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挫后奋起 浴火中重生
重挫后奋起 浴火中重生
郑州煤炭工业集团大平煤矿
2004年10月20日,是所有大平人终生难以忘怀的日子, 无情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夺去了148名矿工兄弟的宝贵生命,失子之痛、亡夫之痛、丧父之痛,使得148个家庭受到重创,不仅将大平矿推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绝望的情绪也在整个矿区弥漫,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经过“10·20”事故的洗礼,大平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事故的无情和可怕,更加真实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痛定思痛,大平人下定决心,要深刻吸取事故教训,牢固树立安全理念,坚持严格管理,以构建本质安全矿井为目标,勇敢地从灾难的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
按照既定目标,大平矿全矿上下努力,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严格安全管理、突出瓦斯防治、加大科技创新、破解瓦斯抽采难题等措施和办法,实现了连续十年安全生产,共计3875天(截至2015年5月底)。
一、牢记事故教训,筑牢安全生产思想防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生产才能拥有扎实的根基。十年来,大平人牢记“10·20”事故的沉痛教训,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认真对待安全工作,从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入手,加强安全培训,开展警示教育,把“零死亡”理念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干部职工心中,筑牢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
(一)“公祭日”活动警钟长鸣。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平矿把每年的10月20日作为矿难“公祭日”,全矿停工停产一天,举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开展警示教育,督促全体干部职工提升安全意识。一是开展以“勿忘矿难、共筑安全”为主题的安全公祭活动,举行集体安全宣誓,为遇难同胞默哀,敲响安全警钟,通过这种庄严肃穆的活动形式,使职工心灵受到洗礼、感情得到升华、认识得以深化,时刻绷紧安全弦,耳边长鸣警示钟,不断强化安全红线意识。二是组织由参与矿难抢险人员、事故幸存人员和遇难职工家属组成的安全宣讲团深入区队、车间、班组,讲述亲身经历和事故伤害,使亲历者对事故景象铭记于心,后来者对事故伤害感同身受,通过这种现身说法式的宣讲活动,使职工长存敬畏之心,提高责任意识,自觉按章作业。三是开展安全“大反思”活动,要求每个干部职工将典型事故案例与自身岗位相结合,反思、查找本人在思想认识上、作业行为上、现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安全风险意识入脑入心。
(二)安全“零”理念植根于心。
多年来,大平矿始终坚持“零死亡”目标,树立了“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践行着“隐患可控,事故可防、干煤矿应该不死人、不伤人”的崇高理想,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不安全不生产。领导干部把职工当作自己的亲人、兄弟,坚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良心抓安全,真正与职工同呼吸、共命运,向职工反复灌输安全理念,持续传播安全文化,把“零”理念植根于全体干部职工的心灵深处,使大家在思想上养成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在行动上养成自觉的安全作业行为,敢于拒绝违章指挥,坚决避免冒险作业,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提升了履职尽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逐步实现了安全生产的“知行合一”。
二、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夯实煤矿安全基础
通过深入分析“10·20”事故教训,认识到夯实煤矿安全基础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大平煤矿坚持以抓基础、抓基层、抓基本功为着力点,以抓现场、抓班组、抓行为规范为突破口,不断创新管理思维,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管理措施。
一是强化基础管理。从基础管理的细节抓起、从弥补管理漏洞做起,狠抓“三基”建设,开展安全管理年、安全管理质量年和安全管理深化年活动,建立完善了106项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实现了精细化、标准化、制度化。每月开展一次安全大讨论,针对近期安全管理的重心开展讨论、分析,共同探讨安全管理的最佳模式,提升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危险辨识能力。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强化“一通三防”、防治水等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管控,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夯实了安全根基。
二是强化现场管理。推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跟工序、跟过程,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重点环节的管理,不断提升作业现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使职工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严格执行危险源辨识和告知制度,开展岗前安全确认,对井下作业地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预先辨识,确认符合开工标准后,向现场安监员汇报确认结果,经许可后方可正式开工,实现了作业地点安全危险因素的实时、有效监控,做到了安全生产“五想五不干”(想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干;想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干;想安全工具,未配备不干;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想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干),强化了对薄弱环节的管控,杜绝了各类事故的发生。
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坚持“守土有责、失土问责”的原则,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管理过程责任的落实。实行超前问责制,实现从结果追究向过程追究的转变,对重大隐患,以及搁置隐患、重复隐患、反弹隐患和隐瞒隐患等实行责任倒查追究。对隐患整改不及时、不彻底造成事故的,严格按照《大平煤矿事故调查与责任追究规定》进行问责处理,除从重追究直接责任人外,还要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实行安全管理“红线”制度,对不安全行为“零容忍”,对触碰安全管理“红线”的人员从严、从重追究,对作风不扎实、执行不到位、管理上出现问题的人员,由矿长或安全副矿长进行警示诫勉谈话,促进各个岗位安全生产责任的全面落实。
三、全面总结事故教训,提升灾害防控能力
“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大平煤矿在瓦斯治理上吃过大亏,教训深刻。“10·20”事故后,大平煤矿就始终把瓦斯治理作为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扭住不放,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探索技术方法,超前防范,逐步走上了区域瓦斯治理的良性轨道。
一是狠抓瓦斯治理。首先,加大瓦斯防治安全投入力度,瓦斯治理投入占安全总费用的71%以上,仅2014年就投入了3598万元,为瓦斯治理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每月拿出6万~8万元作为抽采专项补贴,对抽采队伍施工情况进行奖励。第二,建立健全瓦斯治理体系,成立领导机构,建立瓦斯区域实验室,组建专业化队伍。每月召开一次瓦斯治理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区域瓦斯治理技术及现场管理问题。坚持每月对采掘工作面进行瓦斯治理评价和重大隐患排查,对隐患和问题,实行分级管理,挂牌督办,落实责任;严格执行“浓度0.3%重点关注、0.45%超前预警、0.5%及以上分析处理”的瓦斯浓度预警机制。第三,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委托中国矿业大学编制了《大平矿区域防突治理技术方案及十二五瓦斯治理规划》,建成装备精良、配套设施齐全的6套瓦斯抽采系统,满足了瓦斯治理工作需要。第四,加强区域治理,采取底板抽放巷穿层钻孔预抽煤层瓦斯等多种措施,探索穿层钻孔预抽回采区域瓦斯治理方法,保证了工作面预抽时间不少于6个月。
二是强化过程管控。推行瓦斯治理精细化管理,建立完善打钻视频监控系统,并与现场人员监督相配合,对钻孔施工一杆一记,实行钻孔实名制管理,对钻孔、封孔质量终身负责,按照日统计、旬分析、月总结的钻孔抽采效果考核,并与工资挂钩。为确保瓦斯治理效果达标,从“设计差异化、工艺标准化、管理精细化、计量信息化、考核常态化”五个方面加强抽采管理,实现了区域瓦斯治理的“一面一策”。为解决瓦斯治理过程中顺层钻孔塌孔、消突薄弱带、回采期间动压异常等问题,在煤巷掘进时进行超前注水或注浆加固煤体;在底板抽放巷穿层钻孔掩护煤巷掘进后,利用穿层钻孔对工作面中部消突薄弱带进行控制、对工作面或煤巷进行超前高压注水、对工作面回采期间进行动压区抽放等。
三是注重科技支撑。科技创新是瓦斯治理的重要支撑。大平煤矿在注重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与科研院所进行常态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展了钻屑回填封孔工艺研究、穿层钻孔预抽瓦斯和水力作业机修复穿层钻孔技术等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穿层钻孔水力冲孔增透技术研究》获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科研成果一等奖,《豫西构造软煤穿层钻孔水力压裂增透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过技术研究和现场实践,在有效解决大平矿瓦斯治理技术难题的同时也为郑煤乃至豫西“三软”不稳定突出煤层的区域消突工作提供了技术和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