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煤矿安全网!

家乡的煎饼

作者:梁兆齐 2021-04-12 11:25 来源:煤矿安全网

家乡的煎饼

作者:梁兆齐

身在异乡,虽然一日三餐,花样繁多,但总是那几样面食在重复着吃,时间长了胃口也就腻味了。有天,同事小闫就对我说,“老哥,再回家时别忘了多捎点你家乡的煎饼来,那味道香着哩!”

一说起我们家乡的煎饼,我可以很自豪的告诉大家。它就是远近闻名的名吃——煎饼!曾荣登过“舌尖上的山东”头牌美味食品,为我们家乡父老争了光、露了脸,一时间在齐鲁大地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成了人们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成了人们走亲访友时必带的时尚礼品之一。它制作的原料由玉米、小米、豆子、高粱等五谷杂粮磨成面粉后,再按不同的比例调在一起,上磨磨成糊,稍作发酵,最后上热鏊摊制而成。由于所用的五谷杂粮比例不同,做出的煎饼自然味道不同,口感不一。而单独用小米、玉米、高粱、地瓜等做出的不同花样的煎饼,虽然外表颜色不一,但它们都有着薄如纸、色如玉、营养丰富、口感松软、素雅柔韧、食味鲜美、清香可口、风味独特的特点,受到了无数消费者的青睐和宠爱。

煎饼这一传统的手工艺食品,究竟源于何时,大概没有人能够准确的说上来,若追溯其历史,更是无法考究,但从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煎饼赋》里描述的“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判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几句来看,那时的煎饼与现在是差不多的,又以“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溢而远飘”可知,那时的煎饼制作手法已相当成熟。蒲老先生居住的蒲家庄我想他的《煎饼赋》里应当包括煎饼吧?或者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猜测,是蒲老先生某日在来到我们这个古镇游玩时,无意间品尝了可口的煎饼后而所做的美文吧?——但愿或许是。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因为生活条件差,我们吃的煎饼大都用玉米、地瓜面、高粱面拌上些谷糠做成的,这样的煎饼不仅营养跟不上,而且吃起来拉口,胃不好的人吃下去常常会反胃吐酸水,但总算还能填饱肚皮。待到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家家由吃煎饼变成了香喷喷的大白馒头,时间一长,煎饼反倒成了改换人们胃口的副食品了。

煎饼的出名,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镇政府为了发展绿色产业,就从开发当地传统的风味食品入手而初步确定的品牌。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家乡的煎饼作坊如雨后春笋,一下子办起了十几家,各家作坊为了使自己的煎饼产品早日打开市场,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使出浑身解数,不仅在传统的煎饼制作基础上改进其加工工艺,同时还增加了不少花样品种,促使着煎饼往多样化方向发展。

过去做煎饼,一般是用煎饼滚子把糊子均匀的摊在热鏊子上,待烙熟后从鏊子上揭下来就算完成了,而现在又增加了一道工序——刮!即在煎饼尚未烙熟前,快速的用竹刮子在煎饼上来回刮压,这样,饼面就变得均匀、晶莹透亮,保存的时间也长。一个近一米的煎饼上称一称,其重竟不到半两,可见其薄的程度!

煎饼的传统吃法莫过于有名的“煎饼卷大葱”,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煎饼上均匀的放些韭菜、豆腐做好的调料,做成“菜煎饼”,再放到热鏊上仔细的翻正一烙,这样的煎饼吃起来嫩、脆、香、酥,十分可口,美味无比!现在城里的大街小巷流行的“煎饼果子”只不过是农村妇女在农忙时节的杰作的延续而已。

哦!家乡的煎饼,你就是家乡山山水水、沃野肥土上产生的“精灵”,无时不在缠绵着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们”,就连梦里想你时都涎水湿枕呀!

哦!家乡的煎饼……

煤矿安全网(http://www.mkaq.org)

备案号:苏ICP备12034812号-2

公安备案号: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矿安全生产网 徐州网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网狐天下友情技术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