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
1942年1月22日,香港战火纷飞,病床上的萧红在炮声中结束短暂的一生。临终前,她从枕头下摸出纸笔,写下两行字:“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冷遇,身先死,心不甘,不甘。”
一个人走到生命尽头,最怀恋是出发的地方。萧红的故乡,在东北偏远小城呼兰县。那里有一条河,叫呼兰河。在《呼兰河传》中,她化作一只鸟,在意念的时空里飞回去,俯瞰曾经熟悉的春夏秋冬,芸芸众生。小城有两条街道,分别是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西二道街晴天烟尘滚滚,雨天道路泥泞,乏善可陈。东二道街有两所学堂,一所在龙王庙,一所在祖师庙。龙王庙里的是农业学校,教孩子养蚕。一到秋天,教员会把蚕炒了大吃几顿。祖师庙里的是普通小学,上学的人形形色色,有私塾的教书匠、粮栈的管账先生,还有当了孩子他爹的。街道上有个大泥坑,下了雨,变成河,就会出乱子——人翻车,马失蹄,淹死过小猪,泥浆闷死过猫狗鸡鸭,放学的小孩掉进去,被路过的小贩救上来……这些,成为庸俗日常的点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柴米油盐,各有各的哀乐和故事。王寡妇卖豆芽菜为生,儿子淹死后,她从此疯了,但照旧年复一年地卖豆芽菜,照旧静静地活着。染缸房的学徒为女人发生争执,一个把另一个按进缸里淹死,活着的下了监狱。豆腐坊里,伙计打架,殃及池鱼,把拉磨的驴子打断了腿。造纸房有个人,将私生子活活饿死。街道之外的胡同寂寞又冷清,大家关门过日子。
小城里的林林总总,都藏在萧红心底。一回望,便能往日重现。回不去的地方,叫做故乡。虽然回不去,心里安放着故乡,也算一种幸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