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网络舆情管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传播和获取空前便捷性,上网已经成为上访、上诉之外的群众表达诉求、自我维权的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增强舆情预警意识。一是客观认识网络舆论,认识舆情预警作用。要认识到网络既是社会危机的放大器也是社会情绪的减压阀,不必把网络舆情视为洪水猛兽而反应过度,但也不能对潜在的负面舆情信息置之不理,酿成舆情危机。因此政府要认识到舆情预警的作用,通过利用一些舆情监测工具,比如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舆情监测系统,提高舆情预警能力,争取舆情负面信息早发现早处理,防危机于未然;二是指导思想上从"堵"向"疏"转变。当前,突发事件出现的机率较高,信息的传播渠道很广,把封锁消息作为处理危机的基本方法,很容易把危机推向更糟糕的境地,唯有把这类事件视为一种常态和中性事件来疏导和处理,把处理危机看作政府正常职能的一部分,才能更有利于应对网络舆情。三是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通过学习、研究和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运用网络与群众沟通交流、科学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热点、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抓好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机制建设是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根本保障。一是要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各部门一定要强化对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能职责,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员。二是要建立健全舆情监控机制。要指定专人负责对主流门户网站以及本地网站的新闻信息和互动类网络社区、论坛实施动态监控,及时掌握了解网络舆情动态,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三是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按敏感程度和影响大小,将舆情热点分为不同类别和不同等级,分别制定针对性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明确回应原则、工作流程、先期措施、善后处理等内容,把责任落实到人。舆情热点出现后,按照准确、及时、透明的原则,根据网络舆情类别和等级,及时启动应对预案。
完善管理体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和应对。二是明确职责。建立一套灵活有效的工作机制,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尽量避免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问题的发生,搞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三是建立虚假信息惩处机制,利用法律对制造谣言和扰乱网络秩序的恶意行为予以打击。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公权力、传媒和知情方面的优势,理性引导舆论。充分发挥政府信息优势和宣传部门媒体优势,正确地引导舆论,营造网上主流舆论话语权。二是建立“网上统一战线”。求同存异,在论坛、社区、博客、QQ群等载体中广泛争取支持者,使舆论向理性、可控的方向发展。
网络舆情工作是收集、整理、分析和报送网络舆情信息,为社会组织和机构掌握社情民意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公众通过各种网络工具表达观点、抒发情绪,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观点、人人都能发声,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任何一个关于企业的负面报道,被媒体放大后,都有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名合格的舆情信息员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思维分析判断能力,与上级领导保持高度一致;有较深的文字功底,制帖回帖迅速快捷,说话办事积极稳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熟悉网络环境,熟知本单位本部门相关情况;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引导能力,营造出较浓的主流舆论氛围;有顾全大局、吃苦奉献精神,做到守土有责。
发展网络志愿者,扩大舆情监查队伍。通过和贴吧论坛社区的吧主版主网络管理员等沟通,共同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共同维护网上积极的氛围,配合积极查删违法言论和正确引导网民舆论等。
1、加强对员工群众有关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建立健全收集、研判、处置制度。建立网络舆情档案,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上报工作,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做好舆情处置工作。
2、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互联网等网络媒体对公司的工作动态、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公司发展等方面信息的报道及评论。
3、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树立我公司良好的对外形象。掌握舆情主动权,加强对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与相关部门搞好协调合作,加强舆情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有效预知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及可能的走向,提前准备好相关舆情预案,尽量减少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
5、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