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尺井下到千里之外
近日,铜川矿业王石凹矿组织30名职工赴千里之外正在建设的曹家滩煤矿托管运行项目。加上之前第一批承接府谷新元洁能公司矸石电厂原料运输项目的60余人,该矿已经组织近百人开赴陕北创业。这是该矿按照公司“走出去”发展战略部署,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积极寻找承接项目
针对矿井回收关闭、人员亟待安置等情况,该矿领导先后带领人员奔赴陕北、咸阳等地十余次,寻找有用工意向的单位,希望能承接煤矿开采、运营项目,劳务输出。但都因种种因素限制未能达成合作。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吓退勇于拼搏的王石凹人。在此之后,根据矿业公司指示,该矿领导又奔赴千里之外的府谷新元洁能公司,通过积极洽谈,终于促成接收运营该企业矸石电厂原料运输项目。近日,又根据矿业公司要求,组织30名职工远赴580公里之外的曹家滩矿,准备接收该矿风井的运营管理工作。
新的环境新的起点
新元洁能电厂工作环境和以前的井下作业环境有很多不同。这些曾经在煤矿上闪耀光芒的人们必须褪去华彩,加强业务学习,紧密结合实际,继续发扬了老矿区人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才能胜任新的岗位。曹家滩矿是一座年设计能力1500万吨,地质储量31亿吨的正在建设的现代化矿井,面对他们的是截然不同的生产工艺和操纵流程,对于许多在铜川干了一辈子煤矿的老工人来说,他们懂的太少,不懂的太多。他们没有见过七米高的支架,没有见过300多米宽,几千米长的工作面,不认识连采机,更不认识十几米长,几米高的MG150-375采煤机,更无法想象8米高的综采工作面是什么样子。摆在王石凹矿党政面前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争取新的岗位,我们如何胜任新的岗位?”。要在全力争取工作机会的同时建设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职工队伍。一切都要从零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八百里秦川到塞北高原,王石凹人要学习太多的东西,要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新的方法,从涅槃再到重生,必需经历一次洗礼。王石凹矿这次赴曹家滩矿的30名职工的主要目的是提前介入,组织培训学习,希望在交接时能顺利接手并安全运营。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年龄、技术和素质是最关键的因素。在制定严格的劳动纪律制度的同时,王石凹矿职工积极适应新环境,主抓业务技术和行为规范。“我们常常早上七点起床,下午下班之后组织学习到晚上10点钟,而且是自学,没有硬性要求!”该矿新元洁能电厂先遣队负责人说道。“在岗位上积极学习,从一颗螺丝钉,一个配件,一台设备,一个流转系统,从用途到维修维护,我们到要学,还要学精!”该矿新元洁能电厂先遣队维护班长说道。“同时我们还要适应新环境,融入这里,把这里看做自己的家,一样奉献,一样爱护”。
强兵强将继续深造
为适应下一步进军陕北的要求,该矿根据年龄段、文化程度、工作能力等因素在内部成立100余人的先锋队,作为技术支持的骨干。从内部队伍建设抓起,把力量凝聚成一个拳头。该矿矿长带领负责技术、经营、管理培训的矿级领导奔赴陕北红柳林矿、柠条塔矿、郭家湾矿,积极联系职工培训场地,希望能在这些单位对职工进行现场培训。“我们的职工有很高的业务能力,他们现在需要的只是现场操作培训的机会”,该矿矿长说道。在做好现场技术培训的同时,洽谈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综合培训中心理论培训项目,积极引导职工深化应对陕北现代化矿井井下环境的认识也在双方的写上沟通下取得实质性进展。近期,王石凹矿先锋队将分别进驻这些单位,开展为期3个月的现场与理论培训。
远赴陕北再攀高峰
在新元洁能电厂承接工程的王石凹矿62名分流职工已经在新岗位上工作了两个多月了,环境和业务已经基本熟悉,而且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用工方的好评。“不愧是老企业走出来的队伍,素质高,技术硬,一看就知道长期受到良好的企业作风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我们很满意!”新元洁能电厂总经理说道。“在煤炭行业遇到困难之时,我们下游行业有义务也有能力帮助老煤企实现转型,度过危机”。他继续说道。军事化的企业管理,学习型的职工队伍,勇于创新,坚忍不拔的企业作风,这是王石凹矿企业文化的实质内涵,现在也被带到了千里之外的塞北。王石凹矿职工拥有丰富的井下工作经验,较强的井下危害规避和自安意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娴熟的业务能力,这些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次30名赴曹家滩矿的分流职工,是王石凹矿陕北创业的第二步,这些人承载着矿区等待分流的1500余名职工和40000多名矿区家属的希望,老煤企转型发展、二次创业已在路上。(郝龙 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