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暗淡的光芒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一时间,网络上,朋友圈,聊天群里,全都笼罩了一层灰暗的雾霾,犹如一团用以取暖的炭火,被风吹灭了。顿时哀痛之意如鲠在喉,眼前的光芒散尽,只剩一缕青烟。
对于一群九零后而言,袁老是怎样的存在呢?仔细回想,第一次看见这个名字还是在书本里,一位老人,小心翼翼地捏住一株稻草,眼里满怀着慈爱和希冀。然后,是站在领奖台上的他,面带微笑地接过共和国勋章,从容且自信。再然后,他总是出现在各个地区的水稻实验田里,挽着裤腿,扎着袖口,乐呵呵地看着田里的收获,对着记者玩笑着说,宁愿待在地里,也不想给学生改论文,会头疼。他是一位浪漫的研究者,能在茫茫稻田里,用小提琴拉上一首乐曲,尽管裤脚还有泥点。
他说: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上个世纪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
也许,对他而言,那些被他捧在手里的不仅是一颗颗稻谷,而是一个人,付出终身的一颗真心。埋种于沃土,浇灌以血汗,沐浴以雨露,布施以朝晖,倾注了毕身精力,只为圆这禾下乘凉梦,圆世界没有饥荒的梦。
外公也是如此,务了一辈子农,年纪大了,耳不聪目不明,地里的农活种不了,便从后山砍下几根长势好的竹子,坐在院里编背篓,编簸箕,编虾耙,一坐便是大半天。他最爱一边忙着手里的竹条,一边讲故事,讲过去的大饥荒,讲周围邻居都吃不饱饭,讲柜里子剩的一小把米煮来一大家子分,讲年节时分才能吃得上一口的肉,直到现在外公也是一个一点饭菜也不舍得浪费的人,即使晚辈都说不好不健康,老人依旧觉得“热热还能吃”。
也许,老一辈人所经历的苦难可能我们终身都无法体会,但袁老的逝世让我有了对饮水思源更深的感悟。他用身体力行,喂饱了旧中国的饥肠辘辘,也用不忘初心的科研精神,启发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我想,即使浪潮褪去,灯塔的光芒总是不会散的,他就在那里,挺着笔直的脊梁,照射在水面,为向前探索的船只指示着方向。
熠熠生辉的人就像每日伴随我们的日月星辰,总在无声无息地给予我们光芒,给予我们能量,他不会时时提醒你他们的存在,你却总觉得他们永远会在。太阳会西沉,繁星会隐藏,但他们的光芒却能散播四面八方,即使离去,也会留下深深的足迹,也会刻在历史的记册里,留以后人深思。
吾辈自不忘先辈教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犹如大海里的一朵浪花,竭尽全力向岸边拍去,只为一睹岸边的灯火璀璨,无尽繁华。那是先辈夜以继日的心血,是用脊梁筑起的坚固城墙。
再次缅怀,袁隆平院士,永不暗淡的光芒。(周翠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