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总是怕我长大后落得面朝黄土背朝天,所以,打小我的心里就烙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父母哲学。
前一段时间收看中央一套撒贝宁主持的《开讲了》,让我进一步理解了阅读的价值。节目嘉宾是马未都,一个只上到小学四年级的老者,却以一个文化人的角色成为座上宾。出于好奇,我在节目后特意搜集了他的个人资料。他是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更是我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和现任馆长,他还是《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同时也是超级畅销书作家。马未都在节目中谈到了自己的阅读故事时神情淡定、记忆犹新。在知青岁月中,书籍特别稀有。有一次,偶然看到乡亲撕一本书糊屋子里的墙壁,他如同饥饿的人一般,赶忙上去对这位老乡说:“这本书借我一晚,读完明天还你。”拿着这本连封面都没有的书,他连夜苦读了一遍。听到这,难免让人产生对比,反观今天,我们的书籍可谓浩瀚,但真正潜下心来认真阅读的人却相对少了。当读书成为国家层面呼吁的一种现象时,读书人,你又在哪里?
从小学到大学,我将它分为念书和读书两个阶段。现在想来,念书和读书真的是不一样,念书是用眼睛用嘴,而读书却是用心用脑。大学之前,我全部的时间都投在了中考、高考之中,加上农村学校书籍的匮乏,只能在国家标准化教材中汲取有限的知识。而从这些书籍中所获得的知识,在那个年代,恐怕是“地球人都知道”。直到上了大学,走进了人们所说的象牙塔,我的眼界豁然开朗,在大学的图书馆,沉浸在书香里,那种与文字之间的“鱼水之情”才得以真正捕捉。大学期间,从报纸到杂志再到传记,这些成了我课余最大的爱好。渐渐地,阅读的习惯悄然形成,慢慢根深蒂固,以至于阅读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就连暑假,都要到图书馆借上十几本书然后坐火车大包小包扛回去看。
对于读书,谈收获,虽然有很多,但真要总结下来的只有两个。读书的第一个收获——让我一直保持充实,不会无聊。对于商人,时间就是金钱,但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时间同样有价值。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或者不拥有什么,时间对我们都是一样的公平。有人或许说可以读读书来打发时间,读书确实可以打发时间,但是打发时间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钓鱼、K歌、谈恋爱、旅行等等。读书与其他消遣有什么不同呢?对于我,读书就像是一种维他命,没有了它,就失去了生活中一大半的乐趣。
读书的第二个收获,就是告诉我做人永远不能自满,因为越是读书,我们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和微不足道,发现这个世界还有许多我们不懂的东西。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无可争辩,阅读学习是我们提高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当我们不断读书读好书时,我们的思想就注入了更多营养。不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自身追求进步的动力更是劲头十足。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个人要跟得上时代,就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陶冶情操,在读书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精神世界。读书多了,心也静了,眼也明了,世界更美了,道路也变得更加柳暗花明了。
如今,毕业了,我终于没有变成放羊娃,没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父母,用他们一生总结出来的乡土哲学告诉我,人还是要多读书,不管为了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没文化,真的很可怕。毕业了,我还在读书,你呢?