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条基础技术管理
(一)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地质勘探和地质资料分析研究,掌握煤层赋存情况、地质构造、顶底板岩性、煤岩物理力学参数和矿压显现规律,做好采区和工作面地质情况预测预报工作,为顶板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二)积极开展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为选取合理的支护形式及支护参数提供依据。
(三)加强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严格按制度开展矿压观测。矿压观测成果资料要妥善保存,根据矿压观测结果,结合矿井实际,对主采煤层进行顶板分类,制定相应的顶板管理措施。
(四)每个采掘工作面,都要根据本煤层和邻近采区的地质测量资料和矿压观测资料,包括顶板来压规律、下沉量、下沉速度、压力值等,确定采掘工作面的顶板管理方法、支护方式、支护参数,作为编制采掘作业规程的依据。
(五)每个采、掘、巷修工程都要根据相关地质资料,结合现场实际,编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相关技术规范及有关规定的作业规程或安全技术措施。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中要有顶板管理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情况发生变化时,必须及时修改或补充;作业规程及安全技术措施须按有关规定审批、贯彻后,方可实施。
第十条设计一般要求
(一)工作面设计前,地测科必须提供可靠的地质说明书,掘进地质说明书必须提供巷道煤层和围岩的特征及其柱状图、煤层预想剖面图及掘进范围内地质构造等内容,地质条件不明的要进行补充勘探。
(二)工作面设计应尽量避开断层和其它影响采煤的构造,难以避开时,可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处理方案。
(三)顶板支护设计要依据邻近钻孔资料并结合采区综合柱状图;施工过程中要通过顶板钻孔、锚杆(索)孔等揭露情况动态监测顶板岩性变化,验证原支护设计的合理性并做必要的支护优化和调整,确保支护可靠。
第十一条开拓准备巷道支护设计
(一)开拓准备巷道支护形式一般以锚网(索)喷支护为主,围岩条件较差时,可在一次支护基础上采取二次锚网(索)补强复喷、注浆或架棚等复合支护形式。
(二)开拓准备巷道(含硐室)锚喷支护设计以工程类比法为主,以理论计算为辅。布置在软岩中、变形较大的巷道要进行必要的矿压监测,不断优化同类条件下的巷道支护参数。
(三)巷道布置应尽量避开松软岩层、膨胀性岩层、破碎岩层及高应力岩层等,必须通过时,巷道初次施工应预留一定的变形量,在满足让压原则基础上,支护强度应尽量加强。
(四)巷道交岔点、断面变化处、巷道轴线变化段等特殊部位的支护设计必须提高支护等级。
(五)围岩较差地段的巷道加强支护必须向围岩较好地段适当延伸,一般不少于5m。
(六)采用锚喷支护的永久巷道喷射混凝土设计强度不低于C20,一般工程喷射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不低于C15。
第十二条 回采巷道支护设计
(一)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及围岩情况,合理选择巷道支护方式。龙门煤矿由于顶板破碎、煤层松软,一般采取架设钢棚进行支护;顶板完整时,根据现场情况可采用锚网索支护。
(二)采用工程类比法确定架棚支护具体参数。
(三)架棚巷道支护质量要求
1、巷道施工净高允许偏差-30~100mm,净宽允许偏差0~100mm;棚距偏差≤50mm,支架扭距≤50mm,梁水平度≤40mm;支架立柱斜度≤1°,水平巷道支架前倾后仰≤1°,倾斜巷道每增加5°-8°支架应山脚增加1°;铁背板均匀打设,间距300mm,网片搭接长度为100~150mm。
2、卡缆螺母扭矩力≥240N·m;梁梁、梁腿搭接长度400mm,允许偏差±30mm。
3、各种支架及其构件、配件的材质、规格,及背板和充填材质、规格符合设计要求,永久支护距掘进工作面距离符合作业规程规定。
4、执行敲帮问顶制度,无空顶作业,空帮距离符合规程规定。
5、临时支护形式、数量、安装质量符合作业规程要求。
6、架棚支护棚间装设有牢固的撑杆或拉杆,可缩性金属支架应用金属拉杆,距掘进工作面10m内架棚支护爆破前进行加固。
(四)锚网索巷道质量要求
1、巷道净高施工允许偏差-50~200mm(无腰线),净宽允许偏差0~100mm
2、锚杆(索)的间、排距偏差-100~100mm,锚杆漏出螺母长度10~50mm,锚索漏出锁具长度150~250mm,锚杆与井巷轮廓线切线或与层理面、节理面裂隙面垂直,最小不小于75°,抗拔力、预应力不小于设计值的90%。
第十三条采煤工作面支护设计
(一)采煤工作面支护设计包括工作面支护设计、端头和运输巷、回风巷超前压力影响范围内加强支护设备的选型、支柱密度的选择、基本支架(支柱)排距确定、柱鞋的规格尺寸等内容。
(二)采煤工作面支护设计必须具备地质报告及矿压资料等技术资料。地质报告要提供顶板岩石性质、厚度,开采煤层性质、硬度等,底板岩石情况说明等,通过地质资料了解开采煤层上覆岩层情况,掌握采场压力。矿压资料必须提供相邻采区或工作面的初次来压、老顶周期来压步距情况。
(三)采煤工作面支护设计一般采用类比法,根据本矿或邻矿同煤层矿压观测资料,选择本工作面的矿压参数,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设计。采用经验公式计算时,推荐使用Pt=9.81hγk(Pt为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h为采高,γ为顶板岩石重力密度,k为工作面支柱应该支护的上覆岩层厚度,一般为4-8,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取,开采煤层较薄、顶板条件好、周期来压不明显时,应选用低倍数,反之则采用高倍数)。
(四)采煤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一般选取“经验公式计算值”与“现场矿压实测工作面初次来压时的最大平均支护强度”中的最大值。
(五)端头和运输巷、回风巷超前压力影响范围内的加强支护设计应根据原巷道支护形式、当前矿压显现情况等具体确定。
第十四条作业规程中顶板管理内容
(一)回采作业规程要明确顶板管理方法、控顶距、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等特殊时期的支护方式。
(二)工作面初次放顶、收尾、回撤,过老巷、硐室,过断层、火成岩等地质破碎带或地质异常区时,必须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专项安全技术措施中要明确顶板控制与管理方法。
(三)应实施煤层注水技术,注水孔布置、注水压力等应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
(四)喷射混凝土支护的巷道必须在作业规程中对水泥、水、骨料、外加剂的规格性能及混合料配比、外加剂掺量等作出明确规定。
(五)掘进作业规程中必须对临时支护、永久支护形式及参数、支护材料及规格、支护与工作面的最小和最大距离作出具体规定。
第十五条工作面顶板动态和支护质量监测
(一)为验证或修正锚杆锚索支护初始设计,评价和调整支护设计,煤巷锚杆锚索支护可开展巷道表面位移和深部位移监测、顶板离层观测、锚杆锚索受力监测等综合监测。
(二)巷道表面位移监测一般采用十字布点法安设测站,基点要安设牢固,观测内容应包括顶底板相对移近量、顶板下沉量、底鼓量、两帮相对移近量和巷帮位移量。巷道深部位移观测范围不小于巷道跨度达的1.5倍,孔内测点数不少于4个。
(三)锚杆(锚索)受力监测仪器应在巷道锚杆(锚索)支护施工过程中安设。
(四)建立隐蔽工程档案,详细记录顶板隐蔽致灾因素,巷道服务周期内不间断进行顶板隐蔽致灾因素动态和支护质量安全排查,内容包括巷道过断层、穿(跨)巷、托顶煤、挑顶或拉底、隐蔽复合支护等特殊时段的施工情况、巷道绞顶背帮情况、巷道淋(涌)水对巷道支护强度的影响情况、锚杆锚索锚固情况等,巷道移交时,要将顶板隐蔽工程情况移交清楚。
(五)回采工作面必须开展顶板动态和支护质量监测,进、回风巷(锚杆、锚索支护的煤巷、半煤岩巷)实行顶板离层观测,具体观测方法必须在作业规程中明确,生产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并做好记录。
(六)工作面生产期间要根据矿压观测与分析结果,确定工作面超前压力影响范围,验证巷道超前加固长度的合理性;要根据巷道支护现状、顶板与两帮隐蔽致灾因素情况等,结合不同时段的矿压观测结果,适时调整巷道超前加固长度,对采动影响范围大、矿压显现明显的巷道,必须延长超前加固长度、加大超前支护和端头支护强度。
第十六条顶板离层监测
(一)采用锚杆、锚索、锚喷、锚网喷等支护形式的煤巷、半煤岩巷必须进行顶板离层监测,并将监测结果记录在牌板上。
(二)巷道每掘进30m-50m安设一组顶板离层仪,在地质构造带与巷道交岔点处另外增加一组。顶板离层仪安设与锚杆施工同时进行。
(三)采用双基点顶板离层仪时,浅部基点应埋设在锚杆端部位置,深基点应埋设在锚索锚固段稳定岩层内,若无稳定岩层,深基点在顶板中的深度应不小于巷道跨度的1.5倍。
(四)顶板离层仪一般安设在巷道中线上,遇断层或特殊情况时,安装在巷道顶板最大挠度位置。
(五)顶板离层仪安装10天内必须每天观测一次读数,10天后可每旬观测一次,技术人员要整理观测数据,绘制巷道变形量和变形速度曲线图,分析变形规律。
(六)矿井要明确顶板离层结果应用办法,针对不同的离层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确保顶板支护安全。
(七)顶板离层监测数据超过顶板离层界限值时,施工区队技术人员、科室分管人员要立即逐级向总工程师汇报,分析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支护。
(八)坚持从巷道施工到巷道报废全过程监测与维护安装在巷道内的顶板离层仪及其他矿压观测仪器。巷道掘进期间的仪器仪表安装、观测、维护等工作由施工区队负责,巷道移交后由接管区队负责,工作面回采结束后,所有观测资料应报送至生产技术部门存档。
(九)顶板离层仪及其它矿压监测仪表损坏或不能进行有效测读时,应立即更换。如果不能安装在同一钻孔中或位置,应靠近原位置钻一新孔进行安装,原指示仪更换后,要记录其读值,并标明已被更换。新指示仪基点的安装层位与高度应与原测点一致。新指示仪观测数据应与原数据一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