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集团兴隆庄矿杨永庆家庭:用行动诠释“大爱无疆”
清瘦的脸庞,朴素的衣着,坐在对面的杨永庆夫妇不善言谈。杨永庆,是兖矿集团兴隆庄矿通防工区的一名职工,妻子陈迎春是这个矿武保中心内退职工,儿子杨盖智,现就读于济宁市任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当说起他们照顾残疾儿子的事情时,夫妻二人显得更加腼腆。“我们与孩子之间是一种缘分,既然当初收养了他,那他就是我们的孩子,不管结果怎样,我们都会坚持给孩子治疗,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我们要对他负责。”说这些话时,杨永庆的脸上流露出的坚毅神情。
精心照料残疾儿子
自发现收养孩子患有脑瘫后,杨永庆夫妇始终依然不离不弃,一直精心照顾孩子,积极为孩子作康复治疗直到今天。说起2004年,对杨永庆夫妇来说是最幸福的一年,也是最痛苦的一年。这一年,婚后多年没有孩子的他们,收养了一个男孩,高兴得两人整天合不拢嘴。但是几个月后,发现孩子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好像不太一样,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脑瘫。这犹如晴天霹雳一般,夫妻俩像丢了魂一样,一连几天都没精神。痛定思痛过后,他们下定决心给孩子治疗,给他做康复训练,便带着孩子到济南市儿童医院做康复治疗。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每天仅仅是啃个馒头,就个咸菜,喝的是医院里提供的免费热水,睡在医院的走廊里。用杨永庆的话说“自从有了这个孩子,家里的经济一直都是负数”。然而孩子身上数不清的针孔,才是他最心疼的,“他其实知道我的难过,还会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安慰我……”回忆起往事种种,杨永庆黯然落泪。
回忆往事 困难重重
孩子到了2岁时还不太会咀嚼,为了锻炼他,夫妻二人变着花样给孩子挑选一些既能磨牙,又不是太硬的饼干,来增强孩子的咀嚼能力。“即使每天要不厌其烦地教他学会吞咽,教他咀嚼,教他站立,教他说话,帮他按摩,都不觉得累,只要有一天他可以独立行走,自食其力,那么我们怎么做都值得。”夫妻俩时常这样鼓励着对方。
杨永庆夫妇双方父母都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特别是杨永庆母亲还患有心脏病,时常需要住院治治疗。他们常常是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看孩子,再加上孩子巨额的治疗费用和渺茫的康复希望,亲戚朋友劝他放弃这个“无底洞”,不如小两口开开心心、潇潇洒洒过日子。可他们却说:“孩子既然来到我们家,我们就要对他负责,就要尽我们的心,不在乎别人怎么想,只是为了孩子。”就这样,夫妻二人毅然办理了收养手续,把孩子落户到自己家中。
“要干就干最好”
杨永庆干工作和他的人品一样,从事井下工作,不论做什么,他都告诉自己一定要勤勉务实,尽心尽职,严把安全关,带头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现场更是以身作则,总是冲在最前面。
大家都了解他家里的情况,每逢加班延点的时候,大家总是先让他到点上井回家照顾孩子,他总是不同意,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更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家里还有你们嫂子呢,她和孩子也会理解我的。”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咬紧牙关向前冲,因为他坚持一个信念:要干就干最好。
由于做事稳当,2018年8月,党支部书记给了他安全自主管理班组一个小政委的任务,协助班长搞好班务工作及抓好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困难帮扶等各项工作。建立班组成员信息数据库,摸排全班组人员的家庭情况,详细了解班组成员状况,排查安全薄弱人员等各项工作。
区队有一名青工叫党计顺,平时工作表现很积极,但是对安全工作有时重视不够,一到现场就忙着开始干活,也不注意看一下安全措施,图省事怕麻烦。发现这一情况后,他及时与党计顺结为对子,主动找他谈心,以发生在身边事故为例,进行耐心说教细算安全五笔帐。在他的耐心教育下,小党变成了能够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独当一面的带头人,安全意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儿子第一次喊出“爸爸”
说到最难忘的事情,杨永庆说:“那就是孩子第一次喊爸爸”。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哽咽了,眼圈红了。孩子那一声并不清晰的“爸爸”,虽然来的太迟,却让他已是喜泪满面,欣喜万分,永生难忘。
有人问过杨永庆是否后悔过当初的选择,他说:“在没有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会怎样做,遇见了就要面对,我还没有时间去想后不后悔。现在,看着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就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情。”
为脑瘫儿子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十五年的寒来暑往,杨永庆始终奔波在单位和康复训练中心的路上,仅孩子花费的医药费就高达20多万元。“以前还好说,在我们没有时间的时候,我父母还可以帮忙照顾。”杨永庆说,“现在不行了,父母年纪大了,又有心脏病,今年年初就双双住了院,他们也需要我们照顾。”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夫妻二人轮流照顾,天天帮助孩子做康复训练。这些年中,他从没有一觉睡到天亮。
孩子就是希望,孩子就是未来。当别的孩子已会唱歌时,他还不会喊一声爸爸、妈妈;当别的孩子会跑时,他还在学习迈步;当别的孩子坐在教室里学习时,他还在父母的帮助下每天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枯燥的训练丝毫没有影响夫妻俩对孩子的宠爱。为锻炼孩子四肢活动能力,他们给孩子买了一辆小自行车,夫妻二人一人扶着孩子的手,一人摁着孩子的脚,一点一点地教孩子蹬自行车,一遍一遍地重复练习着简单的蹬车动作,每当看到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他们都会高兴得直流热泪。
如今,孩子十四岁了,已经学会自己吃饭,做一些稍微复杂点的动作。今后,孩子康复治疗的路还很漫长,但杨永庆依然坚强的往下走着,不弃不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间真爱,这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亲情,是不求回报的大爱。(谢红玲 秦婧 刘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