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风起,又是一年重阳至。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以前,并不能深刻明白重阳节的寓意和象征,一味地一意孤行,伤得父母无语。直至为人母,才渐渐懂得父母的艰辛与操劳,也才慢慢明白了如何感恩敬老。
老家地处关中兴平,每到重阳节,有送花狗馍的习俗。花狗馍分两种:一是大人馍,是新婚媳妇娘家人第一年送给女儿家的礼物。另一种是小娃馍,是舅家送给外甥第一年的礼物。记得姐姐结婚的第一年,母亲提前好几天就忙活开来,请来左邻右舍巧手的婶婶大娘,烧火、和面,案板上摆了厨刀、木梳、篦子、剪刀、筷子、擀面杖等各式工具,还有红辣子角、红豆、黑豆、高粱籽等各种配料,婶婶们说笑中捏面龙、铰菊花、卷云边、粘豆子……,不一会,篦子上就摆满了花狗、小鸟、小鱼、茄子、菊花……各种活灵活现的花馍,然后大火上锅蒸制。由于花狗馍的体型很大,制作程序复杂,往往要忙活一整天。聪明的母亲早早备好了苹果、葡萄、红枣,好茶水来招呼忙碌的叔叔婶婶,好让大家把活做细点。小孩子这天也是最快乐的时候,跑前跑后,家里跟过大年一样热闹。
重阳节早上,母亲细心地给花狗馍进行插花组合,做最后的造型。成品放在红漆木盘上,盘的四角放四个最大最红的柿子,取事事如意的意思。然后用自家织的包袱布轻轻包起,由父亲用背笼背上送到姐姐婆家。那时我才上中学,懵懂地只跟父母去邻村姐姐家吃酒席,从来没想过父母何以这么用心地要为女儿送去花狗馍。
后来我结婚嫁到了矿区,刚从农村走出来的我觉得自己吃的穿的好土气,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慢慢地也就不讲究农村老家那么多习俗。结婚第一年,我早早嘱咐母亲,老家太远就不要送什么花狗馍了,其实我是怕母亲过来丢脸。再想想,老家离我这足有三百多里路,母亲是不会来的。
记得那年重阳,雨大得像瓢泼一样,打着雨伞只能看到脚下的路。等到中午下班回家,我在家门口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母亲穿着雨衣坐在台阶上,雨衣上的雨水汇集在一起从台阶上流了下来,旁边是个用塑料袋裹起来的一个高高耸起的大圆盘。“妈,这么大的雨你咋来了?”我愣愣地看着母亲。“给我娃送花狗馍来了。”母亲用手撩起贴在额头上湿漉漉的头发。“不是说好了不来吗?”我埋怨着,扶母亲进了屋。“快,让邻居们都来看看,我娃结婚第一年,娘家送来的花狗馍,也让分点福气。”母亲还没脱下雨衣就解开了包裹花狗馍的塑料袋。“左邻右舍都上班去了,哪有人?这里没人稀罕这东西!”我嘟囔着。
陪母亲吃完饭,我又急匆匆上班去了。下班时天已黑,母亲又让我把花馍分了给邻居们送去,我看着电视无动于衷。 母亲一再交待我把花狗馍自己留点,再给邻居们分发点,说这是讲究。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母亲担心家里养的鸡和狗,冒雨坚持回家了。 那年的连阴雨足足下了十多天,母亲送的花狗馍我最终没有分给邻居,好多放地发霉扔掉了。当时也体会不到,不识字的母亲是如何抱着一个硕大的花狗馍一路倒班车过来的,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的家。
“九月九送花狗,到老不断舅路路。”花狗馍的寓意是娘家希望女儿婚后夫妻恩爱、子孙绵延,福报送来、辟邪护家的,分享给邻居是保大家福气平安的。后来才了解到花狗馍是艺术珍品,是关中当地一大民间文化亮点,更是父母对儿女的最好祈福。
等到生了儿子的第一个重阳节,我把母亲送的花狗馍拍了照片发到朋友圈,并把花狗馍切了好多份分发给了邻居还有单位的同事,他们纷纷赞叹着这造型奇特、寓意重大的花狗馍,夸赞母亲心灵手巧,不远几百里路看望孙子,艳羡我有个好母亲。母亲为此开心了好久,似乎几年前给我送花狗馍的一路艰辛和不如意都不曾发生。可我心里明白,自己当初幼稚的做法曾深深伤透了母亲。
如今重阳又至,每每此时,我对父母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愧疚心情。真所谓“天大地大,比不上父母的爱大;河深海深,比不上父母的恩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