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凡人微光
木工刨子的传奇
张云斌,太平矿运输二队的一名职工,2005年以农民工的身份招到太平矿从事采煤工作。招工报到那天,除了随身行李,还带着一个木工刨子。这个木工刨子,是他父亲传给他的,刨子油光锃亮,折射着二十年木匠工艺。从父亲那辈传到张云斌手上,已有25个春秋。父亲年轻那阵,在会理乡下靠这把刨子走街串巷为乡亲们打家具、修拾农用工具。传到张云斌手中,张云斌把这当作谋生的手段,秉承了父亲的木匠手艺,在会理城北中心村依然为乡亲们做些木匠活,直到2005年矿里招工,来到太平矿。张云斌工余时间,依然用这把木工刨子修补稿把,做些木匠活,井下矿工用的铁锹、稿把不趁手时,均由张云斌负责收拾,工人们用起也就方便许多。张云斌说,没想到这木工刨子到矿里还有用场,在修理锹稿把的同时,满足着张云斌一个木匠的自豪感,也叙写着一个普通农民工的传奇。
微光手电筒
这把手电筒,是太平矿离退休社保中心职工王晓燕所赠送。手电筒是上个世纪父亲及家人所用的物品,因父亲早先在乡下,常常没有电,手电筒便成了走夜路、干活用的照明物件。直到1976年矿里招农民工,父亲带着一家人来到太平矿,手电筒视为传家宝似的从乡下带到矿上。矿山自然不缺少电,手电筒也难派到用场,只是上下班照明用,但令王晓燕父亲依然视手电筒为传家宝般珍视是缘于矿上一次应急抢修。2006年7月,在机电科做管工的父亲上夜班,时值雨季,天上下着暴雨,矿里家属区一处管路爆了,父亲同其他工友一起往爆管处赶,路滑坡陡,抢险工地一片漆黑,也难架设照明设施,唯有手电筒照明。于是,父亲拿的手电筒成了唯一照明工具,工友们奋战了三个小时,终于把爆管处处理好。手电筒照明发挥了大作用,虽然微光确为抢修管路赢得了时间。用了几十年,父亲依然珍藏着,早己退休的父亲不时拿来看看。用王晓燕的话来说,手电筒正折射了父亲的一生,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凡人微光,却温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