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五谷(五谷系列组诗诗集《五谷咏叹调》自序)
今天,请封存中国的舌尖
请将鲜活的欲望放生
在朴素的颂词中致敬五谷
致敬黄土地上艰苦卓绝的农业
和辛勤劳作的农夫
稻菽麦黍稷
这些饱含精神与痛苦的植物
经历涅磐般驯化
自黄河流域
自太古的混沌皈依
阳光雨露的思想深含其间
日月星辰的精气深含其间
祭祀与膜拜,酿造和发酵
让他改变形态隐姓埋名
繁衍亘古的拯救与献身
这看似平凡的五谷呵
喂养了逝水泱泱的历史
和生生不息的华夏文化
是诗经的律魂
是神农的舍利
咀嚼和啜饮
让我们心怀感恩无言以对
就让谷神的光芒
照亮淡薄与宁静
照亮我们的五谷人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农耕文明的农业大国,我国人民从古至今对五谷都非常重视,并将国家兴衰存亡与粮食作物相提并论,而“社稷”一词也从此成为国家的代称和象征。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就已经深刻认识到了粮食在国计民生中至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他关主持创办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开宗明义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的鲜明政治论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党中央每年下发的一号文件,都是有关解决、推行和实施“三农”的问题、政策和措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百姓疾苦和“中国饭碗”的浓浓关切和深深牵挂。
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将稷、麦、稻、黍、菽等粮食作物统称为“五谷”。“谷”,指的是有壳的粮食,象水稻、谷子、黍子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至于“五谷”是我国古代哪五种谷物,史料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糜黍)、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麻子)、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做油料),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谷指的是粮食,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比较合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也有可能。《史记·天官书》“凡候岁美恶”下面所说的作物,就是麦、稷、黍、菽、麻五种。大概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古人对五谷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我们将以上两种说法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出,古人所说的“五谷”,并不局限于五种,其实是指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作物。战国时代的名著《吕氏春秋》里有四篇专门谈论农业的文章,其中“审时”篇里,谈论的就是栽种禾(稷)、黍、稻、麻、菽、麦这六种作物的情况。“十二纪”篇中说到的作物,也是这六种。成书于南宋末年的《三字经》则明确将“五谷”扩大为“六谷”:“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很明显,稻、黍、稷、麦、菽、麻就是当时的主要作物。所谓五谷,就是指这些作物,或者指这六种作物中的五种。而“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古代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着,现在所谓五谷,实际只是粮食作物的统称或者泛指罢了。
我国五谷的种植历史是相当悠久的,有证据显示,早在1万年前,湖南永州就已经开始水稻选种种植了。至今还保留了1万年前的水稻种七粒。北方黍、粟的发现和种植,大致也可以追溯到距今 1万年左右。据科学家分析,一万多年前全球气候变暖,风暴洪涝灾害严重,黍和粟的野生祖先因其极强的抗逆性以及短生育期的特性,而被人类发现成为中华民族首选的栽培作物。为了有效应对生存压力,原始农业应运而生。从种质资源角度讲,中国起源的作物像谷子、稻、大豆基本上都带有“壳”,而国外起源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大多没有“壳”。而带有“壳”的作物明显更耐贮存,因此可以应对灾荒,这可能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五千年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国外许多早期文明如玛雅文明等则由于灾荒、饥荒而毁灭。稻、粟、黍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标志着中国原始农业的开端。以稷、麦、稻、黍、菽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生产及其方式,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延续和发展作出了基础性贡献。
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是五谷杂粮滋养了亿万炎黄儿女的身心,延续了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而五谷的耐旱、耐瘠等生物学特性,也从精神层面赋予了华夏民族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人文情怀。至今,我国还口口传诵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的生动故事,不辍吟唱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关注民生、珍惜粮食的不朽诗章。从耕作方式到栽培技术,从宗庙祭祀到民间风俗,从诗歌咏颂到各种寓意,在中华民族漫漫数千年的农耕文明过程中,五谷不仅扮演了主要角色,而且以其为载体,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而广博的五谷文化,成为了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因,并积极推动和促进了全世界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我相信,只要吃过五谷杂粮、瓜果蔬菜,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激五谷的哺育、造物的恩赐。我更愿意相信,凡是有点文学细胞和写作根底的人都曾有过创作诗文来吟咏、赞颂这些神物的冲动。古往今来,概莫能外。“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黍稷稻粱,农夫之庆。”“黍稷重穋,禾麻菽麦。”“采菽采菽,筐之莒之。”“有稷有黍,有稻有秬。“丘中有麻,彼留子嗟。”“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翻开《诗经》,不难发现其中有大量内容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农业概况和描写种植五谷的生活场景,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当时粮食作物的生产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可以说,这些诗句是我们伟大的祖先最早的赞颂和描写五谷的抒情诗篇。
我的家乡河底,位于尧都区西北边陲、汾河支流豁都峪上游,属于高寒偏远山区,是温度、气候、土壤各方面都非常适宜五谷杂粮栽植生长的地方。吃着出产于乡土的五谷杂粮,睡着父母用柴禾烧热的土炕长大,看惯了山间的春种秋收,听熟了村中的里短家长,对家乡这一方并不肥沃的土地,对这一方土地上生长的庄稼,我自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和眷恋情。同时,河底又隶属于号称华夏文明源头的尧都区,距尧文化中心的尧庙、尧陵不足50公里,距闻名于世的古陶寺遗址也就一百来里地,而尧都自古就是文字的故乡、诗歌的摇篮、文化的圣地。但对一个粗通文墨的返乡知识青年而言,这个家乡毕竟是偏僻的、闭塞的、落后的。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沉甸甸的收获和喜悦,亮闪闪的青春和汗水,更承载着一个农村有志青年辛勤的劳作、不懈的奋斗和艰辛的跋涉,以及他的苦闷、迷茫、痛苦与挣扎。面对着走不出的大山、跳不出的田园,我只有无望地在责任田里下苦,在土坷垃里刨食,在周边的中小企业奔波打工,在五谷杂粮的春播秋收里等待转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星光不负赶路人,老天不负有心人。转机终于出现了,2004年的春天终于来了。对我而言,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是一个获得新生的春天。就是在那一个春天,我终于跳出了农门,进入了一个充满希望、充满机遇、充满激情的企业,我的文学才华在这里脱颖而出,我的写作天赋在这里得到赏识和认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终于有了文学创作的时间和平台,我不禁心花怒放,喜极而泣。尝试用自由体抒情长诗的体裁,为喂养我长大的五谷杂粮创作一组系列抒情长诗的创作思路和想法,也是从那个春天开始萌发的。我的《五谷咏叹调》系列组诗开篇之作《麦子的随想》在那一年初夏时节如期完稿。与那些刻意粉饰太平,为时代和政治团体唱赞歌的大作家名诗人不同,在田野乡村长大的我下笔时只会涉猎自己最熟悉的农事乡情,几乎是自觉地、不必矫揉造作地描绘着浓浓的乡土民情,书写着山乡的季节更递与春种秋收。如同熟悉自己的十根手指一样,我熟悉家乡的一稼一禾、一草一木,还有早晚随风袅袅升腾的炊烟,以及村巷里不时漾起的鸡鸣犬吠、牛哞驴叫。四十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生涯,描摹乡土人情的烟火气息,记录五谷杂粮的耕耘收获是我自然而然的选择。十余年来,继《花中四君子》系列抒情长诗完成之后,我于繁忙的公务笔耕之余,又先后创作完成了《谷子的自白》《糜黍的记忆》《麻子的背影》《豆子的守望》《高粱的激情》《稻子的憧憬》《玉米的困惑》等7首作品。
抒情长诗这种文学体裁自“五四”时期开始形成,建国后得到空前发展,滥觞于当代文坛,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的喜爱。从古至今,历代文人墨客吟诵五谷的诗文可谓浩如烟海,不胜枚举,而用自由体抒情长诗的体裁进行创作,尚属首创。资料搜不全,网络查不到,没有先例,无从借鉴,这些都无关紧要。除了水稻外,其它作物都是家乡年年都会接触、都要种植的庄稼,司空见惯,驾轻就熟。从五谷杂粮的生长习性、庄户人家的耕耘过程中,我细心观察着细节,敏锐地捕捉着诗意,努力发掘着诗情,并力图用凝练、优美、灵动的语言,准确、从容地传达出来,表现出来。白天工作忙,业余的文学创作不得不放在晚上,妻儿睡熟以后,我常常偷偷打开手机,敲击出一行行用心血凝炼而成的文字,披肝沥胆,乐此不疲。怀着对桑梓的一腔赤子之心,对五谷杂粮的满腹感恩之情,我在文学的沃野上不懈地耕耘着,执著地跋涉着。在不遗余力进行创作的同时,我还于2018年夏天谋划发起了一次主题诗会,发动《临汾初春诗社》的诗友们积极为《五谷咏叹调》踊跃投稿,共同为可爱的家乡增光添彩。翻开诗集,你会发现,在这些诗里,每一位诗人都在以满怀的激情、饱蘸的墨汁,以拟人化的手法、艺术性的语言,栩栩如生抒写着五谷杂粮每一种粮食作物的情状,对有恩于人类的五谷杂粮的一腔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同时,你还会发现,诗人们更多关注的家乡土生土长的五谷杂粮在风云变幻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和际遇,以及对时代的变迁、制度的更递、文化的嬗变、农业的兴衰、乡村的存亡、父老乡亲未来命运的探究和考量,当然也有时空纵横向的参照对比,对人类社会文明的深层反思,对社会丑陋现象的反省和鞭挞,对人生价值的拷问及对社会世俗观念的嘲讽与批判。较之以往田园牧歌式的单纯吟唱,多了一些冷静的审视和观照,多了几分理性的思考和启迪。以哲思立意,用情理感人,靠意境取胜,更富人生哲理感悟之理趣。
如今,《五谷咏叹调》终于完稿付梓了,能不辱使命,我倍感欣慰。这本诗集共收录了本人创作的8首自由体抒情长诗和《初春诗社》诗友33首各种体裁的诗词作品,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每首抒情长诗后面均附有知识链接,对该作物的生长习性、品种类型、分布范围、种植技术、应用价值及文化趣闻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配以精美的图片和装帧设计,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对作品主题的表达和氛围的渲染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也必然会加深读者对五谷文化及其背后折射出来生活哲理的认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毫不谦虚的说,《五谷咏叹调》是庄稼地里长出来的诗,是从尧乡田野里迸发出来的激情,是氤氲着的大地母亲温暖的气息,是搏动着的生生不息的时代脉律。犹如一片蓬勃生长的精神庄稼,艰辛而坚忍,困苦而青葱,较为贴切地扣合了时代发展的脉动和亿万农民的命运。回归五谷和田园,向往诗和远方,本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我总算在其中准确找到了自己精神创造的着力点和文本写作的契合点。接下来,我将着手为下一个创作计划——《五蔬协奏曲》谋篇布局了。有生之年,我还将逐步完成五果、五味(餐食调料)、五畜等系列组诗的创作,以倾情回报生我养我的家乡(当然,体裁不一定还是抒情长诗,也有可能是近体诗、词、曲和辞赋等)。我要为滋养和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五谷杂粮和瓜果菜蔬编写一套诗体的“家谱”,描绘一幅诗意的画册。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前人之未为,做前人之未做,这绝不是一句空洞的承诺,更不是一句轻松的玩笑。它需要学识,需要内涵,需要才华,需要灵感,更需要毅力,需要恒心,需要信念,需要韧性,需要不离不弃,需要不屈不挠,需要烧脑费神,需要呕心沥血,需要有坐得住冷板凳的定力,更需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底气。我想,即便是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亦不过如此吧。
风雨十年灯,甘苦寸心知。作为尧乡农耕文明的记录者、见证者和行吟者,我将忠实而执著地履行一个农民诗人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用心血去倾情吟颂和守护家乡农耕文化温馨的精神家园!
勉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