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上好“四化”融合必修课
从工人手拉肩扛作业到机械化作业,从智能化1.0版工作面到2.0版工作面,从盾构机第一代到第二代——
淮河能源:上好“四化”融合必修课
全断面盾构机作业线进尺创造了淮南矿区岩巷掘进新纪录,智能化工作面完成了由1.0版向2.0版的升级,机械化煤巷岩巷高效综掘示范线建设全面推广,智慧矿山建设初显成效……近年来,淮河能源集团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坚持“四化”融合“、七措”并举,依靠技术创新、装备升级,逐步走出一条更快捷、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使效率效益同步提升。
顾桥矿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
实现掘装支运机械化作业
11月30日,从淮河能源集团所属的顾桥矿传来好消息,该矿全断面盾构机作业单班进尺、圆班进尺、月进尺分别达到20.2米、40.2米、600.6米,创造了淮南矿区岩巷掘进三项新纪录。
早在2015年,该集团就在所属的张集矿建成了世界首条立井煤矿全断面硬岩掘进机作业线,第一代盾构机亮相后,创造了平均日进尺13.2米、最高月进尺560米的优异成绩,把岩巷掘进单进效率和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至10倍。
“第一代盾构机的成功应用不仅为我们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而且坚定了我们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的决心,也为第二代盾构机成功研发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时任张集矿矿长曹承平表示。
在提升岩巷施工效率的同时,该集团积极推广机械化作业。
“与2016年相比,我们集团本地煤矿岩巷液压钻车(钻装机)作业线由月均8条发展到20条,岩巷综掘作业线由月均20条发展到33条;岩巷机械化率由48.5%提升到67%,综掘率由41.3%提升到49.7%,综合单进尺由87.6米提升到99.7米。”该集团煤业公司生产技术部高级主管徐敬浩说。
与岩巷相比,该集团煤巷掘进的机械化程度更高。其“综掘机+全液压锚杆锚索钻车”的机械化作业线已全面推广,特别是全液压锚杆锚索钻车的投入使用,解决了掘进队伍支护作业效率低、占用人员多等问题。
“当前,我们集团本地煤矿共有全液压锚杆锚索钻车53台、全液压锚杆锚索钻车作业线25条,全部实现了掘装支运机械化作业。”煤业公司生产技术部高级主管胡冰说。
第二代盾构机准备下井
推广智能化2.0版工作面
“一个生产工作面圆班产煤超1.4万吨”,如果单看这个产量数据,在淮河能源集团或许算不上最好的,但如果这是一个不足百人的采煤队施工的A组煤工作面,就足以让大家竖起大拇指。这正是该集团首个智能化2.0版工作面——顾北矿13321工作面。
据介绍,2015年,该集团首个智能化1.0版工作面试运行,实现了安全高效开采。经过5年时间,该集团相继建成了7个智能化1.0版工作面,并通过摸索实践,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该集团对标国内先进的智能化开采工作面,开展了技术创新,实现了智能化工作面的再升级。如今,智能化2.0版13321工作面已经走入众人的视野。该工作面不仅有集成集控等五大系统,可实现采煤机自动找直、自动记忆割煤,也让液压支架具备成组控制、自动跟机的功能。
以前,一支采煤队如果不足百人,想玩转一个工作面可不容易。现在,在13321工作面上,泵站司机、皮带机司机、控制台司机三岗合一,只需要1个人就能满足以前3个人的操作需求,煤机司机、支架操作工从岗位上解脱出来变成了巡检人员。这也使得生产班当班出勤人员由24人减少到15人,工作面内控制在9人以内。
张集矿井下智能集控中心
让信息化推动管理升级
笔者来到张集矿信息化调度指挥大厅,看到四周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海量数据,技术人员随时查询掌握矿井主要场所的基本信息、设备装配、实时运转、人员活动等。
据介绍,5年前,淮河能源集团所属煤矿整体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影响其正常生产。推进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该集团迫在眉睫的举措。
为此,淮河能源集团围绕“智慧企业”的建设思路,研究制定了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全面建设信息化四大支撑体系,通过建立“终端机械化+系统自动化+综合智能化+管理信息化”模式,融合应用系统和业务流程,为煤矿安全生产、动态监控、经营决策等提供多维数据支持。
“通过建设信息化集控系统,张集矿、顾桥矿分别减少岗位用工119人、80人,我们集团的本地其他煤矿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也在同步推进。”煤业公司生产技术部一位负责人告诉笔者,“当前,我们每个人都把信息化内容当做一门必修课,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升级、转型发展。”(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