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无疆 笔下有情——读张秉政新书《阿拉山口的风》
○陈家亮
散文集《阿拉山口的风》是淮北师范大学教授张秉政的一部新著,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那天淮北大雨如注,张先生说在文联开过会后要给老友送书来,让我非常感动。我知道他的腿骨折后刚刚站起来,也是上了些年纪的人,哪能再让他如此劳顿,我立即撑伞冒雨赶到市文联看他,收下了他这本文图并茂散发着墨香的新作。
我在退休前的这几年,一直编辑淮北矿工报的旅游版,有这样一个平台,自然结识不少文友和旅游爱好者,张秉政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张先生长我几岁,但我们的经历相似,文革后上山下乡,招工到煤矿,考上大学,他毕业留校后担任了淮北煤师院学报主编兼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还邀请我到学院给学生开《新闻评论》讲座,再加上他还在市里兼任市报刊协会会长等职,经常到市里来和我们在一起学习交流,知己知彼,我对其人其文都十分仰慕。
张秉政诸体兼工,写游记只是才艺的一个方面。游记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自古以来不乏名篇佳作。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游记散文也空前繁荣。只是我觉得,写游记不难,写好游记不易。我在每天阅读来稿时,看到的大多数文字都是“导游图”,网上资料比比皆是,辞藻华丽却没有自己的东西。张秉政的《阿拉山口的风》则与众不同,作为学者,又是摄影家,在外边拍边写的过程中,他一直想着如何把学人的田野考察与摄影人的审美眼光结合起来,这一点他做到了。其中《巴扎:南疆人的一道丰盛的大餐》等多篇视觉散文发表在中国高端国际交流刊物《中华文化画报》上,书中所选22篇游记散文妙笔生花,题旨新颖多样;文中的摄影配图,色彩绚丽旖旎。《飞向巴厘岛》《王家大院建筑的灵性与人文气象》《大理剑川土陶》《千年徽墨》《江淮古茶镇》《草原八月》《阿拉山口的风》……无不是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可谓是:脚下无疆,笔下有情。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语汇,显现出张先生深厚的生活底蕴和文化功力。无论是从思想内涵上,还是从审美意蕴上看,都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字里行间将无限的空间、时间和万事万物纳入自己的思绪之中,让你能读出他坚韧向上、飘逸浪漫的情怀和心灵。
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在其山水画论著中说:“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书画与文章,异曲同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下笔有神。多少年来,他立足淮北这块热土,遍访全国,走向海外。无论严冬,不分酷暑,北上俄罗斯,南下印尼,西征新疆,东赴江浙,跋山涉水,采访、考察、拍摄、写作,用他的话说是 “生命与艺术水乳交融的精神流浪。”
2011年,国家文物局公布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名录中,淮北市柳孜宋代码头遗址等遗产点和河道列入项目名单。2013年,张秉政和部分学者、媒体人一起策划了“行走隋唐大运河”活动,以“隋唐大运河”古道为线,以河岸重要城市,运河遗址遗迹,包括古运河河道遗迹码头、桥梁以及依托运河兴建的历史文化村镇为考察点,对安徽、河南、江苏三省境内的淮北、宿州、扬州、淮安等城市进行实地考察,“话运河、观两岸、溯历史、展民俗”,将大运河历史与现状,大运河生态环境变迁以及沿岸风土人情等进行全方位展示。不料考察中,他在一次拍摄图片时,不慎在下坡时扭伤了脚踝,直到现在尚未痊愈。躺在病榻上,他还关注着大运河申遗之事,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
行者无疆,思想无疆,艺术才会无疆。张秉政先生的文笔,其实就像阿拉山口的风,烈烈漫卷,永不疲倦,劲舞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