp) 观测数据


为确定P点的位置经纬仪分别安置A、B两点,用测回法观测


A、 B。


坐标计算:根据A、B两点的坐标和 A、 B,P点坐标为


× :. XAcot/ -


~B+XBCOt/


-A-(YA-YB)



cOt A+cot B


× :. yAcot/ -B+y~cot/ _A-(XA-XB)



cot A+cot B


这是利用余切公式计算前方交会的一般方法,其公式不便于记


忆且在计算器中输入数据较多容易出错。


1.2利用点斜式直线方程求P点的原理及方法:


已知AP、BP的方位角及A、B两点的坐标。直线1用yA=k~A+b,


表示,直线2用YB=kBxB+b2表示其中kA=tanxA、k8=tanxB 由此可求出


b1.b2


, 然后联立方程组可求出待测点P的坐标X 、Y。。


通过两种方法的直观比较可以看出利用直线方程求P点(待定


点)的方法大大简化了计算步骤,减少了输入量,便于测量初学者更


好的理解坐标方位角和导线的概念,还可以作为用不同的方法来审


核计算结果,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


2 33052上顺槽开口应用前方交会实例


如下图:33052上顺槽在33051上顺槽开口在第一次开口处测


定坐标点L53,在三叉口测定坐标点L50,原计划往前掘进侣米与


33051回风横川相透,在开口5米后更改设计改为在33051回风横


川透口处即P点往回掘进与L53处贯通,这时需要用前方交会求得


P点坐标及L50至P点距离以给定第二次开口位置。根据已知L53


(5391. 039,5677.702),L5 ~P方位:50。30 00 ,L50(5383.074,


5686.51 8)L5 P方位:8。5O 28”利用点斜式直线方程y=kx+b


可求的P点坐标(5400.554,5689.244),用正切公式求得P点坐标


(5400。547,5689.230)用两点坐标可


对算出L5o_一P点距离17.7米。由此可见用两种方法得出的结


果皆可满足施工需要。


3总结


井下条件复杂经常无法通视,根据必需的数据利用前方交会的


方法可以直接得出待测点坐标和所需要在井下现场标定的数据,是


井下测量施工放线经常用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得出的数据完全可


以满足巷道施工要求从而确保巷道正确的施工方位避免带来不必要


的损失和浪费,为巷道安全正常掘进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矿山测量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10一O1出版.


【2】《煤矿测量学>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12—1出版.


【31(矿山测量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1出版.


(上接第143页)


层一般厚度为O一1.55m,平均0.70m。龙潭组(P,I)地层一般厚度为


102m,共含煤2—6层,大部分煤层均位于龙潭组的上部,煤层总厚


2.96~5.00m,含煤系数为2.9~4.9%。含可采煤层1~2层,编号为


C5、C6,煤层一般厚度为o-_1.72m。综上所述: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含


煤性属中等,主要可采煤层位于含煤地层中上部及上部。


聚煤规律。矿区内较稳定和不稳定的可采煤层(C 与 、C。)皆


位于分流河道泛滥盆地沉积旋迪最顶部,且单个旋迥沉积发育愈充


分、愈完整、厚度愈大,则煤层愈厚愈稳定。而间湾区段由于海水动


荡,时进时退,沉积环境不稳定,故煤层薄,且稳定性聚煤区主要分布


于河流冲积平原临近滨海平原地带及滨海平原带。富煤带则位于冲


积平原的前缘与下三角洲平原或滨海平原带。但因离三角洲主河口


较近,普遍为中高灰、高硫煤。故主煤层为中灰、中高硫煤。


5结论


矿井多年的生产情况总结可发现,由于矿区地质构造复杂,已成


为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因此,通过地质勘查,分析研究该


矿地质构造的发育特点,了解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和特


点,掌握煤层的分布和聚煤规律,对马河煤矿区提高产量,保证进行


安全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郭鹏程,樊怀仁,李鹏.董家河煤矿地质构造研究[J】.陕西煤炭,2011,


6:19- 21.


【2】樊怀仁.葛泉煤矿地质构造研究[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2,22《3):


284-287.


[31云南省威信县马河煤矿区区威信段普查报告【R】. 云南省煤炭地质


勘查院。2006,


144


. 一~


下载地址: 文档地址1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相关软件: 无相关信息
下载说明: ⊙推荐使用网际快车下载本站软件,使用 WinRAR v3.1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软件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下载本站资源,如果服务器暂不能下载请过一段时间重试!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请到本站论坛去咨寻,我们将在那里提供更多 、更好的资源!
⊙本站提供的一些商业软件是供学习研究之用,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

论文文档

煤矿安全网(http://www.mkaq.org)

备案号:苏ICP备12034812号-2

公安备案号: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矿安全生产网 徐州铸安矿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网狐天下友情技术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