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中国心·颂党恩”实践团成员朱清林同学来到刘庄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1952年冬,史来贺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他立下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把刘庄周围750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刘庄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文革”期间,有人到刘庄煽风点火搞串联。史来贺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村里规定:“谁离开生产出外串联不记工分、不发盘缠;贴大字报,集体一分钱不报销。”那时最时髦的口号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史来贺说:“咱农民没苗咋吃饭?谁要草就叫他吃草好了,咱要除草留苗。”史来贺领着全村男女老少顶着压力搞生产,先后办起了机械厂、面粉厂、冰糕厂、食品加工厂等,使刘庄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工养农、全面发展、五业兴旺的新格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中国农村勃发出一派生机。这时,刘庄的土地分不分到农户?工厂包不包到个人?史来贺戴上老花镜,反复琢磨中央文件精神。他认为,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刘庄已由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入了商品经济生产,2/3的劳动力已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集体经济力量雄厚,如果一分了之,必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刘庄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兼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克服“大锅饭”的弊病,成立了农工商联合社,把农、牧、副、商、工等统一起来,实行“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级管理、奖惩联产”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践证明:史来贺的决断和刘庄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这种新的经营方式,既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极大地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比单一家庭经营更为充足和旺盛的活力。
“ 集体经济得有集体主义,共同富裕得有共同理想。”史来贺把思想政治工作看得很重。他生前常说:“经济搞上去,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跟上去。既要把群众带到富路上,又要把群众带到正路上。把人教育好,比啥都重要。”
史来贺对干部们说:“农村现代化需要农民知识化,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不牢靠。”为全面提高刘庄人的素质,刘庄投巨资建起了高标准的学校,使村里的娃娃不出村就可以受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系统教育。在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修的同时,刘庄又邀请大专院校到村里办班。村里建起了科技大楼、卫星地面接收站和电视差转台,开办了图书馆、阅览室和青年民兵之家,每年订阅500多份科技报纸杂志,为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条件。在刘庄,还有几项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高中不毕业者不安排工作,没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姑娘没资格嫁到刘庄来;新过门的媳妇,必须到科研队接受几个月的科技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安排工作。
史来贺同志担任刘庄村党组织的书记50多年,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本村实际相结合,为探索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规律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形成了史来贺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私奉献,廉洁奉公;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等。史来贺精神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政治品质。
实践成员此行
弘扬史来贺精神,必须抓住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开展树典型、学先进活动这一有效载体。史来贺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弘扬史来贺精神,必然激发农村活力。我们党几十年来在农村执政,为寻找一个使农民群众愿意接受的最佳领导方式而采取过许多办法,但农民最乐意接受的还是开展树典型、学先进活动。他们从身边的先进典型身上看到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好政策。这种示范效应往往使农民群众激动不已,许多农民甚至“逼”村干部带领他们奋起直追,从而形成了群众性的比学赶帮的竞争态势。
弘扬史来贺精神,必须抓住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保持先进性目标责任考核这一关键环节。史来贺精神充分体现了党在农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主张。把史来贺精神的科学内涵同各地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分别制定出不同类型党组织和党员保持先进性的目标责任,能充分发挥出党组织应有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影响力。
弘扬史来贺精神,要把史来贺精神真正地在农村党组织中得到强有力地普及,需要加强党员培训。只有党员干部素质提高了,担负的先进性任务才能得到落实;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主要靠制度保证。制度建设是执政党担负的先进性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需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史来贺精神在农村党组织中得到普及,组织领导是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