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矿我的家
回董家河煤矿上班之前,我一直在西安上班,住着租来的房子,上下班挤公交车,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在他乡打过工的人才能体会。但年轻人最不怕的就是吃苦,不安分的心更喜欢闯荡,更喜欢大城市的繁华热闹。直到2005年,我有了孩子,孩子满周岁时,我开始上班,年幼的孩子被父母带回了澄县。当了母亲,才真正理解与孩子分离的苦,看着年幼的儿子和渐渐老去的父母,我第一次动了要回家的心。
虽然在煤矿长大,实际上我对煤矿的工种并不熟悉,被分到自救器房时,心中并无多大波动。上班不到一个月,我就有了真切的感受,比起在外面打工,这儿更像是一个家。就像一粒蒲公英的种子,飘飘荡荡了那么久,终于找到了熟悉的土地。一头扎根下去,身心有了着落,山是熟悉的山,水是熟悉的水,人是熟悉的人,连空气都散发着熟悉。人对熟悉的事物总有一种亲切感,那种安稳的感觉可不是繁华都市能给的了的。
更何况我的父母、左邻右舍、朋友都在这里,我喜欢这熟悉的感觉,身心都放松了下来。上班时大家互帮互助,闲暇时拉拉家常,话是越说越近,原来某某某曾经是父亲的老同事,某某某曾经是住山上窑洞时的老邻居,某某某的弟弟和我曾经是初中同学,某某某和我居然是老乡,感觉煤矿就像一个大家庭,谁跟谁都能攀扯上关系。虽然我在矿上认识的人少之又少,但因为这些拐七扭八的关系,有了共同谈论的话题,渐渐的都熟识起来。自救器房的姐姐们都很热情,经常指导我、照顾我,给我教导工作上的流程,给我解说矿上的人和事。每天走在熟悉的路上、桥上,看着熟悉的山谷、河水,楼房、花园几乎还是当初的样子,经过的每一张面孔都感觉好似见过。我几乎没有什么陌生的感觉,很快便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成为其中的一员。
我一面怀念着那些消失的所在:矸石山上的窑洞;二号单身楼;老职工食堂;南工人村的窑楼。一面又欣喜的迎接新的变化:昔日黑乎乎的矸石山旧貌换新颜,黄土覆盖、绿植满山,一片葱绿;新的二号职工宿舍楼原地崛起,更高大更现代化;职工食堂的旧址上,标准化的材料库、材料棚建成,机械化、电子化的管理,让材料储备、领用更便捷;与铁路相邻的山脚下,一片空地上建起了六米多高的楼房,这是生活污水处理站,矿区每天产生的污水都要流向这里,经过过滤净化,回收利用,既环保又节水;办公楼门前两块巍峨的门碑,习总书记题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八个大字跃然碑上,为办公楼增添几分肃穆;破旧的老羊肉泡馆危房、卫生所危房均已拆除,在原位修建了花园和停车场,极大的满足了职工的停车需求;修建了四十多年、住过成百上千职工的三号职工宿舍已不见一丝痕迹,施工场外的鸟瞰图可清晰的看到不久的将来这里是何等的美景;曾经灰蒙蒙的水泥大桥,两侧护栏描绘出精美的图案,董矿分公司的企业理念格言一字排开,“安全 生产 节支 降耗......”;透过高大的挡风墙,能看见煤仓绿莹莹的铁板房,这是新建的现代化大煤仓,投资一千多万,能容纳12000吨煤,喷淋降尘设施齐全,环保洁净;矿区大门外花园的栅栏红黄相间甚是亮眼,花园内草木茂盛、鲜花娇艳;入矿口的双手紧握“团结拼搏”石碑正是董矿人真实的写照;命名“煤魂”的浮雕墙面更是将煤矿工人生生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一切都是董矿广大职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自创自建的劳动成果。比起矿区的繁荣昌盛,曾经热闹耀眼的俱乐部显得有些衰败,曾经的灯红酒绿、曾经的人头攒动、曾经的鼓乐连天、曾经的辉煌都成了昨日回忆,灯光球场变成了停车场,电影院大门紧锁,就连那茁壮生长的苍天大树也耐不住落寞,枯萎死去,我好似还能听到灯光球场上篮球的拍打声、众人的呐喊叫好声,大厅中悠扬的舞曲声,皮鞋踏在地板上的脚步声,这一切的繁华热闹连同我的童年一起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一去不复返了。被时代需要的,终也会被时代抛弃。
一架小桥横跨公路,将南工人村和矿区连接在一起,只是桥的那头再也没有了我的家。路边的臭水沟早已被填平,不见污水也闻不见一丝臭味;墙里再也听不到孩童的歌声笑声,曾经有多少男孩女孩在这个幼儿园里启蒙,如今只剩下钢管搭建的摩托车棚;我家的窑楼早已经拆除,变身成了小广场,我的脑海里还是浮现出当日的旧模样,斑驳陈旧的矮小窑楼,墙上挂着干辣椒和不知道装着什么的塑料袋,母亲弯腰在煤炉边炒着菜,我大老远就能文件香味,一边猜测着今日的饭菜,一边背着书包往家跑;门前那不到两平米的空地里,母亲居然种了四五种菜品。以前嫌弃它破旧,如今想起那烟火气才觉得是家。
煤矿日新月异,已渐渐找不到往日的旧痕迹,可这山还是往日的山,水还是往日的水,这煤矿还是往日的煤矿,养育着一代代煤矿人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