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灭火规定》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煤层自燃发火预测预报管理制度。
一、建立自燃发火观测点,自燃煤层巷道每隔40米设置一个,对矿井的自燃危险区进行系统的观测。观测点应选在:采空区回风侧和回采工作面上隅角和回风巷中。观测内容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瓦斯、氧气等气体成份。该项工作由通风科瓦检员负责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填写在观测站记录牌板上和防灭火检查记录本上。
二、矿井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工作由总工程师负责,具体业务由通风科负责组织实施。
三、预报人员必须收集现场一切资料,确保预报的准确性。预报前必须根据资料认真分析,对其造成的影响加以说明。提前预报必须根据其性质在《煤矿安全规程》所规定的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预报工作严禁口头说明,必须是书面形式和与其相适应的图纸,并有文字记录。所有资料必须提前由总工程师审查,否则严禁对外预报。预报后必须掌握现场资料,一旦发现与预报情况不符或有其它情况发生,必须及时汇报领导进行补充修改。对于预报的相关资料必须备份存档,以备查阅。
四、回采工作面回采结束45天内必须全部撤出设备,进行永久性封闭。建立永久性防火密闭必须由通风科进行专项设计,专项设计由总工程师签字后,施工队组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永久性防火密闭必须预留灭火灌浆及防火观察孔门、风窗、风桥等通风设施,也应按防灭火的要求正确选择位置砌筑。
五、防火密闭的气体、温度,每周进行一次检测,同时对流水温度也要进行测定。防火密闭如出现气体温度升高、有CO出现、水温升高等现象,必须立即报总工程师,并采取措施防止自然火灾的发。
六、教育全体员工了解矿井自然发火的征兆,如发现自然发火的预兆时,及时向有关领导和调度室汇报。
七、早期发现煤层自燃发火的初期征兆。煤层自燃的初期征兆,人体感觉气管可以察觉到的现象有:
(一)巷道中出现雾气和巷道壁有“出汗”现象;
(二)闻到有煤油味、汽油味和焦油味等;
(三)出水温度大于25℃,空气与煤壁的温度骤增,气温较常温高出约10℃,皮肤有一种热感,周身不适;
(四)人感觉有头疼、闷热、憋气、四肢无力和精神疲乏等现;
八、煤层自然发火原因
根据煤层自燃发火性质,煤的自燃过程实质上是煤氧化逐渐加速的过程,煤急剧氧化放出的热量不能向外散失时,则煤体温度达到着火温度,煤发生自燃。影响煤层自然发火的因素有内在、地质、开采等。
(一)内在因素
煤层自然发火性能主要取决于煤层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成分,与煤的变质程度关系很大,变质程度越低,则煤层自燃性能越强。
(二)地质因素
1、煤层厚度。一般情况下,煤层越厚,自然发火危险性越大。
2、煤层倾角。煤层厚倾角又大时,更易自燃。尤其在急倾斜特厚煤层中,自然发火更为严重。
3、地质构造。在褶曲、断层带附近,煤层及其顶底板常被挤压、牵引而破碎,煤岩层的裂隙增多,易造成串风供氧,更易发生自燃。
4、含硫量。煤中含硫越多,越容易自燃。尤其在高硫煤中,若煤层的直接顶含硫量很高,则自燃性能更为严重。
(三)开采因素
1、巷道布置与顶板管理。巷道沿煤层布置时,煤柱多,联络巷多,煤层暴露面积大,封堵困难,易于自燃。采用充填法和垮落法控制顶板时,采空区较为严实,漏风小,故不易自燃。
2、漏风条件也直接关系到自燃。漏风大,煤在自热阶段的热量不易积聚,不易发展到自燃; 漏风小,供氧不足,即使有自热发生也不易发展到自燃;只有漏风满足煤从自热发展到自燃所需的氧量,又能使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积聚,这时才易自燃。
九、巡回安全员、瓦检员及工作面现场人员发现上述自燃发火预兆后,必须现场采取有效措施并报调度室。
十、由通风科负责每月对全矿的总回风道、回风道进行一次详细的自然发火征兆观察,从大范围上分析井下有无自燃发火。
十一、救护队每天安排专人对井下采煤面的上隅角、回风巷和采空区气体及其它可能发热的地点进行一次全面观测。观测的参数包括:现场的气体成份(CH4、C02、C0.02)、气温、水温、其他火灾征兆等;在防火墙封闭时间长,温度异常和有自燃倾向的区域内的回风风流中要安设CO传感器,CO传感器的报警浓度为24ppm。
十二、在采煤工作面上隅角、回风流,掘进工作面的迎头、回风流内安设一氧化碳传感器,进行自燃发火监测。
十三、监控值班员发现一氧化碳传感器显示值超过临界值时,必须及时通知有关科室及领导,并采取有效措施。
十四、由瓦斯员负责认真观测自燃发火观测点处的观测内容,并及时填写观测数值。
十五、由通风科负责及时整理和分析观测结果,并绘制变化曲线,一旦发现某一指标达到临界值,应迅速做出预报,向调度室及有关领导汇报。
十六、对于已有发火危险或已出现发火征兆的地点,检查周期缩短到每班一次,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同时,矿领导应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火灾灾情的分析并制定处理对策。
十七、若出现不按上述制度执行的部门及相关人员给予处罚,处罚金额另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