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白建庄矿业:我眼中的运输系统变迁
2009年7月坐着乡村小巴,从崎岖不平的村道颠簸来到建庄矿,经过简单的欢迎仪式后,被分配到十一年未分离的运输队工作。经历了沿泥泞的“水泥路”从南川一号矿跋涉到建庄矿的艰辛,见证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目睹了一个个水坑变成漂亮的花园等。十余年的记忆,最深的还是公司运输系统的变迁。
第一次由樊师傅带着下井作业,“开皮带主要是前后联系,前面打长铃就立刻停皮带,同时给后面打长铃,不然就把机头埋了。打两声铃就是开机。一长一短就是、、、”他笑着没有说完,但自己懵懵懂懂有了皮带信号的一点基础认识。第一次独自“开皮带”是姚队长照顾我们这些大学生,分配到一部皮带,下面就是储煤场,其实就是空旷的野地罢了,四周除了孤寂的破棚子外,就只剩啪塔啪塔运转的皮带机。冬季的夜班是艰苦的,工作场所四周全是厚厚的积雪。前半夜还热情激扬的这儿看看、哪儿摸摸,后半夜川道的风让我见识了陕北冬天的冷。绒衣绒裤加棉衣棉裤再披一件破旧的黄大衣抱着火炉还是觉得后背凉嗖嗖,背靠火炉手脚又无处安放。
后来一部、二部皮带拆除了,系统调整了。建成了驱动机房和地面栈桥,风再也吹不到脸上。800的帆布带变成了1200的钢丝绳芯阻燃输送带,通讯电铃换成了KTC系统,巷道里找人也不用跑着寻了,直接用语音喊话器就顺线到耳了。地面机房通了暖气,井筒安了暖风机,我感到这里的冬天再也没有那么冷了。
从2018年公司开展“四化”建设以来,运输系统又进入了快车道,从驱动机房控制到调度集控中心控制,从一部皮带机头2个人到主运输系统八部皮带1个人。一切的变化让我都有点儿跟不上节奏。驱动机房变成了分控中心,安装了空调,放了鞋套机,宽大的屏幕上清晰实时地显示着各个转载点。自动液压、红外线、在线检测、微米级、一键启动一项项新技术不断应用在运输系统上,我为我这11年的青春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