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白建庄矿业:家风
兄长曾给我出过一道文学考试题让我理解:“刘子政玩弄左氏,童仆妻子皆呻吟之”。旁边的表弟看完题后在那一个劲的笑,说真的我审完这句话,心里不免对这句话有一些其他的想法,受自己知识的空间的狭小,我一直没有作答。表弟的媳妇看完后给了她自己的理解,兄长听完给了及格的分数。当兄长真正的解释我这句话的释义我才知道自己学的东西是那么的少那么的可怜。
兄嫂同为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不同的是我嫂子是国画系研究生,兄是本科,因为母亲在西安帮兄长看孩子,都说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所以休假的时候我基本大部分时间都是去西安看母亲。小侄子:“六六”已经两岁多了,因为刚出生体重是六斤六两,小名就这么诞生了。从他开始咿咿呀呀的口语到现在清晰的叫我“二爸”,六六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的欢乐。兄嫂为了给侄子起名真是煞费苦心,经过筛选最终将侄子的名字确定为:“曹在宥”其释义就是自在宽宥,宥字的解释为宽容、饶恕、原谅的意思。这个名字也得益于兄嫂他们两口子都是研究文学的,嫂子还在坚持画画,近一两年来能看见兄长画画的时间少了,倒是开始钻研古汉字。中秋节正好是母亲的生日,我去了西安,晚上吃饭的时候兄长有个学生正好也来了,听兄长说那个学生是西北工业大学工学双博士,她跟着兄长学古汉语。其实兄长的古文学功底是那些年得益于蔡光澜老先生的指导。
去过好多名胜古迹,穿过好多古镇,经常能看到一些院落门庭之上的牌匾:“耕读”“仁义礼智信等”,有时候在凝视那块关乎家风的牌匾时,总有一种和过去对话的感觉,穿过那些字似乎看到了百年前的经典和传承。好的家风值得去学习和传承。在老家进门抬头就能看见房顶上面用卯榫结构连起来的几块形状统一的木板,上面详细的描述了那个门房的建成时间、创建人、木工、泥瓦工,虽然是农村的房子,但是我想将他们的名字写上去,也是当事人对那座房子的辛劳和付出一种肯定,是对当时工匠精神的一种尊重。因为整个房屋的顶层结构都是用松木加卯榫结构完工的,只有四周的围墙是砖和混凝土结构,看到那些名字的时候我依稀的记得30年前建造这个门房的好多情景。如今因为工作忙的原因回去的时间少了,父母亲当初那种对我们儿女的谆谆教诲也听不到了。现在看着小侄子整天手里拿着兄长的毛笔画来画去,如果说是有基因的传承,那还不如说是兄嫂他们的言传身教,兄长家里的书籍我大概数了一下有一千多本,画画的专业书籍、国学经典系列、二十四史、《史记》等等都是全套的,现在的小侄子六六都能认出上百本书的名字,我想这就是一种传承,一种家风,一种从小对孩子的熏陶和教育。
每次进兄长家门的时候,都让我有一种从尘到空的感觉,经常能看见他们夫妇二人读书学习到深夜,针对某些学习上的问题他们之间能展开讨论最终形成一致。听母亲说小侄子每天一早起来就找他自己的书要看书,这一点大概就是受环境和兄嫂的影响,兄长曾开玩笑说孩子我即便不教他也能让他受到熏陶,因为这个学习的环境会影响他。过去父母亲教育我们为人真诚、诚实守信、勤劳俭朴。没有真正从字面意思上去教会我们,就是通过言传身教,父亲那时候是中医,母亲是小学的民办教师,印象中小时候经常深夜有人叫父亲出诊,经常半夜骑着摩托车去给人瞧病,所以父亲在整个乡邻有着很好的口碑,父亲虽然已故十九载,但他是我们儿女的榜样,在此后的多年里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2014年我记得兄长结婚,当时回到老家待客,商量着门上的对联怎么写由兄嫂拟题形成了完整的对联:美酒一杯道不尽邻里乡情;新茶两盏说不完反哺之心。现在兄长经常带着侄子六六回老家偶尔住几日,让孩子感受家乡那片自然带来的美,感受这世间万物的馈赠。家还是原来的那个家,不同的是原来欢声笑语那份和谐似乎没有了,不管身在何方心在何处,我想最值的传承和赓续的,还是那些印记在我大脑里的这个家的家风和家训。(曹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