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习俗
时光如梭,岁月匆匆,年味散尽,转眼初春。
一场飘飘洒洒的春雪,把人们的思绪带入了春寒料峭的境地。无论人们的思绪怎样,自然就是自然,春天真的来了,春雪没有冲淡浓浓的春意,春意依然展现出风姿绰约、昂首阔步的风采,向人们招手致意——我来了。
猛然间打开微信,一句句问候,一串串祝福,全是有关“二月二、龙抬头……”方面的。此时,我才觉得北方的春天来得那么犹豫不决,如同掩面含羞的少女,扭扭捏捏,袅袅娜娜,窥视着翘首以待的人们。
年后,迎来了我国的又一个风俗节日——二月二!
对于这一天,有着不同版本的传说和许多故事。但是,二月初二是我们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是一个千年不变的约定。其实是自然规律的轮回,是一年一度雨水开始的象征,也是各种蚊虫冬眠后,开始复苏的时节。由于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所以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这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记得小的时候,每到二月二这一天,天刚蒙蒙亮,父母都早早起床,父亲用红布或红纸小心翼翼的包好“钱龙”(面做的,腊月就蒸好了)揣在怀里,到村边水井担水,然后,端端正正的把“钱龙”摆放在灶神的旁边,意思是将 “钱龙”引回家了,象征家里今年有钱花,期盼着一年风调雨顺,生活富裕。
那时候,随着正月的过去,我们最盼望的就是二月二这一天,人们要“蒸龙蛋”,就是以土豆为主料,煮熟以后,再与少量的面不干不湿相拌在一起,然后捏成丸子似的,蒸熟即可食用,也有的是菜团子。随着生活的逐渐好起来,蒸“龙蛋”的材料也在发生着变化,到了现在,在我们家还保留着这个传统习俗,“龙蛋”的皮儿是粘面,馅儿是酸菜肉馅儿或是其他肉馅的。除此之外,晚上还要捋“龙须”。捋“龙须”其实就是手擀面。到晚上,母亲早早的做好了手擀面,熬好了肉潲子,当然有肉是象征性的。捋"龙须"同样是祈求的顺顺当当,平安无事。不管是引“钱龙”、吃“龙蛋”,还是捋“龙须”,主要就是图个吉利。所有的菜馅儿都是腊月准备好的,因为这一天不能动刀,老人们说动刀会伤着龙头的,这一天自然也不能做针线活儿了,不然会扎伤龙的眼睛的。
那时候,虽然我不懂得这些习俗的由来,也迷迷糊糊理会一点点父母和祖辈寄托的心愿。但是经历了那个年代家乡生活的贫穷,知道父母的艰辛。那个年代的生活习惯,影响了我的一生,勤俭朴素的习惯,像烙印一样,深深的印记的我的灵魂深处。用我孩子的说法,就叫做“很抠”。无论怎么样,别人怎样说,在自己看来,还算是老一辈传流给的一个优点吧。
因为那个时候,岁月清苦,故乡落后,资源匮乏,生活贫穷。所以,正月过后,二月二这一天是孩子们春节过后最快乐幸福的日子,能吃上一顿好饭,香喷喷的味道,萦绕整个村庄,幸福感冲击着那个年代艰难的时光。
二月二,除了让我们兴奋和好奇的引“钱龙”、蒸“龙蛋”、捋“龙须”这些习俗和活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涉及到个人行为——要剃头,也称为“剃龙头”,图的还是个吉利顺畅。你看吧,这一天所有的理发店特别忙,直到今天仍然如此。那个时候,大人们是不允许孩子们正月里剃头的,说是正月里剪头“费”舅舅,所以都赶到二月二这天剃头理发了。
这些美好的传说和良好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最让我感同身受的还是勤奋做事、勤劳立业、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因为我始终记得有这么一副对联:勤劳如栽摇钱树,节俭似端聚宝盆。中华民族这条巨龙的崛起和腾飞,无处不体现着勤劳的民族传统。一个家庭也是如此,生活能像龙抬头一样,一天天好起来,靠的也是勤劳,靠的是勤俭。一个人的成功,靠的是勤奋,靠的是勤勉。
人的一生,最美的时光就是童年,也就是最纯真无邪的岁月,让我时常打开回忆的文档,思绪流淌着过去美好而多彩的时光。时代在飞速的进步,我们幸福的过着每一天,可是我还是回忆过去的纯朴年代,因为那个时代有我多彩的童年,更有陪我生长的乡思乡情乡恋。
二月二,龙抬头,多么吉祥的语句,愿华夏儿女,继承这笔精神财富,秉承龙的精神,不忘初衷,昂首前行,撸起袖子,实现梦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