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油点灯”石油沟村民难忘的往事
2月25日中午,重庆巴南区安澜镇石油沟村,春雨绵绵,雨雾弥漫,笼罩在迷蒙细雨中的竹林,愈发地翠绿欲滴,坐在车里,看雨丝飘零,听雨声敲窗,在等待市政府部门领导来巴1井调研前,我们感受这浠沥沥的春雨尽情飞舞。
透过车窗,见围墙栏杆外有人在石油沟巴1井宣传展板前驻足,一个接着一个认真的看,全然不顾雨水打湿发梢,浸湿衣衫。
“老乡,你是这附近的吧,知道石油沟的往事吗?”我立即下车走了过去,撑起伞帮老乡遮挡细雨。
“这里我太熟悉了,栏杆里面左边坝子上原来整齐堆放着一排排的钻杆,小时候我经常去上面井口附近玩,下面的原油池我在70年代常去抹油,用石油点灯……”老乡指着第4个展板《石油沟气田巴1井规划利用图》里的井口、炸药库、原油池等景点如数家珍……
“老乡,原油池不是用瓢舀油来点灯吗?抹(mā )油是什么回事?”我印象里都是在原油池边拨开竹叶直接舀油。
“哪有你说的舀油那么简单,抹油其实过程挺辛苦,也不是随时都能去。”老乡看我一脸茫然,马上给我讲解抹油过程,开始有些腼腆的他,说到石油沟就变的兴致勃勃。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能源紧缺,村民用的还是煤油灯,石油沟原油池里抹石油就成了当地用来点灯照明的又一途径,石油也给村民带来光明和实惠。
为了能多抹些石油,清晨一早生产队便派3个人挑着木桶、拿着自制的“抽水器”到原油池边,“抽水器”是把一根用橡胶皮碗绑好的竹竿插入空心的楠竹筒里,再把楠竹筒放入竹篓里,竹篓用绳子拉着放入油池,装满水后先拉竹篓再拉动竹竿,把近3米深原油池的水一次次抽出来,抽到能看见薄薄的一层乌黑的原油从石缝里随着水流出,便把一捆捆稻草围在渗油处,等原油沾满稻草就把它提起来,用手把草上的油抹到桶里,再放稻草到刚才的位置,这样提、抹、放,来回重复,还要不停的抽水,不让水淹没原油渗出的地方。要抹到傍晚才能把4个桶基本装满,有近300斤。
抹的油要挑到生产队统一分配,分到个人头上约3斤,要20天多天才能再去抹一次,抹油也要排队,要守规矩。
回到家里,用碗或盅装满原油,把灯芯用油泡会,如果灯芯较粗,点燃后就会很通亮,用一天没有问题,碗里剩下的油渣就倒在柴上,柴火烧起比原来更旺,更耐烧。原油可以应急,又节约油钱,所以原油池抹油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通过交谈,知道老乡姓贺,60多岁,家住附近不远,父辈大都对石油沟、巴1井印象较深,不少人在“石油队”干过活,可惜家里只有90多岁的老母亲健在,而且完全记不得石油沟那些久远的往事了。
听说马上要在这里修建石油沟巴1井工业遗址公园,还要修博物馆,老乡很高兴,希望早点修成,能带老母亲和家人来参观。
石油沟村竹林环绕、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再加上工业遗址公园,让游览者在游玩的同时心灵也得到工业遗址文化的洗礼,让巴南区又多个可以晒风景、晒历史、晒文化,晒出石油沟精气神的地方。(张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