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标准
QG/XQ0424-2009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以下规范的相关条款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999]24号、《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令[2006]33号、《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2006]41号等。
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及责任制、成本核算范围方法及程序、成本预算与控制、成本分析考核与奖惩等标准内容,适用于对成本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管理。
三、标准内容
(一)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及责任制
1.为加强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领导,成立成本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矿长
副组长:矿副职
成员:科室、区队负责人
2.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建立以体制、机制和操作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体系,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和措施;
(2)制定成本核算办法,建立成本分析报告制度,制定成本考评办法;
(3)有计划地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对成本归口科室、区队成本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进行奖惩。
3.分清责任,明确任务,按照矿领导、科室、区队在成本管理体系中承担的不同职责,建立三级成本管理层次:
(1)矿领导班子为决策管理层,负责成本管理体制、考评与奖惩办法的制定;
(2)成本归口管理科室为控制层,主要任务是:落实批准的成本预算,进行指标内部分解;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制定内部成本控制措施;对归口成本管理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考核和评价,将区队成本执行结果反馈给企管科;做好本科室归口管理范围内成本费用的监督指导工作;
(3)区队、班组为执行层,主要任务是认真执行责任成本预算,进行责任成本核算,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保证成本管理目标的完成;
(4)企管科、财务科为成本管理责任部门,各区队与有关科室要认真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做好成本管理具体工作,保证本单位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成本核算范围、方法和程序
1.根据财务制度规定的成本列支范围,按照集团公司一体化运作的特点,由财务科负责对原煤制造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纳入一个核算体系。
2.根据国家会计制度及集团公司的成本管理规定,结合现行政策及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特规定成本费用开支范围规定如下:
(1)材料费: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各种材料、备品、配件、燃料、动力、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的原价和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2)职工薪酬:包括集团公司批复包干工资、为职工实际发放的福利费、为职工上缴的各种社会保险费及其他职工薪酬。会计人员负责按不同类别进行正确分配:矿井下采煤、开拓、掘进、运输、机电及地面生产人员工资,直接列入原煤生产成本;非生产性辅助单位人员工资列入制造费用;管理人员工资列入管理费用;
(3)电费:按集团公司供电处转入的供电数量及结算价格,由机电科按电力消耗单位、部门进行分配,月末编制“电力成本分配表”,财务科根据分配结果将电费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项目;
(4)折旧费:列入成本的固定资产折旧费,是指除矿井建筑物以外的固定资产,按规定的固定资产个别折旧率,采用直线法(平均年限法)按月提取。闲置一个月以上的固定资产应予以封存,停止计提折旧。折旧方法一经确定,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变更;
(5)维简费、安全生产费用:按实际产量与国家规定标准提取(目前维简费8.5元/吨,安全费用15元/吨);
(6)修理费:生产设备修理费;
(7)地面塌陷补偿费:因采掘造成的塌陷区赔偿与征迁复垦费用;
(8)制造费用:包括:为生产服务的地面人员、区队管理人员的工资薪酬、物料消耗、按公司规定计提的各项费用、设备租赁费、支付金瑞公司的劳务费等;
(9)期间费用: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3.成本核算方法及核算程序:
(1)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
1)划清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营业外支出的界限;
2)划清产品制造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3)划清本期产品成本与下期产品应负担的费用界限;
4)划清各种产品之间的费用界限;
5)划清本期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费用界限。
(2)正确选择成本费用核算方法
原煤产品因品种单一,又无在产品,按品种法进行成本计算,即当月归集的原煤成本,按照当月的原煤(包括末原煤、入洗原料煤、自用煤)产量,平均分配核算。
(3)遵循正确的成本核算程序
1)日常对费用进行确认,确定产品成本的核算范围;
2)将应计入当期产品成本的各种费用要素进行归集,月末按照原煤产量平均分配原煤成本。
4.按照煤炭生产过程进行成本管理及核算:
为切实有效降低成本费用支出,要加强对煤炭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强化对综采、掘进、回采、排水、通风、巷修、提升、运输等各生产过程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电费及其他直接费用的管理与核算。
(三)成本核算与控制
1.成本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科、企管科是成本预算的责任管理部门,要按照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原则编制成本预算(原煤生产成本计划、期间费用预算)。根据下达的生产计划重点编制可控成本预算。
2.依据集团公司下达的成本指标,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将指标分解落实到责任科室、区队,并由各相关职能科室归口管理和考核,每月28日前编制月度成本预算。
3.对成本预算要实行事前控制、动态管理,利用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做好对材料、职工薪酬、电费、管理费等可控成本的控制。强化控制机制和手段,加强信息反馈,及时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成本控制目标实现。
4.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法:
(1)抓好成本预算指标的分解工作,把经济责任制落实到岗位和职工个人;进一步完善内部市场化管理机制,同步开展内部经济核算,成本指标落实到哪一级,核算就到哪一级,形成矿、区队、班组核算系统闭环运作,从而迅速及时的计算成本费用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确定责任归属,借以纠正偏差,评价和考核业绩。
(2)对有关涉及生产接替、安全生产的大项成本支出,必须进行经济论证,并编制单项成本专用预算,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本着节约挖潜、回收复用的原则,统一安排,对各项费用严格控制,实行节奖超罚。
(3)应特别注意加强生产过程成本控制,从源头降低消耗,尤其是要加强材料、电费、工资成本等项目的管理。
1)材料管理:
①要严把材料采购关,严格按照物资采购管理要求进行采购,实行招标采购,规范采购行为,降低采购成本;
②对材料费用按系统实行切块管理,把材料消耗指标承包给责任科室,责任科室再按生产作业计划分解落实到各基层单位;
③根据不同的生产作业情况和特点,本着“先进、合理”的原则,制定不同的消耗定额,结合生产作业计划每月下达材料消耗计划,对不受任务、产量、进尺影响的单位每月核定材料消耗限额;
④严格限额领料制度。计划内领用的各种材料、配件,由分管领导审批;超计划领料必须由矿长审批;
⑤对大宗批量材料的投入,要坚持“先算后干,效益优先”原则,做到决策科学,投入合理;
⑥对材料消耗要实行跟踪管理,供应、企管、财务等部门每月要对区队井下现场及二级仓库进行盘点检查,杜绝浪费现象;
⑦积极倡导生产技术人员应用、推广生产新工艺、新方法,对降低成本、减少材料投入效果明显的单位要给予奖励;
⑧严格材料消耗计划考核,做到每月考核每月兑现;
2)工资管理:人劳科负责对生产经营环节进行科学的定编定员,制定先进合理的劳动工资定额,优化劳动用工制度,积极实施减人增效,严格按照内部市场运行结果办理月度工资结算手续;
3)电费管理:机电科要加强对风机、主排水泵、压风机、提升机、皮带机等大型设备的用电管理,做好避峰填谷工作,提高功率因数,减少无功消耗,合理配置设备,克服“大马拉小车”现象,推广有效节电措施,进行高效低耗设备改造;
4)修理费的管理:租赁设备矿负责运送,修理费由租赁站承担;非租赁设备以矿自修为主,需外委维修的设备,机电部门要严把期初拆检、中检、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质量监督,实行外委预算制和维修质量追究制,保证修复质量,减少费用支出。
(4)加强对非生产性支出预算管理与控制。严格执行《非生产性支出管理办法》,对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行政车辆维修、非生产性材料消耗等实行预算管理,将预算指标分解到归口管理部门。财务科为责任管理科室,负责对归口管理部门进行考核与奖惩。
5.坚持以科技创新,降低成本支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充分发挥职工的创造力,支持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和创造发明,加大对技改的投入,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结构的优化、成本费用的降低。
6.切实推进成本管理创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学习和总结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比如目标成本法、招标采购法、标准成本法、责任成本法、精细化成本法、市场化成本控制等,要在实践中创造性的应用,并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四)成本分析考核与奖惩
1.建立成本分析会制度。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成本分析会,在次月10日前提交考核报告和成本分析报告,成本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认真分析当期成本实际完成情况及超支、节约原因,重点对各项政策性增支因素对原煤成本的影响情况、生产地质条件变化对成本的影响情况、生产过程各项工程量的变化对成本的影响情况、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对成本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
2.切实强化成本考核。实行严格的成本考核,是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的保证。成本考核要以各级成本预算执行主体为考核对象,以成本预算目标为考核标准,通过对预算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的比较,确定差异并查明差异产生的原因,据此评价各级责任单位和个人的工作业绩,并与其相应的奖罚制度挂钩,使其经济利益与相应的工作业绩紧密相关,以充分调动各级责任单位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
成本考核实行分级考核,企管科、财务科每月对区队、各归口责任科室进行考核,成本考核要做到“严字当头”,考核结果作为工作业绩评价和奖惩的依据。
3.为充分激发各级管理者及员工在成本管理上的主动性,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实现节支降耗,对责任人实行风险抵押制度纳入市场化考核,按《市场化考核办法》考核兑现。
四、信息传递
(一)本标准输入信息
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公司和矿下达的各种成本、费用指标;各项成本费用发生的原始凭证。
(二)本标准输出信息
成本业务处理后的记账凭证;各种成本费用的台帐及记录;考核报告和成本分析报告;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及财务状况说明;会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