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麦香悠悠的季节
五月的麦田,开始泛着一层幽幽金黄色,这是希望的颜色。上班途中免不了会经过周边村庄的麦田,坐着班车隔着玻璃,还是会嗅到空气里飘来的隐隐麦香。一眼看不到的麦田,低头轻舞的麦穗,沁入心脾的麦香,总会让我陷入沉思,回忆起在农村度过的童年。童年里经历过的麦收场景,像放电影般,一遍一遍地在我的脑海里闪过.......
麦收的时候最怕雷雨天气,偏偏老天爷一到那几天总会来吓唬人。 十来岁的记忆里,那种大型收割机好像在农村还没有普及,都是人工收割。父亲是一名煤矿工人,在他回来之前,母亲会把挂在屋檐下的镰刀摘下来,加固镰刀把之后,把镰刀磨得锃亮。接下来,便是一家人每天披星戴月去地里抢收种了一季的劳动成果。我不上学的时候,每天凌晨五六点钟在被窝里睡的正香时,便会被母亲拎起来惺忪着双眼,拿着自己的小镰刀和家里人一起趁着天气凉爽,匆匆吃过早饭,带上一大壶水和镰刀下地去收麦子。
此时,尽管是凉风习习,温度适宜,但作为小孩的我总会在心里抱怨母亲,打破了我的美梦。等赶到地里,看到其他家庭正低着身子挥舞着镰刀忙碌着时,我才停止了脑子里的小动作,跟在大人的屁股后面,左手握住一把麦子,右手拿着镰刀朝着麦子的根部“咔嚓、咔嚓”的用力挥,干得有模有样。毕竟人小经验少,等其他人割两个来回,我第一趟才到头。虽然速度不快,但还是会被母亲称赞,心里美滋滋的。太阳渐渐升起,空气变得炙热,也割累了,坐在田间休息时,一抬头就看到布谷鸟从空中飞过,““布谷、布谷”的叫着,仿佛在催着收割,更为这麦收季节增添了几分忙碌。偶尔看到一两棵带着青头的麦穗,便会迫不及待的薅下来放在掌心里反复揉搓,把麦皮吹干净放在嘴里嚼着,顿时唇齿留香。被麦芒刺的生疼的胳膊,还有手掌磨起的血泡,好像没发生过一样,果真是响应了吃货的那句话:美味可以治愈一切伤痛。
一直到中午,日头正盛,大人们在汗流浃背中挥刀霍霍,仿佛不知疲倦。每当我抱怨腰疼的时候,母亲便会取笑我,小小孩,哪里有腰,累了就歇会儿吧。此时此刻,我理解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值班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意义。以前那种做大人不知累,好像铁人一样的思想早已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瞬间的长大和感悟。“歇会儿,过来吃饭吧!”奶奶的喊声,打断了我的思路。颠颠的跑着去迎接奶奶,然后坐在地头上狼吞虎咽的吃着午饭。米汤、凉拌黄瓜、包子,这些平时一直在吃的饭菜,竟然美味了好多。
麦子被捆成一捆一捆,父亲用木制的排子车一趟一趟的拉进准备好的场里。收割的过程中,为了防止下雨天,会先把麦子堆成麦垛,晚上回家前用塑料布蒙上,等全部麦子收完后统一晾晒。我们小孩子抓住了这个空档,捉迷藏,玩滑梯,开心放肆地闹着笑着。等麦子全部在场地集合,父亲母亲把麦垛摊开,反复晾晒。等完全干透了,就赶着借来的骡子拉着沉重的石滚子一圈一圈的碾着。然后再把麦秸秆挑到一边,把麦粒堆到一起挥动着木锨迎风扬麦。灰尘和麦叶顺着风飞走了,留下沉甸甸的麦粒,还有那满场飘动的麦香,绘制成了一幅丰收的天然画作。印象中,有一年,天公不作美连续下了几天的暴雨。等天气放晴,父亲和母亲心急火燎的跑到田里,掀开塑料布,摊开麦子一看,多数已经长牙发霉,产量锐减,那年罕见的动用到了陈粮。
收麦接近尾声,大人们不是很忙碌了,我和小伙伴也得空了,会照着老师说的“勤工俭学”,结伴去地里拾麦子。一个假期下来,也能收获几十斤。预留几斤后,拿到街上去,从小贩手里换来杏、桃、西瓜等时令水果,和家人一起分享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成果,吃起来香甜无比,这也是最有成就感、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再大些,大型收割机就有了,家里也买了电三马车,之前用的木制排子车,石滚子都光荣退役了,镰刀也被束之高阁。麦子长熟了,在地里长着就收割,只要准备好口袋,在地头等着装麦子就成了,我们小孩拾麦子的劳动成果也因此大打折扣。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了,而我们小孩“拾麦子”的成就感和乐趣,也慢慢的消失不见了。
如今又是一年麦收季节,风吹麦浪,翻滚飘香。农忙时的丰收场景,玩耍时的快乐画面早已定格在记忆里,那种着急忙慌抢收小麦的繁忙场面变成了过去式,无法找回,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