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端午,思绪长长
每当端午,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便是粽子。过端午,吃粽子;吃粽子,过端午,仿佛这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搭配模式。
插上艾条,拴了桃枝,戴上“五色线香包”,接下来就是包粽子吃粽子了。说起粽子,这些年也吃过林林总总、咸甜肉素各种口味,可是还是觉得小时候家人在一起包的粽子才是最好吃的。我记得小时候每当端午前一晚,妈妈就会把糯米和大米一层一层交替铺在一个偌大的盆里,然后注入凉水,水要淹没盆里的米一指有余,让两种米在水中浸泡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便开始包粽子这项巨大的工程,爸爸负责端米、捣米,妈妈负责烫粽叶、剪粽叶,我则在一旁“指挥”着老爸老妈,但见他们双手在灵动地飞舞着,四张粽叶合在一起折成小兜状,装米、按压、撩水、盖压、裹紧,拴上绳子扎实,一个个规规整整、有棱有角的四角粽子就这样完成,看得我简直是目瞪口呆。包好的粽子被妈妈轻轻的放入锅中,添水、开火,阵阵的粽香随着那雾气腾腾的蒸汽一下子就钻进了鼻子,馋的人直咽口水。粽子蒸熟后,要放到凉水中浸着,待温凉便可以吃了,轻轻地拨开外层的粽叶,软软糯糯,清香四溢,粘上白糖咬上一口,好吃的简直停不下来。只不过,随着爸妈工作的日渐忙碌,家里再也没有聚在一起包过粽子,再也没有吃到妈妈爸爸亲手包的那软糯香甜的粽子了。
一颗粽子,一份乡愁,一段时光,一种记忆,每当端午之时,看到大街小巷热闹地买卖粽子,总会不由得想起儿时的自己,童年的时光,还有一家人聚在一起包粽子的情景。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端午节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单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份永存于心得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