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煤矿安全网!

两代煤矿人的“三线”情怀

作者:刘筱彬 2021-09-30 10:52 来源:煤矿安全网 煤矿 三线 情怀

  周末回家,爸妈正在追剧!

  “老爸老妈现在也时尚了,什么剧让你俩这么着迷?”

  电视里一群身着煤矿工人服装的年轻人正在巷道里借着头顶的微光行走着,热情高涨地议论着矿井的地质开采条件。一部名叫《正是青春璀璨时》的电视剧正在热播。这是一部反映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为适应形势满足备战需要,在西部启动了“三线建设”,通过展现老一辈三线建设者筚路蓝缕的创业史、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弘扬三线精神,传递吃苦耐劳、务实真干的影视作品。爸妈边看边回忆着过去的青春岁月,话匣子打开就收不住。

  我的父亲母亲就是这一段共和国历史上的不平凡历程中的特殊群体----大三线建设中一名普通劳动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那个年代的他们,嘴里最常提到的是奉献、责任与担当。在那里,无数的建设者凭着奔涌的激情纷至沓来;在那里,无数的荒山奏响了现代工业的机器轰鸣。这一切,构成了一段不应被忘却的历史——三线建设。“好人好马上三线”、“革命友谊深过海,五湖四海奔拢来。为了革命的共同目标,人亲难比阶级爱”,这是60年代“三线建设”者豪情满怀的真实写照。

  父辈们支援贵州,年轻的他们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那时,贵州山区条件艰苦,三线厂矿建在山里,矿和矿之间相隔很远,没有路,更没有汽车,他们背着行李,拿着工具,一走就是三四十里山路,一路见不到人影。住油毛毡,,常年只能吃洋竽、啃玉米窝头,经常幕天席地与蚊虫做伴,风餐露宿靠米面充饥,开山、筑路、建厂房,都得靠人力,在艰苦的环境中,“三线人”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用艰辛、血汗和生命掀起一个个大生产的高潮。

  虽然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但他却永远是三线建设的见证,是父辈们这一代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我们作为三线建设者们的后代,生在大山,长在大山,对那里也有着属于我们这代人自己的情结。

  总有一些地方植根于你心底深处,总有一个地方是你挥之不去的记忆,通常、人们都把这些地方称之为故乡。六盘水就是植根于我心底深处和永恒记忆的故乡。

  大河边、汪家寨、黄土坡是我们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露天电影是我们那时唯一的文化生活。躲猫猫,打弹珠、抓骨头、跳皮筋、跳飞机、砸沙包等等,是我们课后的自娱活动。哥哥带着我们家属区的孩子们山上山下嬉戏、调皮的趣事历历在目。少年时记忆中的同学们,操着各自方言汇聚在此。四川话、普通话、贵州话、东北话、山东话、甚至还有我们听不懂的上海话,各自家乡话在那片土地上都得到延续和发扬。童年小伙伴们漫山遍野的玩,无忧无虑的追逐,春天看杜娟花开,夏天摘各种野果,秋天看满山红叶,冬天难得雪中嬉闹……金色的童年时光,蓬勃的青少年时代,那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曾留有我们的足迹,欢乐、悲伤、梦想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大山充满了包容和度量,就如三线文化一样育满那片土地。无论走到何方,煤都六盘水总是会出现在我梦里、半梦、半醒、熟悉、陌生,永远都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那里就是我的故乡!

  在“三线建设”漫长的征程中,父辈们在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留下了“艰苦创业、敢打敢拼、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三线精神”。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三线人”始终秉承着“国为重、家为轻”的信念,在这片热土上奉献了全部青春。无论现在生活在哪一个角落,有一种"标签",早已潜移默化的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永远抹不去的"三线岁月"。

  50年弹指一挥间,父辈们奋斗的身影,曾在荒芜平脊的山沟里战天斗地,谱写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三线建设”之歌。有人说情怀是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我觉得情怀就是一种爱,一种对事业的热爱,只有爱才能让人无条件的为之奉献,为之奋斗。 “三线建设精神”就是不畏艰险,与党和国家共命运的精神。三线建设所形成的“三线建设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我们记住过往、奋斗当下、不忘初心、展望未来。

上一篇:千里共同途

煤矿安全网(http://www.mkaq.org)

备案号:苏ICP备12034812号-2

公安备案号: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矿安全生产网 徐州网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网狐天下友情技术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