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正有凌云笔—— 冀中能源邢矿集团金谷煤业矸石返井充填开采巡礼
纵横正有凌云笔—— 冀中能源邢矿集团金谷煤业矸石返井充填开采巡礼
太岳山麓,洪安涧河之畔,以“跑赢时间”而著称并一举创下“金谷速度”的金谷煤业,以抓铁有印、踏石留痕的顽强斗志,一往无前、亮剑争锋的作风,勇挑重担、奋勇争先的担当,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目标,而且,凭借过硬的管理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成为了邢矿集团在三晋大地上闪耀着光芒的璀璨明珠。
众所周知,煤炭企业无煤不稳,无煤不富,无煤不强,更谈不上发展。对于已经驶上稳健发展快速道上的金谷煤业来说,虽然于2020年12月31日完成了90万吨/年产能核增,但山西省政策要求,90万吨及以下矿井不能进行“配采”只允许按照“一井一面”组织生产。且目前10903工作面走向长度近2000米,回采周期为1.3年,由于煤质差,单独开采9+10号煤层,矿井效益短期内无法提升,不利于企业科学长远发展
企业发展,不仅要擦亮“旧名片”,更要打造新引擎。
如果说强化管理、获得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矿井和高产高效矿井、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指标,是金谷煤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利刃,那么,实施矸石返井充填开采则是为金谷煤业谋长远、开新局实现更好、更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瓶颈之举。
开弓没有回头箭!
金谷煤业一班人结合矿井实际情况,经过认真分析,仔细谋划和讨论统一思想后,确定了实施矸石返井充填开采的思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邢矿集团总经理助理、金谷煤业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和金财带领金谷煤业一班人念在心中、抓在手里,与煤炭工业石家庄设计研究院通力合作,从项目工艺论证、立项到设备选型再到开工建设,问情况、压责任、促落实。经过200多个日夜的攻坚克难,项目实施的技术资料、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各项准备工作有序进行扎实推进,相关批复手续等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任务基本完成。
在历史滚滚向前的长河中,注定有很多特殊的时间节点让我们铭记难忘。
2020年9月1日,11101工作面刮板运输机、转载机、采煤机开始下回安装。至9月22日,安装完成,历时22天。
2020年 9月23日,101台支架严阵以待,正式开始下回,至10月27日全部就位,历时35天。
2020年11月14日,研究、制订并修改操作规程。同日,11101工作面充填开采系统开机试车。
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述,金谷煤业矸石返井充填开采项目原理就是:将选煤厂中矸石及煤泥、地面原煤生产系统手选矸通过新建地面矸石返井运输系统经主斜井、11101上巷运输至11101工作面采空区,实现“矸石返井”。11101工作面采空区布置充填液压支架、卸矸运输机、捣实装置,实现采空区矸石“充填开采”。此外,11101下巷采用沿空留巷,实现“沿充留巷”。
据了解,金谷煤业矸石充填开采项目规划充填开采11号煤层,平均厚度为2.1米,结构简单,全区稳定可采。将11101工作面作为矸石充填首采区域,工作面长度150米,推进长度为1037米,煤炭储量约为54万吨。
经测算,金谷煤业地面排矸成本28.1元/吨为最低保守估计,井下每年充填矸石约40万吨,每年可节省外排费用约1000多万元。此外,通过实施“充填+留巷”工艺模式,可取消10米宽的区段煤柱,每年可多回收煤柱的效益约1700多万元;沿充留巷后可少掘1条顺槽,仅11101工作面可节省掘进费用160多万元,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但越是艰险越向前。
能否顺利实现矸石返井回填并达到预期效果,有效降低企业排矸成本、进一步释放矿井产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绿色开采关乎金谷煤业的科学、健康、长足发展。
和金财在11101充填工作面现场指导工作时指出,“尊重生产实际、鼓励大胆探索、积极进行技术改造,聚合实现充填效果最佳化、整体推进充填开采工作实现新突破的正能量”。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
至2021年3月15 日,累计回填矸石近10万吨,安全采煤近8万吨,标志着金谷煤业矸石回填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已然铭刻于金谷煤业的发展史。
2021年3月11日,邢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赫孟合等领导专门到金谷煤业调研指导矸石返井充填开采项目时指出,金谷煤业一班人发扬钉钉子精神,通力合作,攻坚克难,奋勇向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实属难得,体现出了金谷煤业领导班子的坚强有力、担当作为,体现出了金谷煤业广大干部职工上下一心、奋勇争先的过硬作风,值得大家学习。
领导的首肯就是对工作最大的支持和褒奖,金谷煤业必将把领导的嘱托实实在在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那就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不动摇。持续优化工艺,注重充填效果和原煤产量的双提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的决心不动摇。
解放思想无止境!技术创新无止境!科学、绿色发展永无止境!创新和生产相得益,效益和发展互促进,把握好生产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关系,金谷煤业这艘航船,破浪前行,奋勇向前。
(杨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