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锐:端午的情怀
花香四溢的五月,微风袅袅,景色盎然,迎来了又一年的端午时节。空气中弥漫着艾蒿、粽叶、江米、红枣的清香。想起小的时候,母亲插在墙上的菖蒲和艾蒿,用别针别在我背上的大公鸡,与手腕脚腕上的七彩绳。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母亲说这是古时候传下来的习俗。
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当中慢慢接触到了许多关于端午的典故与传说,和文人雅客描述端午的诗词。如李隆基的“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苏轼的“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陆游的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边贡的“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才渐渐明白端午节是纪念一个叫屈原的爱国诗人的节日,而带手绳,插菖蒲和艾蒿的传统习俗也流传了很久很久了。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全国各地的文化习俗大致统一在了一起,人们对各种节日的兴致也少了许多,对像端午节这样的法定节假日的重视程度也降低了许多。只是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而很少有人知道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年这位不识时务的楚国三闾大夫。我在想,屈原出生的秭归,处于大山之中,2000多年前,他目睹着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满怀豪情壮志,乘一叶扁舟,踏着西陵峡的滚滚波涛,走进了他立志为国的那座圣洁殿堂。然而君主昏聩,佞臣当道,他实在回天乏力。虽然他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虽然他也决心“吾将上下而求索”。然而在那样的环境下,他难以力挽狂澜。面对现实,他只能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他只能将他的满腔忧愤诉诸笔端,为后人留下《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后,抱恨投江,以身殉志,也许这就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吧。但他爱国忧民的胸怀情操,却随着端午的习俗千古传承。他坚毅不屈的精神品格,烛照着湘楚大地的巍峨群山、烛照着峡江的惊涛骇浪,也烛照着中华大地,成为后世典范。
又是一年端午节了,物是人非,孩提时代盼望端午的心情早已不再。但那淡淡的粽叶和艾蒿的清香,依然使人浮想联翩。忽然想起唐人殷尧藩关于端午的那首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诗人的意境,不经岁月沧桑的洗礼,恐怕是很难体会得到的。在这个节日里,愿大家都有个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